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环保志工 许后代一个美好◆文/赖锦宏《交流杂志107年12月号第162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1
志工在中国大陆称为志愿者,是不计报酬服务他人者,也是文明社会进步的指标。志工在台湾并非小众的概念,在医院、博物馆、社区、环保和重大活动上,都能看到志工的身影。志工也不限于职业阶层,在台湾,从文化名人到计程车司机都可能当过志工。而环保志工,特别能突显爱护地球、保护生活环境、为子孙留下更美好的世界的心愿,在两岸都得到民众的共识。
台湾环保志工 具备专业知识要求
台湾的志工有各自的团体,要经过严格培训,有纪律约束,并且要遵守「志愿服务法」,连接受奖励也要合乎「志愿服务奖励办法」。环保志工也是,除了垃圾分类、回收等简单的环保工作,净滩、保护珊瑚礁、护渔,都要有专业知识及培训。
以玉山管理处的志工为例,约有600多人的志工队伍,每个人都要完成培训课程、参加实习,经评定合格后才能成为志工。这里的志工分为解说志工和环保志工两种,解说即向提出申请的游客解说玉山之美,环保即在玉管处的安排下参与各项日常工作。玉管处将征求人手的资讯发布在网站上,志工便会与玉管处联系,从四面八方赶来服务。有些志工从服务社会中找到成就感,也有的志工成长为专职解说员、生态摄影师,志工们都不计「报酬」。
大陆环保志工 积极赶超
大陆环保志工发展得较晚,今年11月4日,为团结凝聚成都环保NGO组织及各界环保志工服务力量,适应环保工作不断变化的实际需求,成都市环保局牵头成立「成都环保志愿服务联合」会筹备组,联合发起成立「成都环保志愿服务联合会」,成立后将是中国大陆首家环保志愿服务联合性社会组织。
环保志愿者是环保工作中的一支生力军,如何将他们有效组织起来、发挥积极作用,是两岸环保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以成都为例,年龄最大的会员已有74岁。这位名叫段益生的环保人士表示,他从事环保工作40年,至今依然热爱这项工作。「联合很重要,希望成员单位联合起来,共同把环保做好。」他说,「志愿服务可以贯穿生命的整个过程,可以成为毕生追求的理想,从儿童到中年到老年,只要大家把环保志愿服务当成一生的信念,成都将会变得更美更好。」
在此之前,深圳、厦门、上海、青岛和天津,都有零星、不定期的净滩、扫街等环保志工营或是志工队。
在海南岛,有个珊瑚保育专家叫陈宏,去年被选为感动海南人物,今年则被山东卫视「美丽中国」节目,选为爱护地球的代表人物。陈宏说,「有了珊瑚,大海就活了起来。」这是他对海底珊瑚功能最直白的说法。珊瑚,海南当地人叫「海石花」,被科学家誉为「海底热带雨林」。珊瑚群落为海洋鱼类、贝类、藻类提供了栖息场所,是近岸海域生态稳定的重要基础。
海南岛周边的珊瑚是大陆海岸线最美的珊瑚礁,尤其是三亚亚龙湾沿岸,是海内外潜水客观赏的天堂。近年来,受海洋污染、人类盗采等影响,南海珊瑚资源在减少,海南岛近岸的珊瑚礁面积也在大幅度下降。
正因如此,陈宏心里早有一个梦想:将海南沿海种上百万株珊瑚苗,重现海底珊瑚花园。「培育难题已经解决了,今后的工作是逐步扩大种植规模。」陈宏召集了专业人员与志工团队,已经掌握了珊瑚致病因数,攻克了应对珊瑚白化、珊瑚规模化培育和生态修复三大重点难题。
现在,北至海南陵水,南到西沙群岛,陈宏和他的团队和志工们已经种下了超过16万株珊瑚,这些新培育的珊瑚长势良好,有些已经成了鱼类、贝类、藻类的生存新家园。
海南省过去过度依赖房地产,现在积极向多元经济转型,陈宏和他的团队加紧开展海底珊瑚花园的研究,实现珊瑚培育与生态修复和经济发展协调发展。陈宏说,2018年起,海洋珊瑚礁生态研究及保育工作,任重道远。面对三亚及海南省严峻的珊瑚礁生态问题,用科技手段,逐步修复美丽的珊瑚礁。
陈宏还表示,希望发挥海南桥头堡的作用,争取参与国际珊瑚礁生态修复活动。「我会不忘初心,继续当海洋的园丁。」他将继续努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让「百万珊瑚」计划能早日实现,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加入海洋环保之路,为保护海洋贡献一份力量。
