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两岸合作 民生为念◆文/陈慧瑜《交流杂志105年4月号第146期(历史资料)》

早上起床,打开水龙头,水汩汩流出,可以用来洗漱、煮一顿丰盛的早餐,享受早晨时光的小确幸。然而,如果有一天,水源不再稳定供应,烹煮的食材不再安全,公共场所传染病肆虐,地震或强台的预警失准,这样的生活,你敢想像吗?

所谓「民生无小事」,每天的食、衣、住、行,最贴近每个人的生活,也最让民众「有感」。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原本应属一国内政的民生问题,也一样「全球化」了。举凡水源、食材、传染病、灾害,借由人员、货物的跨境移动,或是天气系统与地球板块的跨境连动,每个国家都有可能受到他国的跨境影响。不过,从另一个面向来看,也是拜全球化资讯通讯科技的发达以及全球治理概念的兴起,给了世界各国跨境合作处理各项民生问题的新契机。


两岸合作民生议题

两岸在地缘上极为接近,人员与货物往来日趋频繁,部分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也已构成横跨两岸的产品供应链,因此跨境影响的问题更为突出。二○○八年九月大陆爆发乳制品受三聚氰胺污染事件,国内部分厂商受到波及,便是由于进口大陆含三聚氰胺的产品作为其产品原物料所致。

乳制品于市面上非常常见,举凡奶粉、奶精、三合一咖啡、面包、起司、瓶装饮料、手摇杯等,都是一般民众经常食用,甚至是天天食用的产品。天天食用的产品受到污染,是非常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因此三聚氰胺事件爆发时,引起消费者巨大的恐慌。

此次事件让社会大众惊觉,两岸的食品工厂在不知不觉中早已紧密相连,产品制造的上下游厂商横跨两岸,串起一个涵盖两岸的完整供应链。在此情况下,大陆的食品若不安全,将直接威胁到台湾民众的健康。台湾的食品安全主管部门已无法像过去仅在国内管辖范围内建构安全防护网,当食品供应链已横跨两岸,这张网便有必要延伸至台湾海峡对岸。两岸的食品安全合作,箭在弦上,势在必行。


食的健康   食的安心

三聚氰胺事件突显出两岸食品管理的重要性与急迫性,而该事件爆发的时间点,正好在两岸刚恢复制度化协商之时,因此开启两岸食品安全合作的契机。二○○八年五月台湾第二次政党轮替,国民党重新执政,两岸恢复协商与对话。同年九月,三聚氰胺事件爆发,政府迅速透过海基会与大陆海协会取得联系,并于九月二十八日组成专家团与大陆进行沟通,十月六日初步建立食品安全直接联系管道及通报机制。为了进一步使两岸食品安全处理机制制度化,双方同意将两岸食品安全列为第二次「江陈会谈」协商议题,并于十一月四日第二次「江陈会谈」上顺利签署「两岸食品安全协议」。

依据协议,双方皆有义务就影响两岸民众健康的重大食品安全资讯及突发事件即时通报,并建立「紧急磋商、交换讯息、暂停生产及输出、即时下架、召回产品」等处理机制。如此一来,双方的食品安全主管部门就能够充分掌握讯息,尽可能防止不安全产品流入市面;即便已经流入市面,也能即时处置,将危害降到最低。同时,协议也使双方的食品安全主管部门「搭上线」,双方透过业务主管部门的定期会商与互访,了解对方的食品卫生制度规范、检验技术与监管措施,有助于进行「源头管理」,降低不安全食品流入的风险。

「两岸食品安全协议」生效迄今,即时通报及查询问题食品讯息已近三千件,为民众的健康严加把关。包括塑化剂、油品混充等,两岸均透过管道通报产品流向与处置情形。至于民众日常食用的大陆进口蔬果、调味品等,在边境查验时一旦发现不合格,便依法封存或予以销毁。同时,政府也将我方检验法规、标准等相关资料给陆方转知大陆生产厂商,采取改善措施,让民众食的健康、食的安心。


泛食品安全合作议题

食品安全问题涵盖范围广泛,若仅针对一般的进口食品进行管理,将遗漏其他「非典型」食物进入民众口中的可能性。例如,我国进口的中药材约有九成来自大陆,其中约八成当作食品食用;饲料则为食物链的一环,食用受污染饲料的畜禽若再被人类食用,亦会对民众的健康造成危害。为了填补这些管理上的漏洞,将食品安全防护网建构的更加绵密,针对中药材的管理,有「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规范;至于饲料,则有「两岸农产品检验检疫协议」把关。

二○○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第四次「江陈会谈」上签署的「两岸农产品检疫检验合作协议」,建立两岸通报平台,就影响两岸民众与动物健康的重要饲料卫生安全讯息及突发事件,进行及时通报。农委会也加强饲料输入的边境查验,凡不符合规定者皆退运或销毁,防杜其进入食物链中,危害台湾民众的身体健康。

