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一枚邮票一乡愁─两岸交流30周年邮票特展◆文/刘菡《交流杂志106年12月号第156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1

两岸相隔平均约200公里,金门与对岸的厦门更可肉眼相望,地理上的距离虽不远,却曾在一段特殊的时空背景下被历史无情的嘲弄,不仅亲人隔海难见,音讯渺茫,就连家书都投寄无门,比杜甫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景况更为凄凉,连期待家书抚慰思乡之苦,也不可得,当中的悲喜苦乐唯有当事人饮水自知。

现年93岁的老兵陈遇春回忆,1942年他随远征军在缅甸抗日收到第一封家书;1947年随国民党部队滞留上海收到第二封家书;1984年,他老家忽然透过美国亲友转寄来信,这是他这一生收到的第三封信,强忍内心激动拆开一看,才知道两个儿子早已成家,且有孙子了,一瞬间,他由只身在台的光棍变成有老伴、儿子、孙子的人,真是喜从天降。另一位93岁的老兵林秋生感慨,28年前曾写信回老家,未获回音,后来返乡,离家时的3栋大宅院已成马路,不知亲人下落,隔年再度返乡寻亲,获知父母早已过世。这种悲欣交集的案例可说是不胜枚举,有人由悲转喜,也有人由盼转空,思亲梦碎。乡愁也成了「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这种煎熬与痛楚直到1987年11月2日开放赴陆探亲,才慢慢画下句点。

今年正好是两岸开放交流30周年,为纪念这个在两岸关系史上极具意义的年份,中华邮政公司配合陆委会办理系列活动,除发行两岸交流30周年邮票,并与中华集邮团体联合会于今年10月11日至20日在位于台北市的邮政博物馆举办「两岸交流30周年邮票特展」,展品来自两岸三地,包括近30年来两岸往来邮件、中华邮政发行的小三通首航纪念邮票、鸿雁传书等具历史意义的邮票,以及清治时期到1950年代初期的两岸通邮信件。展品中每封邮件的寄送方式、邮票及邮戳,都印刻著时代转折的点点滴滴,今天看来,或让人追忆缅怀,或让人怅然神伤,或让人啼笑皆非,精彩可观。

返乡探亲之路虽近却远

1945年至1949年间,由于国共战争,上百万军队、官员与平民百姓跟随国民党政府迁台。随之而来的是,两岸开始军事对峙、台湾实施戒严、外省族群与家乡中断书信往来,尤其军职在身的老兵,思想行为受到严格管控,乡愁只能压抑心中,无由诉说。若有幸辗转接到来自大陆的家书,稍有不慎也可能被冠上「通匪」的罪名。例如现年已94岁的老兵陈汉强就回忆说,民国50年代,有位香港亲戚转来梅州老家的家书,只知他随军队落户云林,直接就寄到云林县警局招领,在两岸对峙的年代,可说是「通匪」事证明确。幸好有人跟他通风报信,要他早谋对策,他只好找任职国防部反情报总队的同乡帮忙,打电话到云林县警局,说这封信涉及国防军机,不得对任何人透露,立刻被列为机密归档,才化险为夷,至于这封家书内容究竟写什么,至今仍不得而知。

1979 年1月1日,中共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开放台湾人民返乡探亲,但随后不久,蒋经国总统以「三不政策」—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回应,藩篱仍在、通信犹艰。尽管中国大陆自同年5月开始,单方面开放寄往台湾普通信件,6月开办挂号信件,但台湾均相应不理,来信一律退回,只有少数以英文书写的印刷品邮件得以漏网投递。

当然,在中共主动招手下,大陆方面已可收受台湾的书信,但台湾仍未开放寄信到大陆的正常管道,只有少数国民党高层可以利用党内所设的「唐光华信箱」与大陆家人通信;民间方面则只有经济宽裕或有其他管道的人,才能透过海外与家人书信往来,一解乡愁。但对身处底层的外省老兵而言,「通信」仍是奢侈的期待、遥远的梦想,就如「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创会会长何文德回忆所说的:「我们那时候在台湾生活的外省老兵啊,比一只狗都不如」。

1987年2月29日,曾任民进党立法委员的许国泰等人联名发起「自由返乡运动」,其中拟定的推动办法中,就包括协助大陆籍同胞寄信回家(许国泰信箱及唐光华信箱)。1987年4月,返乡运动正式展开,以人道为诉求,以「想家」为号召,集结老兵、民进党员、学者及各界人士,短短半年间就普获社会的共鸣与廻响,政府也不得不加以正视,并于同年10月14日宣布开放探亲,责成中华民国红十字总会自同年11月2日起开始受理登记,外省民众如大旱之望云霓,终于可以合法申请返乡探亲。

邮件寄送正式管道随探亲脚步而开

随著探亲脚步的迈开,邮件寄送管道也随之建立。1988 年4月18日,受邮政总局委托,红十字会开始受理民众以「双封包装」的方式将信件寄往大陆,鸿雁传书,终偿宿愿。所谓「双封包装」,是在外封写有「台北邮局第五○○○○号信箱」的信封套内,装进另外写有「香港.内详」的小信封,以便透过香港中转信件。在当时「三不」政策的两岸对峙氛围中,这可能是不得不然的权宜作法。尽管程序繁复、寄件辗转,但对企盼与老家鸿雁往来的民众来说,只要能得到来自家乡的一丝讯息,再久再烦,都已微不足道,毕竟再苦也苦不过40年的等待。这次展览特别展出当初「双封包装」的信封原貌,信封上的每个地址,都代表一份浓浓的思念与期待,令人不胜唏嘘!而「双封包装」的邮寄方式直到1989年6月10日才改为「直接通信」,也就是直接贴上邮票,由香港转递大陆。1993年6月1日,除平信外增加开办挂号邮件。

两岸通邮历程恰是两岸关系的缩影

有趣的是,为了避免被中共统战,以及「汉贼不两立」的政策思维犹在,从1988年3月到1989年10月,凡是来自中国大陆的邮件,邮局都会在大陆邮票上涂销不当图文,并在大陆的邮戳上销盖「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特戳;当然,台湾寄往大陆的邮票上的中华民国国名也一样被陆方涂销,形成一道两岸国名欲盖弥彰的邮戳风景,别具趣味。

特展中除了展出两岸开放交流30周年的相关通邮资料,还包括清治时期到1950年代初期的两岸通邮信件,其中有许多邮件都是现今唯一存世的信函资料。例如清法战争期间,法军为扭转在淡水受挫的军事颓势,从1884年10月23日起,法国军舰沿台湾西海岸对过往船只进行巡逻截击,并控制南北海运及阻断两岸联系,对台湾实行海上封锁,特展中就有一封唯一存世,盖有清法战争海上封锁期间「TAKOW」(打狗)海关日戳的红色销印,弥足珍贵。

两岸邮件往返的历程,不仅反映出台海双边互动的交通史,也可看作是两岸关系发展的缩影,任何交流成果都有赖两岸共同珍惜,让两岸民众免于再现兵燹之灾的恐惧。2008年11月4日,两岸两会签署邮政合作协议,扩大邮政服务面向,两岸邮件往返更为便捷,也更有保障。对两岸民众而言,从1988年到2008年的邮件往返变化史,显示出双方绝对有智慧处理复杂的历史问题,共同维护台海的和平稳定,为更多的30年缔造丰硕的交流成果。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