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双创政策下的「铜牌红利」?—登陆创业之前,你该知道的事◆文/陈虹瑾(端传媒记者)《交流杂志106年4月号第152期(历史资料)》

中国大陆「两会」(全国政协会议、全国人大会议)于今(2017)年3月3日登场,其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全国政协工作报告上表示,「加强与台湾基层一线和青年一代交往交流,厚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民意基础。」

同时,俞正声称,将「深化中国全国政协委员与台湾民意代表机制化交流,举办第十四届河洛文化研讨会,邀请台湾中华产经文教科技交流协会、百名台湾青年等来大陆体验式学习考察,开展在大陆就读台湾学生就业情况调研。」

中国大陆近年倾全力推动双创(创新、创业)政策与相关的行动计划,对全球人才招手。在这样的施政框架下,对台政策锁定台湾「青年一代」进行交往、交流,逐渐成了中共「惠台」的施政显学。

支持创新创业 发展新经济成长点

时间回到2014年9月,中国大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首度提出「大众创业」、「草根创业」、「万众创新」口号。2015年3月,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8字诀;5月,他前往中关村创业大街,与创业者喝咖啡。至此,「双创」俨然成为全民经济转型的新动能。

据不完全统计显示,两年内,中国大陆各级政府共祭出二千份以上双创政策推出的政策文件。就连蓝领群体想当老板,都有中央颁布的政策支持,中共中央发布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倡导「返乡创业的幸福」,提供创业培训等服务和优惠。

即使2015年下半年起,新创圈笼罩在资本寒冬下,中共中央仍不遗余力深化双创政策。由中国大陆第三方研究机构「标准排名研究院」、知名创业加速器「优客工场」共同发布的《2016中国创新创业报告》即指出,中国大陆面临经济增速下行,原因之一在于传统经济发展放缓。若要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就要创造新的经济成长点;而支持创新创业,即是很好的「方法学」。

这份研究指出,对于中国大陆的青年创业者来说,创业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双创政策不仅造成经济现象,更是一种「思想解放」和「价值取向的改变」。报告并称:「创新创业某种程度上与大力反腐的政策相辅相成。反腐是对环境的肃清,双创是对梦想的释放,二者结合在一起可能会产生更大的效益」。

人才战略事关发展全局。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示要「改进人才培养支持机制」,具体做法包括「统筹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开发规划,加强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加快培育重点行业、重要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

一向被中国大陆视为「三中一青(中小企业、中低收入户、中南部民众、青年)」重点统战对象的台湾青年,自然被纳入中国大陆发展「人才工程」的布局之中。

抢政策红利 显现创客众生相

2015年,被陆方媒体称为「载入史册的两岸青年创业元年」。国台办为鼓励两岸青年在中国大陆创业就业,分三批成立了22个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与示范点。

2016年,国台办「加码」挂牌两岸青创基地,一年之间,这块隽刻著斗大「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字样的铜牌,多了31面。截至2017年初,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共授牌设立41个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和12个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示范点。

2015年起,市场上开始流传著台湾青年赴陆创业即将迎来「政策红利期」的说法。为了吸引台湾创业者,各省市纷纷释放优惠政策,最常见的利多,便是由孵化器提供创业者免费的住房、办公空间,或直接发放补贴。

从更功利的角度来看,这波基地的诞生,更一度被视为创业者领取创业补贴的「暴利期」。不时有自称创业者的人,拿著杂志,询问创业基地:「签个名,真能领几百万台币吗?」

双创「东风」曾一度将中国大陆市场吹得晕陶陶,不时传出「坐在中关村,就有人会捧著钱说要投资创业项目」的传闻。只是,中国大陆创业者多、市场水深,若不清楚自身产品特性,甚至「为创业而创业」,补助也许还没领到,团队就面临解散命运。

由于前期部分孵化器砸钱吸引台湾创客,却缴不出扶植创业者市场化的成绩单,甚至传出某些青年「领了补助就离开」,各地方政府逐渐收紧发放补贴的力度。去年起,每逢请领津贴的时刻,创客与基地之间,开始传出认知落差;不是补贴推迟发放,就是审核标准逐渐严格。

