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台湾青年就业问题分析与思考方向◆文/马财专(国立中正大学劳工关系学系教授)《交流杂志106年10月号第155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2

全球化发展过程一个普世的问题,便是各国渐趋严重的青年失业高涨,以及就业参与的迟缓。在欧盟统计局2014年度统计资料指出,欧盟失业情况最严重的族群是25岁以下年轻人,整体失业率高达22.2%;其中较为严重的国家如希腊的青年失业率高达57.7%,西班牙也不惶多让高达54%,显示欧盟区域青年就业在各国的情况未见改善。目前全球青年高失业率各国皆然,甚至有许多国家已超过成年人失业的3倍。基本上,青年高度失业之现象已成为各个国家必须积极面对的严肃议题。

青年身处高危险就业结构

在「青年失业危机」方面,国际劳工组织ILO在「2015年全球就业与社会趋势」报告中强调,2014年的全球青年失业率高达13%,青年失业危机与长期失业危机,是欧盟在2015年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李健鸿(2015)指出,根据欧盟执委会从2000年至2012年的分析,在欧盟国家的全体长期失业者中,长期失业青年所占的平均比率始终维持在30%以上,显示持续有著高比率的失业青年正面临长期失业困境,形成欧洲社会严重的社会问题(EU, 2012:8)。 「经济学人」在2013年的分析及国际劳工组织ILO在《2013年世界青年就业趋势:风险的世代》的调查报告均指出,全球化青年劳动失业情况日益严重,整体青年失业人数之巨,逐渐衍生出「失业世代」(generation jobless)。报告中指出,全球青年失业情况严重的主要肇因,为未能积极创造劳动职场中的工作机会与中高龄者延后退休效应共构,促使青年就业参与空间产生紧缩现象。近年,世界各国在处理该国劳动失业问题时,都将青年就业问题列为重要优先议题,并试图制订相关因应政策。现今的青年仍然容易失业,但未必容易重新就业,比过去更有机会沦为失业超过一年的长期失业者(李健鸿,2011)。整体而言,青年明显身处在比成年人更高风险的就业结构中。

除就业参与困境外,结构化的低薪现象将促使青年在职场中的就业稳定性面临更为严格的挑战。Tannock(2003)指出,过去青年虽然都会在服务业工读或打工,但现今的就业环境已与过去不同。企业为节省成本和弹性运用人力,释出许多临时性、非典型工作等就业型态,对于刚毕业、初入职场的青年而言,由于缺乏足够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不得不从事这些临时性的工作以维持生计。根据劳动部(2015)「15-29岁青年劳工就业状况调查」资料指出,15-29岁的青年平均薪资28,925元,较9年前首次调查的29,356元还少431元,近五成八受访者薪资不到3万元,推估约有121.7万年轻人薪资不到3万元;25-29岁年轻人有四成四薪资不到3万元,等于约53万人进入职场四、五年以上,还陷于薪资不到3万元的状况,使得「青贫族」比率剧增。

从劳动力发展署(2015)的调查指出,青年失业的原因以非初次寻职者较多,平均周期为19.17周,其实是远低于总体劳动失业的25.89周。台湾青年世代缺乏就业稳定性,源自于青年需面临非典化导引、高失业及重复失业风险之威胁;上述原因更促使青年失业者沦为长期失业者之比率逐年攀升。若此现象持续延展且忽略其严重性,将促使政府部门之政策方案与导入之资源产生严重错置与流失。国内在近几年来面对如何协助青年稳健的步入职场,以及辅助青年初次寻职如何与劳动市场产生无缝接轨,导入诸多积极性劳动政策的促进就业方案。因此,不管是从雇主之「雇用奖助」亦或从青年的「薪资补贴」政策方案,都直接或间接对于青年与职场接轨有相当重要影响。

