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制度化协商回顾与展望◆文/李国安《交流杂志104年10月号第143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2
今(二○一五)年八月二十五日,海基、海协两会在福州举行第十一次高层会谈,并签署「海峡两岸避免双重课税及加强税务合作协议」及「海峡两岸民航飞航安全与适航合作协议」两项协议,务实解决两岸交流所衍生的问题,并提供两岸人民制度化的保障,续为两岸经济发展开创利基。
回顾两岸两会从二○○八年马总统上任,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制度化协商以来,至今已签署二十三项协议,并达成二项共识、三项共同意见。两岸在这段时间营造出分治六十余年来最和平也最稳定的关系,双方人民借由直航穿梭往来,每年已达到九百万人次以上,相较于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前两岸互不往来的隔绝景象,已不可同日而语,也令人难以想像。如此巨幅的变化,除了最早我方以开放老兵探亲的方式打开僵局外,日后因两岸交流衍生的问题,几乎都是透过制度化协商加以解决,「以协商代替对抗、以和解代替冲突」成为我方致力追求的目标。当然,在实现此一理想的过程中时有波折,也考验著两岸决策者的智慧,值得我们温故借鉴。
展开接触 摸索对话
一九八○年代末期,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继东、西德和平统一之后,东欧也掀起一股民主浪潮,苏联正式解体,原以武力对抗的南、北韩签订了「关于南北和解、互不侵犯与交流合作协议书」。与此同时,蒋故总统经国先生在盱衡国内政治及两岸情势后,于七十六年陆续宣布一连串的开放措施。首先,在一九八七年七月十四日宣布解除戒
严,开放党禁、报禁;接著又秉持人道精神,在同年十一月二日宣布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两岸开始走出对峙僵局。
两岸在开放探亲后,民间交流范围也日益扩大,各项衍生的问题不断增加,诸如海上犯罪、偷渡走私、文书验证、财产继承、婚姻关系、经贸纠纷等诸多问题,均亟须解决。惟因海基会在两岸开放之初尚未成立,以致从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到一九九一年三月这段期间,无论是受理老兵返乡探亲或处理两岸突发事件,主要是由两岸红十字会负责担纲。是段期间,大陆人民从海上搭船偷渡来台事件频传,造成诸多不幸,舆论哗然,加上两岸对于肇祸成因各执一词,因此两岸红十字会代表陈长文与韩长林乃于一九九○年九月十二日在金门就执行海上遣返事宜进行协商,并签订「金门协议」。
两岸红十字会的互动虽尚称平顺,但在两岸仍处于对峙的情况下,鉴于红十字会是一个「不分敌我,以救护战争伤患战俘为目的所组成」的单位,面对日趋庞杂的两岸事务在处理功能上也有不足。因此,海基会于一九九一年三月九日成立后,立即在政府授权下接手处理两岸事务,包括推动两岸交流互访、处理两岸问题与纠纷,另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与大陆展开事务性协商。至于大陆方面,则在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海基会对口,正式开启海基、海协两会协商的新时代。
由于「金门协议」,仅解决偷渡犯、刑事嫌疑犯及刑事犯海上遣返的问题,至于两岸婚姻、学历、亲属关系等文书的查证、双方挂号函件的查询及补偿等攸关两岸人民权益的问题,都有待两岸进一步协商。因此,海基会乃于一九九二年三月二十二日与海协会就上述问题在北京展开第一次协商;同年十月二十八日又在香港进行第二次协商。
在香港进行第二次协商之前,大陆方面已提出此项协议须以「一个中国原则」为前提,并要求在协议文中载入相关文字,将「一个中国」的表述与实质问题互为条件。惟海基会在陆委会授权下,改采机动方式主动说明国家统一纲领所揭示之「一个中国」原则,并坚持以口头表述「一个中国」的立场。两会几经函电往来后,海基会再次强调,两岸事务性协商应与政治性议题无关,将根据国家统一网领及国统会在一九九一年八月一日对于「一个中国」涵义所作决议(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但双方所赋予之涵义有所不同),加以表达。两会关于「一个中国」原则表述问题的讨论也告一段落,于是有了后来由苏起先生命名的「九二共识」。
