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网路假新闻制造工厂◆文/四维木格《交流杂志106年8月号第154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2
2015年12月23日,一名网友在PTT八卦版发表了一篇文章,内容称他朋友到台中搭高铁,目睹两名男性乘客向服务员表示他们坐在六车,因行李很重,所以放在九车没人坐的空位,遭到服务员提醒这是占位,必须移走行李,其中一名男子竟抬出另一名同行是立委的名号,要求服务人员帮忙把行李搬过来。爆料者同时也偷拍这名乘车者的照片放到网路上,要网友查查到底是哪位立委?
在网友「键盘办案」下,文章底下留言马上就有网友称这是当时的国民党廖姓立委,接著就有一堆网友帮忙「高调」,协助爆料到媒体,要记者来抄爆料文章,转发到其他社群网站与平台,甚至开始对这位立委人身攻击,「是他不意外啊!」没多久,各大媒体即时新闻与电视台都跟风报导,廖的手机也被媒体打爆要求回应,廖当时第一时间否认是他。没想到,最后查出来竟然是另一位前立委。
假新闻传递速度惊人
在网路发达的现今,每一个人走到路上,不管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人人都可以透过手机,把所见所闻透过脸书、推特、IG、BBS等社群网站或APP,轻易的传送出去。这些讯息不再是一传十、十传百,而是以一传千、千传万的惊人速度,传递到每一个人的手机或电脑装置上,接著如果再透过媒体报导,可能全台湾超过一半以上人会看到,先不论资讯真假,那些可能看过、听过的人,甚至是经由他人转述,阅听大众就会先入为主的认为「这件事情的确存在」。
当然,假新闻不只有台湾,全世界只要有媒体的国家都可能发生,就算有声望、得过奖的记者,也发生过报导假新闻情况。日前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3名记者在一篇有关美国总统川普(Donald Trump)助手遭国会调查的新闻下架后辞职,其中一位还曾获得「普立兹奖」。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导,该篇文章来源是基于一个匿名帐号所发布的内容进行编辑,但多数新闻媒体在撰写报导时至少需要两个新闻来源来做为依据。CNN也回应,做出下架决定是由于报导不符合CNN的编辑水准,CNN也接受了3名参与出版工作的员工递出的辞呈。
这些假消息被媒体报导后成为假新闻,背后可能有很多种情况,第一种是真的不知情,被片段的讯息所误导;第二种是为了抢快、点阅率,来不及查证,或存著当事人反正会澄清的心态来处理成新闻;第三种则是为了某些政治或市场目的,希望透过假新闻,企图影响某些决策与结果。
假新闻产生原因一:被误导
第一种情况很常发生在消费或行车纠纷上,当事人透过呈现对自己有利的部分事实或讯息,在第一时间放上网路,先获取大多数网友声援,如果再透过媒体报导,就可能产生先入为主的错误事实。
我们经常可以在电视新闻上看到,两台车发生纠纷,起初透过行车记录器流出来的画面可能直指某一方失误,但最后调查却发现其实两造都有疏失。
假新闻产生原因二:未查证
第二种情况体现目前媒体强调即时新闻的作业模式,24小时要有新闻产出,填满每一个小时、甚至每一刻的时段,但在素材有限的情况下,社群网站的任何讯息就成为媒体重要的新闻消息来源之一,很多不完整甚至可能是错误的资讯,媒体为抢快、增加点阅率,经常在不加以查证的情况下报导,甚至有些媒体明知道这可能是不正确的讯息,为了刺激点阅率,还是先报导后再说,反正之后再等对方澄清。但并不是每一名阅听大众都会去追踪每一则新闻的后续报导,所以一开始的报导错误,却可能造成不正确的事实成为事实的结果。
