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可持续性的两岸互动新模式◆文/童振源 (国立政治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特聘教授)《交流杂志105年2月号第145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2
民进党总统候选人蔡英文主席以百分之五十六‧一的得票率赢得中华民国第十四任总统大选,同时民进党赢得百分之六十‧一的立法院席次,稳定超过半数。此次大选结果对台湾未来两岸政策启示为何?将如何影响未来两岸关系发展?未来两岸关系应如何发展才可持续?要回答这三个问题,须先理解马总统的两岸政策遗绪。 过去八年,两岸互动稳定与频繁,海基会与海协会持续进行常态性协商与多次高层对话,签署二十三项协议,包括两岸通航、陆客来台、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等。两会一般对话与协商由副部长级官员主导,陆委会主委与国台办主任多次见面,最近还建立双方热线。台湾采取多项开放两岸经贸与社会交流措施,包括开放陆资与陆生来台。台湾的邦交国数量基本稳定,台湾也与新加坡及纽西兰签订经济合作协议,并以特定观察员身份参与世界卫生大会与以特别宾客身份参与国际民航组织大会。马总统与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更于去(二○一五)年十一月于新加坡举行历史第一次的两岸高峰会。
两岸经济因素扮演重要角色
看来两岸关系发展非常顺遂,而且马总统也非常自豪。但是,即使国民党总统候选人朱立伦主席在选举期间不断以两岸政策挑战蔡英文主席,却没有达到国民党的预期成效,甚至在选举末期因为年仅十六岁歌手周子瑜挥舞台湾国旗而被大陆企业制裁事件,引发更多年轻人反中情绪,造成五十万人因此出来投票,大部份支持民进党总统候选人。似乎,马政府的两岸政策并没有受到大多数选民的支持,反而相当程度上成为国民党的包袱,至少没有对国民党加分。 二○一二年民进党于总统选举败选时,大家普遍认为两岸政策的调整是该党要赢得总统胜选的最后一哩路,蔡主席在败选检讨报告中也提出,两岸政策是败选的三大原因之一。根据笔者参与的民调结果,当时约有百分之五‧七五的选民对马总统施政不满意,却因两岸关系因素而投票给马总统,而百分之四‧二五的选民则因两岸经济因素投票给马总统,担心蔡主席当选会造成两岸关系倒退而影响台湾经济发展。 也就是说,部分台湾选民在二○一二年确实因为两岸关系因素、特别是两岸经济因素而投票给马总统。当时两岸关系因素之所以发挥作用,不仅是两岸和平稳定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两岸和平红利的预期。两岸在二○一○年六月底签署经济合作架构协议,二○一一年初开始执行,初期确实有些初步成效。因此,部分选民即使对马总统的施政不满,但对于两岸和平发展的经济红利,及台湾加入区域经济整合体制的外交红利是抱持期待,进而支持马总统连任。 然而,过去四年,大部份选民对马总统的两岸政策政绩普遍感到失望,没有深切感受到两岸和平红利,却引发两岸经济交流利益与成本分配不均,两岸政商权贵特权疑虑,台湾经济安全与主权受损疑虑,黑箱决策与国会监督不足的批评。因此,根据多个民调单位的调查,马总统的两岸政策满意度不到三成,但是不满意度却高达六成。这是导致国民党两岸政策牌失灵的很关键因素。 再者,蔡英文主席在竞选过程当中不断强调,将以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两岸协商交流互动的成果、以及民主原则与普遍民意,做为推动两岸关系的基础,维持两岸关系的和平与稳定。她并强调,将建立具有一致性、可预测、可持续的两岸关系,会积极沟通,不挑衅,也不会有意外。很明显的,蔡主席希望选民信任她,她将会努力维持台海的和平稳定。 相对的,国民党的第一位总统参选人洪秀柱副院长的两岸政策立场要求两岸共同表述一个中国、进行政治协商与签署和平协议,认为中华民国宪法就是终极统一,而且不能在大陆面前说中华民国存在,否则便是两国论。民调显示,民众认为洪副院长的两岸政策主张倾向改变两岸现状,而大部份选民则肯定蔡英文主席维持两岸现状的主张。
马政府两岸政策的六项失衡
更进一步来看,马政府的两岸政策存在六项失衡,可能导致选民对马政府两岸政策不满。第一,马政府的两岸立场太强调两岸共识而忽略台湾立场,被台湾人民认定太亲中。根据TVBS的民调,马总统连任后,大约百分之六十的民意认为马总统亲中,只有百分之三十不认为。显然,台湾人民已经失去对马总统在捍卫台湾利益的基本立场信任。 第二,马政府太强调两岸经济整合的利益,而忽略两岸经济安全与主权疑虑。以两岸服贸协议为例,根据TVBS民调,两岸服贸易协议反对者超过支持者大约十个百分点,其中最大疑虑便是安全与主权。但是,马总统并没有有效回应这些疑虑,直到太阳花事件爆发后,立法院才被迫停止两岸服贸协议的审议。 第三,马政府被质疑只顾企业家利益,不顾一般大众利益。根据二○一三年台湾指标民调,民众认为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对台湾经济有帮助的比例不到三成,认为没有帮助的将近五成。根据二○一五年底趋势民调,马政府的两岸经贸政策对台湾经济有利的比例只有二成,不利的比例约四成。