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论张志军首次访台的意义与影响●文/赵春山(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教授)《交流杂志103年8月号第136期(历史资料)》

大陆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已结束他的首次访台之行,并在访问期间与我方陆委会主委王郁琦,进行了第二度的会面。虽然各方对张志军此行的成果评价不一,但「王张二会」后的两岸关系发展走向,仍受到两岸与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开启两岸官方政策对话管道

 张志军是第一位访问台湾的大陆国台办主任,第二次两岸事务首长会议能在台湾顺利召开,为两岸关系制度化进程再掀新页,也为两岸永续长远发展,奠定了一个有利的基础。张志军表示:「从北京到台湾,飞行用了不到三小时,但迈出这一步,却足足用了六十五年。」这句话点出了两岸的特殊关系。自从一九八七年政府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以来,两岸关系虽从对抗进入互动的阶段,但互动的过程却出现起伏不定的状态。例如,李登辉总统一九九五年的「康乃尔之行 」,曾导致中共对台实施「文攻武吓」,使两岸关系一度剑拔弩张,处于战争的边缘;随后,由于李登辉发表「两国论」,以及民进党执政后陈水扁政府采取与中共对抗的政策,形成两岸关系长达十年的「冷和」。二○○八年国民党再度取得执政地位,由于马总统采取与对岸和解的政策,两岸关系获得重大突破。双方不仅签署了包括ECFA在内的多项协议,并且逐步建立了多层次、多渠道的沟通对话机制。尽管如此,两岸关系还是存在著不稳定的变数。

 举办「王张二会」是根据双方首次会晤时达成的共识。因此,张志军的访台是属于规划中的一项安排。但今年二月在南京举行首次「王张会谈」后,两岸之间却发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让张的首次访台计划,顿时变得十分复杂。首先,台湾社会因反服贸抗争而引发一场「太阳花学运」,引起「反中」的情绪性效应,服贸协议的焦点被模糊化;其次,大陆国台办发言人范丽青,针对台湾前途决定问题做出争议性的表述,也引起台湾内部的强烈反弹。面对这些纷纷扰扰,不仅对岸内部有人提出取消或延后张志军的访问计画,台湾内部的若干反对人士更藉题发挥,对政府的邀访举动提出了质疑。因此,张志军最后得以如期成行,说明当前两岸执政当局十分珍惜这得来不易的历史际遇,决定排除万难,继续沿和平发展这条道路走下去。

 有人把「王张会」拿来和一九九三年四月在新加坡举行的「辜汪会谈」比较,认为两岸都想借此建立一个制度化的高层对话管道。但「辜汪会谈」各自所代表的是两岸官方授权的民间团体,会中达成的四项协议,也仅限于处理两岸民间互动所衍生的事务性议题;而「王张会」的与谈者各具官职,故带有明显的官方色彩。双方虽未达成具体文字协议,但讨论的问题已超出一般事务性的范畴。双方交换意见虽不构成政治谈判的形式,但已具有政策对话的性质。 先急后缓处理民生福祉议题

 有关「王张二会」讨论的内容,我们透过陆委会对外发布的新闻稿得知,政府是站在「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的原则下,提出我们对当前两岸关系和两岸交流的主张,其中包括:第一,有关两岸经济合作的问题,王主委提出服贸协议生效后,双方应尽速依据协议启动后续磋商,这点获得对方正面回应,双方也同意积极安排货贸协议的后续业务沟通;第二,王主委在会中重申台湾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协定」(TP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以及「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的意愿,认为这是攸关台湾生存的问题,并指出台湾若可顺利开展与各国经贸合作协议之协商,将有利于提升台湾民众对推动两岸经贸自由化的信心和支持;第三,涉及两岸两会互设办事机构的问题,双方重申人道探视是其重要功能,对人道探视的执行方案、互设办事机构的行为规范及保障与便利措施等具体安排,表达积极研议处理的态度,务实推动后续业务沟通,并力求完善办事机构的实质服务功能,才能真正即时有效地为民众服务;第四,双方同意安排有关单位,就陆客来台中转等便利两岸民众往来议题,适时进行沟通;第五,维护两岸旅游品质市场及提升旅游安全,促进两岸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双方共同努力支持扩大大陆民众来台观光旅游;第六,双方同意持续推动两岸文化、教育、科技及新闻等方面的交流,鼓励双方基层民众和青年学生加强交流、增进认识了解。

 很明显地,「王张二会」讨论的上述议题,若干已经超出两岸经贸互动的范围。因此,「先经后政」虽是当前两岸交流的序位排列,但在交流进入「深水区」后,如何根据「先急后缓」的原则,务实优先处理攸关民生福祉权益的其他议题,恐怕是两岸关系处在和平发展阶段中,必须思考的政策方向。

深入群众感受台湾多元特质

 这次张志军访台的行程安排,明显具有多样化的色彩。为期四天三夜的访问行程,遍及台湾社会的多个角落,并且安排和不同阶层、不同政治色彩的人士,进行了面对面的接触和沟通。张志军曾经表示,他此行的目的是在「了解真实的台湾,了解人民的想法」。我们认为这是实事求是的想法,也将成为张志军此次访问台湾获致的最大成果。

 不可否认,中共对台政策从「寄希望于国民党当局」,到「寄希望于台湾当局」,到现阶段的「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显示出北京领导阶层对于台湾内部情势的了解,已经产生了「与时俱进」的变化。但遗憾的是,北京却一直未能摆脱传统唯物主义的观点思考问题,误以为「让利」就能换取台湾人民的好感。事实证明,「经济基础」的改变并没有造成「上层建筑」的变化,台湾人民对于中共政权仍存在严重的敌视心理。为了缩短两岸心灵差距,进而加强双方的互信,王主委提醒对岸可以在国际空间和撤弹问题上,主动对台释出善意。民调显示,这是台湾民众最关心的问题,也是不必经过政治协商,就能片面解决的问题。

 对于少数抗议群众采取过激行为,从而迫使张志军取消若干访问行程,我们深表遗憾。这终究不是一个理性民主社会应有的表现,更不是台湾人民惯有的待客之道。另一方面,群众对于张志军来访表现的不同反应,也凸显出台湾社会复杂多元的特质。在面对台湾民众的热情,夹杂著抗议之声,以及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后,张志军感受到「在媒体报导的热闹喧嚣的显性社会之下,还有一个日常的、真实的、具体的隐性社会」。相信张主任在感同身受之余,更会以「同理心」来处理他眼中的「台湾问题」。

 两岸在长期分治的现状下,无论就政治制度、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而言,都不可避免存有相当程度的差异性。我们期盼两岸政治人物都存有「同理心」,能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并据此构建一个新的两岸和谐关系。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