在秉持搁置争议、务实协商的前提下,海基、海协两会于一九九三年四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在新加坡举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辜汪会谈」。两岸两会负责人首次会谈,均以「对等、尊严」为最高原则,包括会谈地点、会谈人数、座位安排、协议文本的制作(分正体、简体两种版本,并相互签署),均一律对等处理,维持尊严,树立两岸制度化协商的典范。
协商中断 两岸僵局
「辜汪会谈」之后,两岸两会持续就违反有关规定进入对方地区人员之遣返及相关事宜、两岸劫机犯等遣返及相关事宜、两岸海上渔事纠纷之处理、两会会务人员入出境往来便利办法等,举行后续事务性协商,惟因双方在部分重要问题上仍存在本质性的歧见,以致无法商定协议文本。
一九九五年四月,两会规划举行第二次「辜汪会谈」,俾以开展两岸整体关系。惟同年六月,陆方对前总统李登辉访问母校美国康乃尔大学表示不满,乃片面中断协商,并推迟第二次「辜汪会谈」。紧接著,大陆开始对台进行一连串的「文攻武吓」。两会交流及协商管道因而中断近三年之久,两岸关系也陷入停滞状态。
一九九八年四月至九月,在我方持续努力推动下,经过两会三次磋商,海基会辜振甫董事长终于在同年十月十四日率团前往大陆访问,进行「辜汪会晤」。然而,当海基会持续推动两会交流之际, 陆方又以前总统李登辉提出两岸为「 特殊的国与国关系」 之定位主张为由,声称该项说法使两会交流基础不复存在,再度片面关闭两会协商大门,汪道涵也失去来台进行第二次「辜汪会晤」的机会。
政党轮替 互动中断
二○○○年五月二十日,台湾历经第一次政党轮替,由民进党执政,前总统陈水扁在就职演说中提出「四不一没有」(不宣布独立、不更改国号、不推动两国论入宪、不推动改变现状的统独公投、没有废除国统纲领与国统会的问题)的大陆政策。惟因互信不足,大陆一方面对陈水扁暂采「听其言、观其行」的对台策略,持续抵制两会交流与协商;一方面在协商策略上提出所谓的「三对」方针,也就是「民间对民间、行业对行业、公司对公司」的协商模式。
以两岸包机为例,二○○五年的春节包机协商,系由台北市航空运输商业同业公会与大陆海峡两岸航空运输交流委员会相关代表,在澳门达成「双向、对飞、多点、不中停」的协议。这种「组织对组织」的协商方式,虽能个案解决两岸相关问题,却无助改善整体关系,对两岸极具指标意义的两会互动,在民进党执政八年的时间内,仍处于中断状态。
重启协商 再创新局
二○○八年五月,台湾第二次政党轮替,国民党重新执政,马总统上任后,立即展现开放的思维,在维护主权、对等尊严的原则下,积极改善两岸关系,并以「九二共识、一中各表」为基础,「先易后难」、「先经济后政治」为原则,开展两岸关系,为两岸恢复制度性协商开创契机。
依据上述理念,海基会在政府授权下,于二○○八年六月十一日,由时任董事长的江丙坤先生率团赴北京进行「互信协商之旅」,两会也正式恢复制度化协商机制,为两岸关系发展立下新的里程碑。更值得一提的是,双方主管两岸事务的首长迄今已举行三次「两岸事务首长会议」,并史无前例地互称官衔,除有助于双方互动的正常化,也可与两岸制度化协商相辅相成。整体而言,七年来两岸各层面的互动与成果可归纳如下:
一、 两岸贸易在二○一四年达一七四四亿美元,较二○○七年成长百分之三十四。我方顺差达七四九亿美元,但出口依存度不升反降。
二、 二○一四年大陆来台访客达三八四万人,来台陆生达到三万二九一一人,较二○○七年分别成长十六倍及四十倍。
三、 两岸直航总班次达八九○班,台湾飞往大陆的航点也达六十一个。
四、 七年来两岸共同打击犯罪相互文件送达已达七万多件,透过相关资讯交换逮捕七千多名人犯。
五、 两岸相互通报不安全食品已达二千多件,对于保障两岸人民食品安全有非常重大的效益。
六、 国际均肯定我国大陆政策,我国际形象的提升也间接有利我拓展国际关系。给予我国国民免签证或落地签证待遇的国家和地区,由原先李登辉与陈水扁两位前总统执政时的五十四个,增加到目前一四八个。
七、 两岸经贸合作持续深化的同时,我方也与日本签订投资协定与渔业合作等协定,与纽西兰、新加坡签订经济合作与经济伙伴协定。
行稳致远 永续发展
两岸制度化协商是以解决两岸交流衍生的问题为开端,随著两岸互动益加频密,无论是两岸人民权益的保障或合作机制的建立,都面临更多元的挑战与机会,两岸制度化协商若再次中断,对于两岸和平与人民福祉,都是莫大的伤害。因此,展望未来,两岸仍应务实探讨及解决因交流而衍生的相关议题,以行稳致远的决心,持续推动两岸制度化协商的有序运作,以一步一脚印的态度,为两岸关系的永续发展累积正面能量,有利于巩固两岸和平稳定发展格局,全面提升两岸民众的权益与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