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九合一大选看台湾新世代的公共参与两岸观◆文/范世平(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教授)《交流杂志104年2月号第139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台湾的九合一大选终于在二○一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结束,虽然是一次地方型的选举,但由于二○一六年将举行总统大选,所以外界无不把这次选举视为总统大选的「前哨战」,因此备受国内外瞩目。
此次选举结果民进党大胜,六都中国民党只在新北市当选,而且仅以两万多票险胜对手,其他包括台北市、桃园市、台中市、台南市与高雄市都败北。全国二十二个县市长中,国民党也只在六个县市获胜。基本上,这次选举结果有几个特点值得关注,分述如下。
「本土首投族」改变了台湾选民结构
本次选举中最受瞩目的是刚满二十岁,而且是第一次参与投票的「首投族」。他们大约是一九九四年出生,进入小学时是二○○一年左右,此时刚好是民进党执政初期,当时的学校教育开始朝「本土化」与「在地化」发展,社会氛围也朝向「去中国化」。所以这一批年轻人可说是台湾本土化教育出来的第一届,具有浓厚的在地认同。
二○一四年七月二十日民进党召开全国党代表大会,讨论是否「冻结台独党纲」的议题,但主席蔡英文却在十九日表示,随著台湾民主化,认同台湾、坚持独立自主的价值,已经变成年轻世代的「天然成分」,这样的事实与状态,如何去「冻结」(台独党纲)?如何去「废除」(台独党纲)?由此可见,这些「本土首投族」,的确有利于民进党的选情。
特别是他们从小的教育,十分强调民主政治的重要性,所以可以发现这些年轻人对于这场选举的参与程度甚高,甚至对外募款并借由网路来组织同学返乡投票。随著这些「本土首投族」从今年起会逐年增加,对于二○一六年总统大选的影响程度会大幅增加。
事实上,根据行政院大陆委员会委托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二○一四年七月所公布的民调显示,近两年偏向台湾独立的台湾民众不断增加,达到百分之二十三.八,创下了历史新高;而认同自己是台湾人的比例更达到最高的百分之六十.四,反之认为自己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民众,却从四至五成逐渐下降。
而根据二○一四年九月联合报所公布的民调显示,从二○一○年到二○一四年台湾「广义」支持统一的民意(包括尽快统一与先维持现状再统一),从百分之十四降到百分之十二,「广义」支持台独却从百分之三十一增加到百分之三十四(包括尽快独立与先维持现状再独立)。
此外,根据二○一四年九月联合报所公布的民调显示,从二○○○年到二○一四年,台湾民众对于大陆政府的负面印象,从百分之五十四增加到百分之五十七,正面印象却从百分之三十三降低到百分之二十六。而对于大陆人民的负面印象,从百分之四十七增加到百分之五十四;正面印象却从百分之三十八降低到百分之三十六。显示两岸交流越频繁,并未增加台湾民众的正面观感。这些对于台湾年轻族群也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特别是大陆政权的专制极权、强势霸道、独裁、不民主与贪腐等印象,成为他们「反中」的原因。
而从以上的民调也显示,随著老一代的凋零,年轻世代的意见逐渐显现。这也使得当两岸的交流越紧密,却出现越疏离的反差现象。
「两岸牌」、「经济牌」对于选举的影响逐渐下降
事实上,这些「本土首投族」就是三一八学运的参与者,甚至是主导者。他们呈现了两大趋势,一是「反中」,另一是「反商」,其中特别厌恶所谓的「两岸政商权贵」。然而在这次选举中,包括郭台铭等游走于两岸的「红顶商人」,却积极为国民党的连胜文、胡志强等候选人站台,公开表达日后会在这两地大力投资,结果却是适得其反。这使得所谓「财经大老」的选举魅力,虽然曾经在二○一二年的总统大选中发挥作用,但从九合一大选的结果看来,边际效益却迅速递减。
