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企业社会责任与两岸发展概况探讨◆文/刘世庆(政治大学信义企业伦理研究发展中心研究员)《交流杂志104年10月号第143期(历史资料)》

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概念在全球兴起,并逐步发展为增进企业竞争力之重要策略。回溯CSR在商业历史之发展,原为一项带有争议的概念。约在一九七○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费德曼(Milton Friedman)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仅止于遵守法规在市场上自由竞争,为股东创造最大利润。企业主若非以此目的运作企业,若从事多余的社会责任活动(例如慈善捐赠、超越法规去保护环境),将有损自由经济发展,模糊企业成立之目的。关于费德曼对于CSR之观点,时至今日都还有追随者与影响力。

从「 为何要做」 到「 如何做」


然而,随著商业世界日益变化,企业也逐步扩展其责任范围,从股东利益至上,演化为兼顾各类利害关系人 (stakeholders)利益,这之间重要的转折点,是二○○一年以来,全球爆发的商业弊案,像安隆(Enron)、世界通讯(WorldCom)、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 Holdings)等,对于全球经济与社会产生严重冲击,也令吾人必须进一步省思CSR之重要性。加上全球化(globalization) 与超级资本主义(super Capitalism)袭卷商业世界,无论国与国、人与人,都产生巨大的贫富鸿沟,有些观点认为这是企业所造就之问题,因此企业需要承担更多CSR来解决贫富落差。全球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s,简称NGO)兴起,带动诸多新价值与社会运动,并与社会大众一同监督企业在社会与环境面的表现,也都促进了更广泛的CSR发展。

另一项CSR兴起之原因,是约莫在近十年来,全球意识到企业营运过程中,排放温室气体造成全球暖化,各国政府也开始制订更严格的法规进行管控。除了大环境之变迁外,也有一些企业自身意识到,假设企业在一个不永续的环境与社会中营运,将有相当多不确定之变数阻碍发展,因此愿意主动承担更多的CSR。

从上述脉络可得知,现今企业无论主动或被动、客观环境之变化、企业内部之需求,CSR已成为企业责无旁贷之概念。而企业对于CSR之看法,已从一开始质疑「为何要做CSR」,发展至「如何做CSR」,到今日的「如何从CSR增加竞争力」。

在C S R 如火如荼发展下, 许多协助企业发展C S R 之纲领与工具也因此产生, 像「ISO 26000」、「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UN Global Compact」 等; 或由产业所设立之标准,如电子产业的「Electronic Industry Citizenship Coalition」、金融业「The Equator Principles」;或是政府法规要求,像二○一三年欧盟国会通过一项草案,要求企业揭露关于其环境、社会和与员工相关影响的资讯,并在二○一四年通过法案,强制要求超过五百名员工之公司要描述或解释其非财务资讯和多元化政策。

印度政府也在二○一三年八月通过新公司法,强调企业营运与企业永续策略规划、公司治理强化、资讯揭露透明度增加,以及不同产业的CSR实践方针。在此项法案下,印度预估每年有八千家企业需要投入总额约一千五百亿卢比于CSR活动当中。

除此之外,媒体也开始兴起CSR排名,评比企业在环境(environment)、社会(society)、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面向的综合表现。加上全球社群媒体(social media)之蓬勃,企业的各项活动都将更为透明并快速传播,因此企业也更努力形塑CSR形象,相对地,如果企业忽视CSR,也将重创企业形象与营运。有鉴于此,企业开始学习与利害关系人保持良好关系,以及在三重基线(triple bottom line)—经济、社会、环境的整合发展,让企业同时在CSR上有好表现,也能创造更多商业价值,甚至吸引社会责任投资(social responsibility investment)基金注入。从上述的各项趋势可以看出,CSR已在全球商业世界中开展,两岸企业需赶紧与全球接轨,从而了解、研究、实践CSR。

两岸企业在CSR发展现况


近年来,台湾陆续爆发食品安全事件、化工气爆事件、金融弊案,导致台湾民众对于企业之信任度下降。有鉴于此,金管会在二○一四年制定法规,针对食品、化工、金融、资本额超过一百亿以上等四大产业,共计二○三家上市上柜之企业,要求发布CSR报告书,并预告第二波法规,将针对资本额五十亿以上的上市上柜企业,要求CSR报告书之编撰与发布。除此之外,台湾证交所与柜买中心在二○一○年公告「上市上柜公司诚信经营守则」,用意也在加强CSR资讯的揭露。

