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从个人筑梦到带村脱贫 两岸青农返乡创佳绩◆文/潘维庭《交流杂志107年10月号第161期(历史资料)》

卢广仲的《鱼仔》这么唱:「这几年我的打拚跟认真,拢是因为你」,不管在中国大陆或台湾,当年离家的年轻人求的是更宽阔的舞台,盼试身手也汲取新知,过了多年,他们受到故乡召唤,有人选择返乡务农,但不同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父祖辈农人,新一代青农带著新观念、新技术,结合农技、文创、行销,一样辛勤,但也让故乡扬名,不但实践了自我,也为传统农业开创一片天,开花结果的案例,两岸比比皆是。

热血兄弟 复兴台湾小麦

在台中,创立「十八麦」品牌的马聿平、马聿安兄弟,哥哥为了学习农场经营,曾到澳洲农场打工一年,弟弟大三起立志务农,一路念到农业相关领域博士。2013 年起为了推广台湾小麦,把原本曾在台湾辉煌又没落的作物「种回来」。不只种小麦,他们还磨面粉、发麦芽、酿啤酒,这背后除了看准精致农产消费趋势,还有丰厚的专业知识当后盾,对自家农物有极大的信心。 

从小麦收成到面包上桌的路程漫长,难点与「眉角」自然不少:栽种时要克服鸟害,想组建耕作系统,连磨麦机都是跑遍全台、遍寻不著的情况下,只好土法炼钢买机器改造研制。「十八麦」在磨麦时,以刻意保留营养灰分值(矿物质)为特点,利用这样磨出来带有些许麸皮跟胚芽的高含量面粉,再向外国妈妈取经学做欧式面包,以发掘与展现台湾在地小麦的独特性格、风味。

无毒香蕉QR Code 履历溯源

除了「复兴」台湾小麦,台湾这个「香蕉王国」之岛,也在栽种工法推陈出新,力求绿色、无毒、有机。在屏县佳冬乡,青农周春典二年前辞去饭店主管职位、返乡务农,家中原无种植背景,就靠著上课、上网、查书,最后成功种出农委会认证的「无毒香蕉」;他为农产品申请QR Code 产销履历,为消费者提供食安保障。不过,周春典也对媒体坦言,即便花费九牛二虎之力取得认证,卖价也很难因此提高,只有创造品牌与自我行销,才能试图「安身立命」。

至于栽种无毒香蕉的动机,则是跟早年工作经验有关。周春典说,原本自己是为了照顾家庭返乡,踏入香蕉产业时,因为他之前在饭店工作,担任过餐饮部主管,对食安及养生特别敏感,所以选择以草生栽培(不使用化学除草剂,让草生长)种植无毒香蕉,即便成本较高,一切都得从头学也不以为苦。

想要种出来的香蕉「无毒」,还有什么秘诀可以利用?有媒体曾探访青农王继雄,发现想要不使用农药、除草剂、化肥,喷剂改选择天然食材调配,里头用上蒜泥、辣椒和米醋,喷在香蕉叶与枝干上,不伤果实又能驱虫,至于肥料则是调制豆渣、 米糠等内容,除了希望果实能吃得健康,也是对耕种的大地农园的虔敬之心。

如果说在台湾,许多返乡青农追求的是一种个人实践,追求圆梦,在幅员更为广大的中国大陆,则更带有著产业转型的急迫感与策略性,攸关的是整村乡亲的「脱贫」大事。

例如,「新农人」风潮,正是让以农立国的中国大陆,能更有效率、大规模地将传统农业转型为现代农业,期盼青年返乡「救」起传统产业的颓势,并且利用网路这项利器,参与农业生产、流动与服务等环节。