另一方面,国民党不断借由电视广告强调南韩已经与北京达成签署FTA的共识,但民进党却阻挠两岸服贸协议的通过,造成台湾竞争力不如南韩。但结果却无法吸引所谓「经济选民」,连对台北市这种经济城市的效果都十分有限。
事实上,当台湾的中产阶级与年轻世代,看到这些游走于两岸的红顶商人积极助选,不但会产生「相对剥夺感」,也产生更深层的警惕,担心他们协助大陆进行「以经促政」、「以通促统」的统战作为。如此,他们对于两岸服贸协议,甚至是两岸经贸交流都会产生相当大的质疑。
由此可见,「经济牌」、「两岸牌」过去是国民党的「票房良药」,如今却今非昔比。而这种发展趋势对于二○一六年总统大选来说至关重要,因为过去的候选人若与大陆关系密切、互动频繁,是一种正面因素,未来却可能成为负面因素。
台商对于选举结果的影响出现式微现象
过去以来,在大陆的台商一直是主要的选举力量,但从这次九合一的选举结果看来似乎是每况愈下。过去几次大选,大陆台商协会都会借由低廉的机票增加航班,鼓励台商返台投票。但是由于近年来大陆劳工薪资与土地成本的提高,加上出口优惠的取消,使得台商逐渐离开大陆。特别是这次九合一大选中,台商回台投票的人数大不如前。
两岸关系紧张引发台湾选民的疑虑
九月二十六日习近平在会见包括新党在内的台湾统派团体时大谈一国两制,由于台湾人本来就相当排斥一国两制,习近平的「逆势而为」,对争取台湾民心有害无益。
十月十日马总统的国庆演说中指出,基于「让一部分人先民主起来」的概念,大陆应实现十七年前对香港「普选特首」的承诺。大陆国台办发言人范丽青立即措词强硬地回应:「对于香港政改,台湾方面不应说三道四」。
十月二十七日大陆「环球时报」大幅报导在台陆生遭我方情治机关吸收,引发两岸轩然大波;十一月四日「环球时报」罕见在社论中点名批判马总统,指出「大陆社会不欠马英九什么,他应自重些」。
这些两岸关系的紧张态势,使得台湾民众对中共对台政策产生疏离感,甚至是反感。另一方面,选民认为过去几年来国民党积极促进两岸交流,结果反遭到大陆的强势批判,显然国民党的两岸政策出现问题。因此,「两岸牌」在这次选举中,对于国民党选情并无正面帮助,反而有利于民进党。
眷村与外省族群的结构出现改变
过去以来的眷村住户与外省族群,也面临世代交替的挑战。随著眷村与外省族群第一代的逐渐凋零,第二代的兴起,甚至是第三代的出现,随著台湾教育的本土化与在地化,使得他们逐渐脱离过去「大中国意识」下的民族认同,在投票行为与政党认同上也更为多元。
特别是当前许多眷村改建成高楼大厦后,原本的眷村组织出现变化;加上许多住户开始转卖房地产,使得眷村的住户背景相当复杂,政治认同也日益多元。因此,过去借由眷村邻里长组织动员的策略,面临新的挑战。
国民党的老式打法不受新世代青睐
在这次选举中,国民党不断打出「经国牌」,例如认为应该将台北市的市府路改为经国路。但国民党却无法理解为何年轻人对蒋经国相当「陌生」,显然这出现世代间的差异。
加上国民党大老郝柏村批评柯文哲的祖父,是日本殖民统治下的「皇民」;连战暗指柯文哲现象是「暴民政治」,批判柯文哲是「混蛋」,是「青山文哲」,是「官二代」、「官三代」,是「皇民后裔」。然而,台湾社会长期以来,对于日本有较高的正面评价,多年来的民意调查都显示,台湾人最有好感的外国是日本,最喜爱出国旅游的国家也是日本,年轻人更是如此;另一方面,台湾人对于日本的殖民统治也多是「褒多于贬」。这使得国民党对于柯文哲的批判,效果不但适得其反,也与台湾社会的主流价值相违背,更凸显国民党之大老思维与年轻世代间的巨大反差。
在这次选举中,国民党依旧相信所谓的组织战、动员战、造势晚会、官员加持、竞选广告,却与现在年轻人的网路动员大相迳庭。最明显的例子是连胜文,花费巨资推出各种平面与电视广告,但柯文哲却没有太多媒体的广告,反而是以网路的舆论代之。结果,连胜文的广告一出,就遭到支持柯文哲的网民在网路上不断批评,引发年轻世代的回响。
统派在台湾的政治光谱将更边缘化
在政治光谱上属于深蓝与统派的新党,在这次选举中更为泡沫化。新党共提名十九位县市议员,结果只在台北市当选两席,包括属于新生代王炳忠都票房低迷,显示台湾的统派团体,在吸引不了年轻选民的情况下,未来对于台湾政治的影响将更为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