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带台湾经验返乡—对首批「台归派」返陆求职看法◆文/ 谭子山(毕业陆生)《交流杂志104年8月号第142期(历史资料)》

根据陆联会微博透露,台校招收陆生就读学士、硕士和博士班至今已办理四年,就读二年制学士班则办理两年,今(二○一五)年是首批陆生毕业的一年。因此,在「海归」越来越多的大陆,如何规划未来的求职计画,将是一场「大考」。

台校经验 获益良多

在我看来,台校作为境外高校,其经历在求职中能为我们带来独特的优势。一方面,海外学习经历能够在求职时受到面试者关注,同时,出于员工多元化考虑,很多公司甄才时会考虑聘用相当比例的海外留学生,因此顶尖台校的背景起码有助于顺利通过简历的筛选阶段。另一方面,得益于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台湾的义工项目层出不穷,不少面试者都会关注求职者的义工经历,如果求职者有与众不同的义工经历,也能促使面试者对简历印象深刻,发挥额外加分作用。同时,陆生的特殊身份也能提升沟通能力。在台湾两年学习中,我有很多机会去倾听台湾同学的意见,消除彼此间的误解。这份经历让我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以更包容的态度与人交往。对我而言,这样的经历无论在求职的群组面试,还是平时为人处世方面都获益良多。当然,这并不是每一名陆生与生俱来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

然而,由于历史因素影响以及政策法规的限制,台校在求职中的劣势也相当明显。首先,台湾政府对于陆生实习有严格的限制。在大陆的求职场上,几乎每位求职者都有企业实习的经历,如果陆生缺乏如此关键环节,将会在面试中「丢掉一城」。同时,台校在大陆的认可度依然很低。在我求职时,无论面试者,还是同行的求职者,都不太清楚台校的具体情况,他们或误以为台大的校址在台南,或不知道两岸已经实施学历互认政策;更有甚者,分不清楚「台湾大学」与「台北大学」。此外,台校的职业培训并未与大陆职场接轨,造成陆生易与商业社会脱节,这个现象在大学部的陆生中尤为严重。事实上,由于台生是职业培训的主要受众,因此学校较多提供的是本土企业的资讯。然而,由于台企和陆企(特别是大陆国企)在经营方式、经营理念以及招聘方式均有较大差别,陆生回去求职可能会遇上「水土不服」的问题。

运用资源 增强能力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据此,为了在求职中发挥优势、弥补劣势,建议陆生可充分利用台校的资源。首先,面试者青睐境外留学生,实际上是看重我们的英语水平与所受的国际化教育环境。因此,在平日学习中,我们可以选修英语课程,阅读英语资料,申请海外交换学程,并积极和台生以及国际生进行交流,从而让自己的境外经历更加「货真价实」。同时,我们亦可积极参加台湾本土团体提供的义工项目,比如台大侨陆组在每年暑假都会开展「马来西亚海外服务学习」,这类项目无论是在「妆点简历」,还是开阔视野方面,都有很大帮助。其次,积极与台生交流,学会倾听他人意见,也有利于增进交流能力。在「海归专场」的面试中,我发现部分留学生虽有著耀眼的经历,但表达能力却不尽如人意,言不达意、避重就轻的问题时有发生,反复的训练将有助于改善此一问题。最后,平日多向大陆的业内人士请教,寒暑假期间参加相关实习项目,也能够让我们了解大陆各行各业的一手资讯,及时与大陆的商业社会接轨。

事实上,单纯的学历背景很多时候只能帮助我们通过第一轮的简历筛选,对于许多销售职位而言,它甚至不那么重要。在最后的面试关卡,多数面试者更加关注个人能力和性格。因此,要在求职中胜出,还需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资源,培养相关能力,让自己成为一名训练有素的求职者。

陆生求职 多元选择

根据我在猎人头公司工作朋友的说法,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求职者:工作几年以后,选择去做义工,或者申请国外「打工度假签证」。在其他同事眼中,这类求职者的决定实在过于天真,他们认为职业生涯中断会对个人职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并让自己与商业社会脱节,因为返国后不一定能找到一份与从前相当的工作。但我对此持保留态度,事实上,我们可以选择成为某个领域出类拔萃的人才,在商业社会中逐利而行;也可以选择成为为他人牟利,从事对社会有贡献的工作。职业选择是个人对于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并无对错之分,以下希望借由分享几位朋友的故事,以窥探他们在就业时的心情。

A君是我的中学校友,原本在新加坡某大学修读博士学位。但在修读博士学位的第二年,枯燥的科研生活让他对研究失去兴趣。无独有偶,那时刚好认识一位来自南亚的访问学者,希望开拓国内某类科学仪器市场,以满足当地实验室庞大需求,A君恰好能从大陆进口价廉物美的产品,双方一拍即合。在A君的职业规划中,他不愿从事重复、枯燥且投资回收周期过长的工作,因而转向追求自由灵活、吹糠见米的生活方式,从事出口贸易业务恰好可以满足他的愿望,因此他选择创业。   B君是我大学的学姐,毕业后进入一家旅游公司。旁人说,凭她的能力,其实可以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她工作一年多后,我问她有没有后悔当初决定,她说,工作后的确遇到许多出乎意料的事:思考旅行路线、撰写出团计划,每天费尽心力却不被顾客认可,但无论如何,比做一件你不喜欢的事情要幸福得多。在B君的职业规划中,她不愿为了生计疲于奔命,旅游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她选择旅游行业,成为一名旅游规划者。

C君是我在台大认识的一位陆生,曾在大陆一家知名外资企业任职,但工作两年后,却毅然放弃高薪厚禄来台湾进修。被问及个中原因时,他提到工作时认识很多朋友,有些朋友即使已在管理阶层,仍对工作缺少安全感;有些朋友则只能通过消费填补精神的空缺,看到朋友的生活,仿佛看到自己的未来。明确理解这种生活并不是自己的理想生活后,他毅然辞职赴台研读。在C君的职业规划中,渴望未来有一份稳定的教职工作,并期望以自己的想法改变身旁的人,因此他选择大学教职工作为职业目标。

了解自己 正确选择

就我自己而言,我并没有像A君那样有著「拼搏进取」的精神,也没有像B君拥有对梦想的执著,更没有像C君抱有「鸿图大志」。我向往的是一份薪酬稳定且准时上下班的工作。当我搜集行业资讯时,发现这样的职位多数情况下都要求硕士学位,因此我来到台湾攻读研究学位。有了清楚的职业规划,台大的研究生学习成为我一个重要的职业缓冲期,两年经历使我培养严谨的分析能力、清楚的表达能力及踏实稳重的个性,有助我的求职规划及未来的职业生涯。  

四个人不同的职业选择分别代表对不同生活的选择,A君选择的是一种冒险进取的生活,B君选择的是一种追求梦想的生活,C君选择的是一种贡献社会的生活,而我则选择了一种安分守己的生活。这些选择看似简单,但做出这些决定前,我们都做足了「可行性评估」。事实上,大陆迈向市场经济三十多年,很多行业用人需求逐渐饱和。因此,做决定时,不能仅凭一腔热情,还要考虑时间成本、婚姻计划及家庭条件等客观因素,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以及了解行业。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