数据上来看, 中国大陆「阿里研究院」2015年曾发布报告,这些新农人已突破100 万人,可说在中国大陆遍地开花、在各乡村推动农产「小革命」。

记者推返乡再造「火山村荔枝」扬名在海南海口市的博学村,当地最有名的返 乡创业青年、「火山村荔枝」创始人陈统奎,毕业于南京大学,原本担任《南风窗》的高级记者。2009 年他返乡创业,当地水土受火山岩覆盖,却也因为火山岩泥富含矿物质,生长在火山岩上的荔枝达1 万多种,加上天然矿泉水与黑山羊排遗滋养,因有果实硕大的「荔枝王」美誉。只是,该村最早也因为缺乏灌溉设施,使得旱季难以开花,收成暴起暴跌。

陈统奎放下了记者职务,回到故乡古村参与「再造故乡」。为了缺水,他写信给海口市委书记,结果批示下来,半年后村口建上了一座高高的水塔,抽出的泉水流向荔枝园,从此告别「看天吃饭」;他也协助修筑村内的自行车道、文化室、运动场、盖民宿、创「火山村荔枝」品牌,发展家乡的「自然农法荔枝」,宅配到各城市的消费者手上。他跟当地果农采取契作模式,不断奔走沟通,盼转型自然农法,追求零化肥、零除草剂、零农药残留。

在研究台湾和日本有机农业时,陈统奎也发现,让生产者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联系,有了互信,正是迈向有机农业的重要动力,同时,都市的消费者因为得知这些转 型的辛勤,也会愿意多花一点钱支持「火山村荔枝王」,表示对果农的肯定,因而造就出良性循环。

大学生创合作社「土里刨金」更扶贫在河南周口市沈丘县的青农肖云峰,2014 年毕业于河南理工大学后选择回老家务农,一开始受到乡亲的质疑,认为好不容易「跳出农门」的大学生怎会如此选择,是不是「在外头混不下去」?但他认为,只要有市场需求,相信有望能「土里刨金」,并有自信做一位「不一样的农民」。

至于哪里「不一样」?该年,他回乡成立了「沈丘县田野青种植专业合作社」,先看市场需求决定栽种品项,发现小麦、玉米利润较薄,香蕉、红薯、水果玉米和药材白术则较有市场。2016 年,肖云峰种植的70 亩水果玉米,卖到上海市场,一亩水果玉米净赚1,500元(人民币,单位下同),净利是传统玉米的三倍以上,他也注意到,蔬菜产品采取的「绿色通道」国家政策降低了运输成本,10 吨水果玉米,省下来的运费就达到1 千元。

肖云峰采取集约化、规模式与机械化,并发展多元种植、利用新技术,沈丘县的农牧局长说,「归根到底,还是大学生的视野与格局」使他获得佳绩;2016年底,肖云峰在该县扶贫办、农业局、财政局等部门协助下,让合作社的总投资扩大到80 万元,其中还有让贫困户以三年分红形式入股合作社的扶贫资金50 万元, 带动周边贫困户75 户,达到政府、合作社、贫困户「三赢」。

肖云峰说,「大学生职业农民」最大的优势,在于对国家惠农政策的理解,以及对农业技术的掌控,目前他耕作的土地广泛使用滴灌技术,实现「水肥一体化」;原本只种小麦、玉米的土地,也开始有水果玉米、绿宝石甜瓜、樱桃、紫薇花等作物。

新知识与新观念是农村创新的最大利益比较台湾与中国大陆的青农返乡,可以发现,台湾的青农除了钻研栽种技术,另外如打造品牌、包装设计与「文青式」的小农作物行销都是长处,「十八麦」的品牌发展就是最好的例子,关于水土、磨粉原物料,到揉制烘焙出的面包或啤酒,除了产品本身质优,更是为城市的消费者说了迷人的筑梦故事。

在中国大陆的例子里,由于城乡发展的步调落差更大,这些「大学生农民」带回村里的,则更多是给当地农民的新概念,甚至扩及规模到全村的范畴,不管是「火山村荔枝」,还是肖云峰的合作社,不管选择自然农法,或是利润高的新作物,带动的「脱贫」效应也很醒目,并容易扩散效法,但最重要的,不管在台湾或中国大陆,新知识与新观念,永远是带动农村创新的最大利器。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