在这些推力下,台湾企业近年在CSR的表现明显成长,具体实例为二○一四年所公布道琼永续指数(DowJones Sustainability Indexes, DJSI), 台湾共计十家企业上榜(DJSI-World 共有七家:台积电、联电、友达、光宝、台达电、中华电信、中钢,另外在DJSIEmerging Market,除上述七家外,再加上台湾大哥大、宏碁、玉山金控),以入选比例上来看,台湾的CSR标竿企业,算是能够符合国际评比之检测。

而CSR在大陆的发展,则是由于当地劳工问题及环境污染时常被国际媒体报导,加上近年全球对温室气体之管控,全球也都在注视大陆这个世界工厂的回应,因此大陆当局制订了更严格的法规,来确保企业落实CSR。在二○一二年所召开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与四中全会,大陆当局释出强化经济改革、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以及加强CSR立法的讯息,也带动大陆企业在CSR上的重视。虽然刚开始,大陆企业因对CSR专业知识缺乏,常将CSR等同于遵守法规与企业慈善,所幸有当地的外商企业与国营企业在CSR之表现可资借镜,以及CSR顾问公司之成立,大陆企业已经逐渐将CSR融入企业政策中。因此企业CSR报告书发布量也有相当大成长,从二○○六年的十九家到二○一四年的二二四○家。

两岸CSR的挑战与机会


综观两岸企业在CSR所面临的挑战,主要还是对CSR概念之误解,部分企业依旧将CSR视为一种慈善、捐款行为,并视CSR为企业营运之负担,抑或是只将CSR看成一种企业公关策略,却在企业营运过程中不重视CSR。这种漂绿(green washing)行为如被发现,将严重影响利害关系人对企业之信任。

更成熟的方法实践CSR,应是将CSR融入企业营运过程、各功能部门中。国际上现行的CSR典范企业,一般会先由高阶管理阶层进行CSR承诺,并从上而下进行CSR教育,在基层员工了解CSR概念后,从其工作经验提出创意。例如一家成衣业的生产线员工,在了解CSR之意义后,体认减少物料浪费也是CSR之实践,从而改变剪裁方式减少浪费。

如果企业愿意投入CSR,并将CSR融入于企业核心中,将能产生诸多正面效益,像增进企业的信任度、吸引投资、争取订单、吸引人才与增进员工向心力,CSR甚至可为企业创新之来源。目前已有管理学者,用全面责任管理(total responsibility management)来取代全面品质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目的是希望企业在每个环节,都能够因善尽责任而增进竞争力。当然在落实CSR时,企业也应该考量增加之成本,摸索如何有效率地辨识出能满足利害关系人期待,又能够促进企业营运的CSR重大性(materiality)议题。例如对于一家矿业公司而言,超越法规的更高劳工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可能是企业的重大性CSR议题,也需要有良好的策略进行管理。

另外,现行的CSR发展,全球已走到了策略联盟的趋势,因此两岸企业在发展CSR时,应该多参与跨业组织合作,因每类组织都有其专属核心能力,企业不能仅运用一己之力,就可以含括关怀所有的利害关系者议题,还必须借由同侪经验或其他组织能力。尤其当企业面对社会政治环境面挑战,更需要仰赖NGO的经验。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国外同业公司(像是品牌成衣商),愿意携手改善外包厂商之工厂,或是企业与异业的公司或NGO,携手改善与企业营运相关之社会或环境问题。两岸企业在未来可以多尝试与更多组织合作,共同回应社会环境议题,进而创造共享价值(create shared value)之成果。

两岸企业落实CSR的另一项挑战,为现行的CSR纲领是由西方世界制订,有些指标为全球企业都应该依循之普世准则,但有些指标在华人商业世界中运用有需要进行调整,例如华人商业有极大比例的家族企业与中小企业,政府有必要与相关利害关系人制订出合宜的纲领,提供企业在其能力范围内可发展的CSR,避免只有资本雄厚的企业,才能够依循国际标准发展CSR。有些华人企业家提倡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企业的组织运作,像王道文化、儒释道的伦理思维等,这些由前人所传承下来的伦理思维,如果能形塑成组织文化并加以落实,其所展现的成果将与CSR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可能成为华人企业在发展CSR上的重要利基与难以取代的差异性。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