政府因应之劳动政策

青年失业率高涨的年代,李易骏、古允文(2007)的研究指出,西方先进国家自1980 年初开始出现青年失业议题,到了1990 年代,随著劳动去管制化及非典型化发展,就业与失业间的界线日益模糊,青年就业型式也趋多样化;又因就业与就学间的界线亦同时变为模糊,在二者共同作用下,青年转衔(youth transition)历程乃因具有可回复性,而变为更多样性与复杂化,上述现象促使青年延迟就业及找到稳定工作之比例逐年下降。为避免现在青年成为尼特族、飞特族与「失落的世代」。

各国伴随著失业保险给付支出的增加与过度福利依赖现象,早期以「所得维持」为中心的消极性劳动市场政策,逐渐转化为以「促进就业」为中心的积极性劳动市场政策(active labor market policies),并积极与经济及福利政策进行整合。积极性劳动政策在各国被认为是解决弱势劳动族群就业的良方,近年在青年就业政策的推展上,除就业安全体系运作外,亦积极强化就业促进方案之推展。如透过永续就业工程、扩大公共就业服务计画及持续推动中的多元就业开发方案、双轨旗舰计划与产学合作及产学携手等就业促进方案;并持续透过增加公共职业训练的导入提升青年的人力资本。上述公共计划促进就业促进方案,凸显建构青年工作机会及改善薪资低落化的重要性;此外,职场中部分事业单位缺乏社会责任(CSR),不愿意提供毕业新鲜人工作及训练机会,更凸显强化青年工作技能与核心职能的重要性,并借以弥补学用落差间距问题。针对上述的青年就业,不管是从个人、学校及事业单位之要求上,皆有赖政府部门搭建更为稳健的就业桥梁。

青年就业问题分析与方向

台湾面对青年劳动参与过程中,经常面临与职场接轨之困境,从上述强化训练以促进就业与预防失业,及获取实务职场经验为主,皆期待透过政策方案之推动,借以持续协助青年与职场产生媒合。针对青年就业之建议,进一步提出下列几点思考方向:

(1)尽速弥补青年学用落差的现象:显示青少年求职者拥有之技能与就业市场需求面之期待有所落差。(2)强化与职场的桥接:政府应提升职业与技术教育,并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关系。如师法德国推动技职/ 学徒制之双轨,强化双轨旗舰计划之执行与制度连结机制,提升青年与职场间的桥接成效。(3)强化青年对职场的就业资讯之了解:避免因误解工作内容造成问题,得以透过青年的职场体验经验,了解自我兴趣及工作内容。(4)减缓青年易落入非典型劳动参与:避免青年落入薪资低落化,进而产生工作贫穷的现象;政府应从宏观视野逐步引导产业转型,改变低薪化的结构困境。(5)减少青年就业稳定性低及高度流动现象:以减少青年族群成为怯志劳动者及长期失业困境。协助青年摆脱「22K」的流沙效应,在竞争职场中展现个人劳动价值。(6)重新调整国内高教政策,避免高学历低就现象:激增的高教毕业生在初次寻职过程倍受磨难,更有投递履历百封,却未受任何青睐的案例。(7)建构青年返乡就业:透过仿造德国针对青年的飘鸟运动,期待未来的年轻世代可以返乡在自己生长的地方,透过协助达成稳定就业发展。(8)劳工权益教育之扎根:劳动市场中的劳动权益不会是天上掉下来的礼物,而是透过积极努力争取而来。因此,有关劳工教育的部分应往下扎根,高中职便应有既定劳工教育课程之建制。借以深化青年朋友在劳动权益之维护,以及劳工意识之养成。 Kluve(2015)归纳各国青年相关就业政策的检讨经验,对应我国过去青年促进就业方案,可发现特别是蔡总统劳动政策政见中,关于未来青年就业方向朝整合「职涯辅导体系」、「就业媒合」及「职业训练体系」,提供一案到底式的积极性就业服务,同时仿效日本「工作卡」制度,进行制度规划上的重新盘整,作为稳定青年就业动向思考与出路。期待友善劳动职场的建构,能使青年朋友在职场参与之路,不仅存在著小确幸,更有著大幸福。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