一名不愿具名、曾走访众多沿海孵化器的台湾创业家分析,不论中国大陆地方政府或民间单位,若以两岸为名义申请经营孵化器,就必须让原订的KPI达标—成功让台湾新创团队入驻孵化器,并且在当地注册。为求达标,经营单位通常勤于找寻「标的物」—有潜力的新创团队。而吸引团队最快的方式,便是办理招商说明会和创业大赛。

但在众多的说明会和创业大赛中,仍存有灰色地带;他透露,不只一名孵化器运营者私下曾对他说,举办创业大赛,最终基地握有决定名次的生杀大权。 两年前,他曾在中国大陆沿海的一项知名创业大赛结束后,遇到一名台籍评审,亲口对他揭露:「评审团选出来的冠军明明是A,但主办方却拿出一张名单要我念,冠军是B……。」甚至,在一次餐叙时,负责经营基地的台籍干部酒过三巡,脱口而出:「基地里很多团队,我都看不上,还不是为了冲那个量!」

孵化器过剩 创客宜慎选

从宏观经济形势来看,中国大陆新创界一直存在「孵化器比创业者多」、「创业导师比创业者多」的吊诡现象。中国大陆虽身为「孵化器大国」,不管孵化器是以何种商业模式在市场立足,随著资本寒冬来袭,都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2016年起,中国大陆各地掀起孵化器倒闭潮。在南方,先后传出知名孵化器深圳「地库」、「孔雀机构」接连倒闭,后者甚至遭到强拆。往北走,北京知名孵化器「绿客屋」也传出与房东产生纠纷,因而遭人砸毁。

从中国大陆上千个孵化器,聚焦回现有的53个海峡两岸青创基地,盘点基地背景,不乏中国大陆老旧产业园转型、国企转型、房地产商转型的场舍。此外,部分青创基地落脚于台资基金或一般实业转型升级而成的「科技房地产」之中。

以国台办授牌的趋势来看,也不难看出战略思考布局。从两岸青创基地4波授牌的选址来看,明显是自沿海向内陆增加;除了投资人云集的北京和上海,台商群聚的福建、广东、浙江、江苏等省份,都已挂上多面国台办授予的铜牌。 此外,包含联发科技在内的几家台湾知名科技业,也成了这波新创基地的成员。专家分析,中共涉台单位选定的两岸青创基地,需要与台湾有相当程度的连结,而终极目的,除吸纳台湾人才,目标更放在减少台湾「天然独」世代对中国大陆的排斥感。

市场调研 不能不做的功课

瀛睿律师事务所资深合伙人、台湾创新法律协会理事长简荣宗分析,中国大陆孵化器素质不同,有些单位在招商时没把发放津贴的游戏规则说清楚,加上新创团队个别条件的不同,往往影响津贴请领的顺利程度,因此造成部分人员对外抱怨「奖金一直没下来」、「觉得被骗了」的窘境。

常担任大型创业比赛评审、熟悉矽谷及两岸创投生态的比翼资本执行董事陈彦喻则认为,要进中国大陆市场,台湾团队最大问题是对当地了解程度不足,「许多团队连当地竞争者都不知道是谁,渠道要怎么拓展也没有经验,虽然讲中文,还是有很多障碍。」他建议,台湾团队前往中国大陆发展前,应更主动瞭解双方差异,以利调整产品策略和市场运营之道。

至于如何选择区位与适合入驻的孵化器?当地产业生态系和政策发展走向,是创业者不能不做的功课。陈彦喻举例,北京是互联网产业龙头;深圳适合耕耘硬体或软硬整合;上海适宜发展文创、金融、与国际连结;厦门亦适合发展文创、善用对台区位优势。「台湾朋友会把整个中国大陆当成调研的个体,但其实光是一个省,南边、北边的偏好就不同,」一名前进中国大陆6年的青年创业家提醒。

至于,创客应以何种心态,看待所谓的创业津贴?这名常接受咨询的创业家建议,创业者还是得面向市场,「先搞清楚一件事,投资和补助都是间接帮助你成长,而非助你起死回生啊!」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