另,根据二○一三年底民进党民调,超过七成的民众认为两岸经济交流的最大受益者是大企业,超过六成认为最大的受害者是受薪阶级与农渔民。 第四,马总统强调两岸和解会让台湾有更大的国际参与空间,但是台湾的国际参与扩大成效有限,反而引来民众担心台湾经济过度依赖大陆。过去七年多,台湾确实维持稳定的邦交国数目,以特殊观察员身份参与世界卫生大会与国际民航组织,同时台湾与新加坡及纽西兰签署经济合作协议,但是对台湾国际参与空间的突破仍相当有限。特别是,新加坡与纽西兰仅占台湾外贸总额的百分之三‧八,对台湾参与区域经济整合体制的帮助非常有限。 第五,两岸决策透明度与两岸协商的监督不足。两岸互动与协商非常频繁,包括每年举办、有很多特定企业参加的国共论坛,两岸两会已签署二十三项协议,涉及民众福祉与生活的面向愈来愈多,所以民众要求两岸决策必须透明化与国会适当监督,以避免两岸交流的利益与成本分配不均。很明显的,根据民进党的民调,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认为两岸决策不够透明,超过五成五认为两岸协商受国会的监督不足。 第六,目前政治基础不足以支撑两岸扩大交流与整合。马总统的两岸政策局限在两岸功能性议题谈判,反对两岸政治对话,因为马总统认为台湾内部没有共识。然而,随著两岸经济与社会交流的深化,民众担心两岸交流所产生的政治效应及两岸政治对立可能会影响两岸交流的稳定。台湾内部虽无共识而无法进行两岸政治对话,但是,根据TVBS的民调,超过六成台湾民众不相信马政府在两岸协商当中可以捍卫台湾利益。 对于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蔡主席应会针对目前两岸关系的六项失衡逐步再平衡,包括采取更符合主流民意的台湾立场与两岸共识,建构经济安全机制,公平分配两岸经济利益与负担成本,平衡两岸经济整合与区域经济整合参与,强化两岸决策的透明度与民主监督,平衡推动两岸政经互动关系。
当前两岸存在的争议
目前两岸最大的争议便是「九二共识」,大陆要求蔡主席接受「九二共识」,才会有现在的两岸经济交流、对话与协商,以及国际参与空间。然而,蔡主席并没有接受「九二共识」,她强调,「民进党没有否认一九九二年两岸会谈的历史事实,也认同当年双方都秉持相互谅解精神、求同存异,希望两岸关系往前推进的这段协商沟通经过和事实」。 蔡主席胜选后,大陆仍坚持反对台独与「九二共识」是两岸互动的基础。但是,国共两党对「九二共识」的定义不同,无法作为两岸互动的永续基础。国民党认为「九二共识」是一中各表,但是共产党认为是「一个中国」原则。甚至,国民党的多次表述都不一样,马总统在「马习会」的公开场合上说,「九二共识」是两岸针对「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几乎与大陆的定义是一样的。 其次,即使蔡主席接受「九二共识」,但是两岸对「九二共识」的认知本来就不一样,必然造成两岸未来互动的争议与冲突,大陆会不断以对「九二共识」的定义要求未来执政党遵守。而且,这个脆弱而模糊的「九二共识」无法提供两岸未来互动基础,包括深化经济整合与进行政治谈判的基础,因为台湾民众对于这样的趋势已充满疑虑。最后,蔡主席甫赢得胜选,要她接受「九二共识」,恐怕她的支持者与民进党的立法委员都不会同意。 在一月二十日,蔡主席接受媒体访问时指出:「在一九九二年,两岸两会秉持相互谅解、求同存异的政治思维进行沟通协商,达成了若干的共同认知与谅解,我理解和尊重这个历史事实。」显然,蔡主席正面回应大陆所提出的「认同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但没有接受大陆定义九二历史事实具有「九二共识」的内涵。其次,她认为,两岸应该在这个基本事实与既有政治基础上,持续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她解释,既有的政治基础包括四项元素:「第一是,一九九二年两岸两会会谈的历史事实、以及双方求同存异的共同认知。第二,是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第三,是两岸过去二十多年来协商和交流互动的成果;以及第四,是台湾的民主原则以及普遍民意」。 因此,所谓的「九二共识」很难继续做为两岸互动基础的选项,至少不会是这四个字。当前两岸争议主要系二个议题:两岸现状的定位(台湾是否属于中国的一部分?)、两岸关系的定位(两岸是不是国与国关系?)。大陆可能会一方面紧缩两岸交流与台湾的国际参与,施压蔡主席接受「九二共识」,或针对上述两个议题表达大陆可以接受的立场;另一方面,蔡主席就职前四个月的两岸沟通是关键期,大陆应该会透过美国与蔡主席进行间接沟通与协商,希望两岸能磨合出新的默契或共识,维持当前的两岸政府交流与协商,甚至更进一步推动两岸的互惠合作。
建立两岸互动新模式
面对当前的形势,大陆与台湾都希望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与进行改革,两岸需要透过沟通与协商,创造两岸人民的最大利益与福祉,建立「一致性、可预测性、可持续性」的两岸互动新模式。蔡主席强调,民意与民主是台湾政府处理两岸政策的两大支柱,这是两岸可持续互动的根本原则。大陆应该理解台湾的民意与民主,要面对中华民国存在的事实及主动解决台湾的国际参与空间问题,两岸才能建立真正的互信与友谊,以及互惠双赢的两岸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