至于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第六次「江陈会谈」上签署的「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则确立中药材进口源头管理,中药材可透过「源头管理」、「边境抽验」及「市场抽查」三道程序把关,而大陆中药材进口台湾,需先自行检验,并附上大陆质检总局检验证明,符合我方标准才能输入。


传染病的防治与人道救治

除了吃入口中的东西,另一个对民众健康产生跨境危害的,是传染病的传播。二○○三年SARS疫情爆发,因两岸未建立联系、通报与合作的机制,使我国无法取得最新疫情资讯,形成防疫上的一大障碍;反观二○○九年H1N1新流感大流行,双方及时透过研讨会的召开,精确掌握最新疫情,适时采取防疫措施,终于有效化解危机。这个经验,让两岸双方都了解到在传染病防治上,建立合作机制的重要性。

经过双方的努力,二○一○年十二月签署的「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中,双方同意平时定期交换检疫、防疫资讯,建立疫情通报的正式管道,使我方能够清楚掌握大陆地区传染病流行情形,进而研拟防疫策略。协议生效以来,大陆已就H7N9、MERS等疫情即时通报我方,对于跨境疫情的防治,有莫大助益。

两岸民众的生命安全在境内受到威胁时,有赖双方政府建置的医疗系统进行救治,但随著两岸跨境移动日趋频繁,两岸民众在对岸旅游、经商或求学时发生重大事故,亦需对岸提供「紧急救治」的保障。「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便是提供紧急救治措施,并建立相互通报伤患资讯的机制。

协议签署至今,两岸人民的「紧急救治」已发挥极大的功能。二○一二年二月大陆交流团在花莲发生重大车祸意外,以及二○一三年四月在大陆湖南省张家界发生我国旅客搭乘的游览车翻覆意外等,即立刻透过相互通报联系机制通报伤患资讯;去(二○一五)年六月发生的新北市八仙尘爆意外,我方也就受伤的大陆学生提供紧急救治措施,确认伤患身分并通报陆方。


确保通报管道畅通  降低跨境负面影响

事实上,两岸合作降低跨境负面影响的核心,便是设立联系窗口,建立相互通报的机制。不论是上述的食品安全、传染病防治、人道救治,甚至是核电安全、地震或气象的监测,都涉及了两岸相互通报与资讯的交换。两岸联系的管道越畅通,沟通越有效率,越有助于缩短解决问题的时程,使一方对于另一方的情况能够直接、迅速且确实的掌握,而「及时性」与「正确性」,正是处理任何紧急事故的关键。

以「两岸核电安全合作协议」为例,根据该协议的紧急通报规定,两岸每季以传真方式,双方轮流执行紧急应变通联测试,建立起核电安全资讯交流及事故通报联系预警机制;再以「两岸地震监测合作协议」与「两岸气象合作协议」为例,协议签署后,双方积极交换地震与天气资料,提升双方的预报与预警能力,为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做最周全的保障。


除了预防  还要兴利

 两岸合作民生议题,消极面是预防各种负面的跨境影响,积极面则是为两岸人民创造更多的利益,而「金门供水」就是为人民「兴利」的显著例子。

金门位处离岛,碍于地形关系,加上雨量较少,水库蓄水量不足,水资源较为匮乏。近十年来,随著金门经济建设和开放旅游观光,用水量逐年增长,缺水问题更加突出。过去金门曾采取从台湾本岛运水、海水淡化等方法来缓解缺水问题,但是海水淡化成本太高,不能用作日常生活用水。而从台湾本岛运水,一次运水量不及金门一天用水的二十分之一,显然是杯水车薪。

早在上世纪九○年代,两岸专家就提出,可考虑从福建引水解决金门缺水问题。之后两岸先后组织专家进行考察、交流,并进行从福建沿海向金门通水的工程规划和可行性研究。二○○八年之后,两岸推进向金门供水计划的步伐加快。经过多年的努力,《金门自大陆引水购水契约》终于在二○一五年五月下旬金门「夏张会」拍板定案,由金门县自来水厂与福建省供水公司签订三十年购水契约,透过陆地与海底管线配送,陆地管线由陆方出资建设,海底管线则由我方出资施工,预计于二○一七年完工通水。

「金门供水」是两岸合作民生议题的重要尝试,其建立起的「共同治理」与「协同运作」模式,为未来两岸其他民生议题的合作树立新的典范。有了这次合作的经验,未来金门所面临的海漂垃圾、盗采砂石、厦漳泉金共同生活圈等议题的商谈,将减少许多摸索的时间;这次经验也可作为其他两岸民生合作议题(例如两岸环保合作协议)的参考,使合作内容更为具体可行。


建构两岸治理模式

  当世界各国为因应全球化的跨境影响而喊出「全球治理」时,随著两岸往来逐渐正常化,「两岸治理」也日益显露其重要性。目前两岸所签署的协议,在联系管道建立上已具初步成效,并在预防与管理上发挥一定功能。随著两岸商谈议题日益具体、合作的内容日益深化,将有赖双方政府的智慧,提出更多具体可行的「两岸治理」模式,真正「以民生为念」,将民生小事当作心里头的大事处理,为两岸人民谋求更多的福祉。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