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编辑手记》走过半甲子的交流岁月《交流杂志106年12月号第156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1

30年,对一个人的意义,是三分之一的人生旅程,但对一代人的意义,却可能是生活型态、社会样貌的极大翻转。

对两岸的意义便是如此。30年前,内政部宣布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正式开启两岸交流的大门,不仅实现老兵们想家的愿望,两岸的社会也起了物理与化学变化。奠基于2001年金马「小三通」及2003年「包机直航」上的两岸直航,使两岸街头出现更多来自对岸的人民,也间接促成更多经贸往来;教育政策的开放,让两岸大学的课堂上,因不同观点激起更多火花。除了形诸于外的景象变化,更重要的是伴随交流交往而来的相互理解,将使两岸和平稳定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

为全方面呈现两岸社会近30年来的变化,本期特别收录由陆委会规划的两岸交流30周年一系列活动:首先,由「小三通回顾与展望研讨会」打头阵,探讨「小三通2.0版」;接续上场的「两岸交流30年回顾与前瞻研讨会」,从宏观角度寻找两岸互动新模式,同时委托海基会举办「交流半甲子.两岸创双赢─两岸交流30周年展览」,以影像忠实呈现30年来的两岸互动成果;最后压轴的「两岸经贸交流回顾与前瞻国际研讨会」,则讨论两岸经贸合作如何在区域经济整合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中华邮政亦配合系列活动,举办「两岸交流30周年邮票特展」,从各张泛黄的邮票中,遥想当年两岸亲人的相思之情,如何透过一封封跨越海峡的信函,将满满的思念传递至对岸。

作为两岸大时代中的小人物,本期收录了月琴大姊的寻亲故事,见证了两岸的分合,也反映出两岸和平的可贵。1987年11月政府开放赴陆探亲所代表的意义,不仅仅是亲人分离伤痛的抚平,更是对立的两岸走向和解之始。30年来的互动过程虽然起起伏伏,但累积起来的成果却非常丰硕。本期介绍的两部文艺作品《我在故宫修文物》及《百年风云》,均是两岸专家携手合作的产物。而台湾近年电视剧与美妆产品的抢眼表现,亦乘著两岸交流的顺风,登陆中国大陆引领潮流。

把镜头拉到国际,两岸作为镶嵌在全球版图中的一个区块,势必无法自外于周边情势的变动。随著中共十九大的落幕,习近平在政治体制上的延续与变革,将牵动中国大陆的「两个一百年(建党一百年、建国一百年)」大计;而紧接著登场的川普亚太行,提出「印太(Indo-Pacific)」的战略概念,突出了印度的角色,也使我国的新南向政策,有更多纵横捭阖的空间。

陆委会张小月主委曾于两岸交流30年活动致词中引述英国前首相邱吉尔的名言「你回首看得越远,你向前也会看得越远」。回首过去30年,两岸一步一脚印所建构的两岸现状,使我们的脚步站得更稳,也让我们更有自信迈步向前。

历史的伤痕,因著开放探亲的政策,而逐渐抚平;时代的悲剧,透过两岸新世代的交往,有了青春的续集。两岸互动本是自然的情感流露,无需太多的政治诠释,也不该有额外的利益盘算。秉持「以民为本」的理念,相信两岸交流的未来,将更为精彩可期。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