52岁的老渔民游亮是三亚市崖州区老港门人,从事捕鱼20多年。陈宏来到崖州湾种植珊瑚后,游亮便加入了陈宏的团队。「他是个工作狂,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员工也很友好。」1月17日,游亮和同事邢六弟正准备出海种植珊瑚,「我们一般是6点下班,但如果珊瑚苗没有种植完,陈宏会和我们一起干活,直到将珊瑚苗种植完为止。」
陈宏的队友邢六弟说:「我跟著陈宏干最久了,他从事珊瑚研究、修复和培育工作30年了,我佩服他。」邢六弟也是崖州区的一名老渔民,自从陈宏在崖州湾设立珊瑚实验点以来,他就加入了陈宏的团队。「我们几乎每天都下海工作,种植珊瑚的工作不是一般人都能干的。有时候,陈宏和我们一起要工作到中午一两点钟完成任务后才吃饭。」他表示,跟著陈宏一起种植、培育珊瑚意义重大,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人人有责。
台湾环保理念 大陆开花结果
两岸环保志工交流,自本世纪初就开始,包括海南、深圳、厦门、成都和上海,都有台湾环保志工的身影,大多是教导民众如何做好垃圾分类和保持环境整洁。
上海虹华苑每年10月的环保宣导日活动已经有5年之久,来自台湾慈济的志工们,将环保的理念带给虹华苑社区居民。活动更有来自虹口、普陀等地区的志愿者一起加入活动。虹华苑社区的民众、在校中小学生等将自己囤积的回收物带来参加活动,聆听志工们环保、垃圾分类等宣讲。随著社会的不断发展,环保理念深入居民们的日常生活中。低碳环保,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给地球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虹华苑居委和慈济环保团队希望能透过不断的努力,将环保的理念深深扎入民心。
9月8日下午,海南慈济7月吉祥月孝亲祈福会,全面普及垃圾分类实用生活技巧,环保站引入了台湾在垃圾分类方面的经验。6点半跟随几名志工来到海口得胜沙路,至晚上8点集合。35位志工分拣一吨的垃圾,狮子会海南环保委员会主席邱宏锐和几位男志工负责从4栋服装城楼上往下搬运垃圾,然后大家分拣出纸箱、塑胶袋、塑胶饮料瓶和玻璃瓶、废金属等,3个小时完成分拣,分别运往废品回收站销售。
从2012年到现在,持续5年多时间,黄嬛娃等20多位婆婆妈妈做环保志工格外地坚持与投入,她们始终记得,那一年无心插柳的台湾之旅,学习到环保志工的知识,如今柳成荫地成就更有意义的人生,每个星期六集合在海口得胜沙路分拣垃圾!
当天,程祝月带著9岁的女儿符茗心来到得胜沙徒步区,在路边停好车后,两人迳直走进两排店面中间的小道,熟门熟路得像店家、像常客,不过她们是来捡垃圾的。得胜沙的垃圾分类活动一般在周六,程祝月做环保时常会带上女儿,她认为这对孩子既是教育,自己也多个帮手,刚读五年级的小女儿已是资深环保志工。她说,自己和女儿终身都会做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志工。
来台陆生,也曾参与当过环保志工。2013年的跨年夜,超过1,500名交大、政大、东吴等校大学生与高中生参与 「跨年零垃圾」活动,不畏天气寒冷,拿著垃圾袋,扮演「人体行动垃圾桶」。特别的是,近百名陆生也加入行列,他们笑说,做公益不分彼此,捡垃圾只是举手之劳。交大资工系的陆生廖同学表示,在大陆就听说台湾的跨年活动很有名,很多在台陆生视参加跨年活动为「盛事」,一边跨年、一边捡垃圾,让人觉得「很热血」。来自北京的陆生张同学说,他第一次参加跨年,看到台湾大学生这么关心环保,让人很感动。
统一管理 发挥综效
大陆环保志工发展方兴未艾,已经成立市级的联合会,台湾则面临环保志工多头马车缺乏统一管理。中正大学社会福利系教授郑赞源就表示,台湾在管理上各自为政,没有一个专门的志工部门,可以调配志工资源、培训志工新人、弘扬志工文化。如果有这样的部门,必要时可推出各种鼓励、奖励措施鼓励人们投入志工服务,或能缓解志工后继乏人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