前面提到的前立委搭高铁的假讯息,一开始就是有民众在网路发文,并指证历历强调是现任立委,在高铁耍特权,当时有平面媒体看到后,立即就把这篇文章原封不动的写成即时新闻,接著被电视台看到后,立即跟风跟进,最后搞到这位被指涉的立委接到媒体查证时一头雾水,直到看到新闻报导才知道自己成了假新闻的主角。但伤害已经造成,原本转载的文章内容就一直留存在网路上,任何人只要搜寻关键字,还是有可能找到原本的错误讯息与报导。
假新闻产生原因三:政治或经济目的
第三种情况则是为了某些政治或经济上的目的,当事人故意放出错误消息,经由媒体报导后,进而影响某些正在进行或已经定案的决定、政策等。
我们常看到很多政治新闻报导谁要接什么位置,但询问当事人却发现根本没有这回事。这种情况一来是可能有一些阵营不希望这个人真的接这个位置,透过媒体报导「见光死」方式,扼杀这个可能性;另一种情况是,这个人或许真的很想要这个位置,透过把消息泄露给媒体,以试探的方式,新闻报导「报派」先「试水温」,再察看后续效应与机会为何。
打击假新闻行动
脸书(Facebook)前几个月宣布要扩大打击假新闻,将在台湾等全球14国推出打击「假新闻」新行动,在脸书动态新闻上方选项增添新功能,用户会在动态新闻上方看到提醒的连结,点进去即可看到分辨假新闻的建议,并检举不实资讯。
台湾媒体教育观察基金会日前也表示,经由新闻媒体报导的讯息若缺乏查证或不真实,即为假新闻。专业的新闻媒体不但不应该出现假新闻,更要能帮助民众辨别消息真假,可惜的是现在新闻不但无法做到后者,连前者都沦陷。
日前连行政院都跳出来要管理假新闻,行政院称政府不会侵犯人权,会在维护网路自由开放的前提,用网路治理概念,由业者及第三方团体建立「真实查核机制」,但不会以立法或修法方式管理。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NCC)也将找脸书、LINE等业者讨论如何防堵假新闻。
防堵假新闻 人人有责
网路上已有许多教导阅听大众如何辨别假新闻的方式,花一些时间辨别,就可以免于受骗。通常假新闻都会有一个非常夸张的标题,带有强烈的价值判断语气,因此如果标题出现让人无法置信的数字与资讯,可能就是假新闻。阅听大众也可以多做点功课,在阅读新闻前,先确认这篇新闻作者的相关资讯,比如过去报导的议题、内容,如此就可以有更多资讯可以判断文章的真实性与可靠度。
再者,阅听大众在看新闻报导时,如果发现内容有些不合理资讯,或者太多不具名的消息来源,读者就要保持怀疑,不要全部尽信文章内容所写的一切。一个新闻事件会有许多不同的媒体与记者报导,阅听大众可以透过观看不同媒体写的报导,绝对不要只仰赖单一的新闻媒体与来源。
此外,最重要的是,在分享所有新闻之前,得先确定新闻内容是正确的,毕竟网路的「分享键」一按下去,传播的速度可能比你想像的还要快非常多,当你发现自己分享的是假新闻,并删除文章后,也无法追回那些已经被分享出去的内容。
会有假新闻的出现,当然是因为先有假消息的散布,这不仅是阅听大众,甚至是媒体都要负起的把关责任。阅听大众在网路社群分享任何讯息前,应该思考这些讯息是否完整,而非片段或偏颇,多花一点时间查证与确认,并慎选分享讯息,以免成为假消息、假新闻的共犯。
媒体在报导任何讯息之前之前,一定要做好确实查证的动作,宁可为了正确的消息而比其他媒体还要晚报导,也不要为了收视率与网路点阅率,而抢先报导错误讯息,此举不但伤害媒体声誉,甚至会对新闻当事人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身在新闻现场的第一线新闻工作者,在报导新闻前,除完整的资料搜集,对于任何消息来源都必须要多方查证,千万不要把三成的可能性,写成十足把握;而身为媒体编辑、主管与公司老板,在收到记者的报导后,也要再三的确认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切记不能刊登三成可能性写成的报导。唯有透过多重的把关程序,才能避免让假消息透过媒体报导后成为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