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一个梦两岸老年大学掀热潮◆文/赖廷恒《交流杂志107年12月号第162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1
在两岸均深受欢迎、供不应求的高龄教育,已然掀起银发族竞相圆梦,投入终身学习的热潮。不仅台湾的「乐龄大学」让资深公民趋之若鹜,中国大陆的「老年大学」更是一位难求,甚至各地纷纷出现凌晨排队的报名盛况。
两岸均面临人口高龄化问题
全球人口现已突破75亿,60岁以上高龄人口约占12.8%,据联合国统计,举世高龄人口正以每年3%成长率增加;相形之下,两岸的人口高龄化问题更显严峻、不容忽视。截至2017年底,中国大陆高龄人口已逼近2.4亿,占其总人口比重达17.3%。
台湾亦不遑多让,2018年3月,65岁以上高龄人口约占14.05%,人口数则达331万2,024人,宣告台湾已正式步入高龄社会,并推估2026年将再迈向超高龄社会。
值此之际,两岸针对高龄人口推出的终身学习机制,既是提供其健康、自主、快乐学习的机会,也为丰富银发族的精神生活,让其心灵有所寄托;避免因家人儿孙无暇陪伴、处于「精神空巢」,进而形成家庭负担,乃至衍生出相关的社会问题。
乐龄已成台湾高龄教育代名词
无论台湾的乐龄大学,或是中国大陆的老年大学,均期盼银发族得以「老有所学」、「老有所教」,最终达到「老有所为」;尤有甚者,中国大陆现正评估,尝试将针对高龄人口的老年大学,改为职业培训课程,让日益扩增的银发族重返工作岗位,补充、纾解对岸不断流失减少的劳动力。
在台湾,教育部为鼓励高龄者保有学习动机,持续增进身心健康,自2008年起推动高龄教育,结合各级学校、机关、民间团体,携手建置各乡镇市区的「乐龄学习中心」;并结合大学校院开设「乐龄大学」,以55岁以上国民为主要招生对象,全面开创现代化、多元化的终身学习管道。
经过数年来的致力推广,「乐龄」已成为台湾高龄教育系统的通称,也是推动高龄教育相关政策的标志。「乐龄」,意为「快乐学习、乐而忘龄」,体现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生态度。「乐龄」的读音亦为英文字「Learning」的谐音,鼓励国内银发族秉持「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精神。
乐龄大学引领银发族圆梦
教育部实施「乐龄大学」以来,不仅开启银发族进入大学校园的契机,也让高龄者得以一圆上大学的梦想。乐龄大学的发展亦由一开始的逐年成长,如今则数量趋于稳定,从2010学年度核定的56所一路攀升至2016学年度的107所大学,2017与2018学年度则分别为106、107所;高龄者得以拥有更多的机会及管道,共享丰富的教学资源,以2016学年度为例,约造福全台3,750位银发族。
自开办以来,台湾各地的大学校院相当支持乐龄大学计划,并鼓励学员在学习中贡献所学,成立自主性服务团体,到安养院、孤儿院、医院等提供爱心服务;将学习知识予以转化,用于服务他人,从而影响他人之余,也让本身的银发生活更具意义。
各乐龄大学比照大学上下学期制度,每周提供6至8小时的学习课程。历来包括高雄师范大学的诗词吟唱及文艺课程、台北医学大学的医疗养生及医护知识课程、高雄餐旅大学的蔬果奇幻世界─创意果雕课程,台湾体育运动大学则让学生与老人互动体能保健,以及台北海洋技术学院水族培育、独木舟体验及小艇游河生态导览课程等,均运用校方本身的专长特色,进而经营出各自的「品牌」口碑。
乐龄学习中心于全台拓点
另一方面,教育部在台湾各地设置的乐龄学习中心,也由2008年的104所增为2018年的368所,共成立1,112个乐龄学习社团及2,847个村里乐龄学习拓点;10年来学习人数更由59万人次,大幅上扬为212万余人次。
每年端午节,云林县土库镇乐龄学习中心均召集乐龄志工,将包好的粽子送到育幼院,乐龄阿公阿嬷并带著花鼓与院童同乐;在现场,乐龄长者宛若院童的阿公阿嬷,育幼院众院童则化身为乐龄长者共同疼惜的孙子,祖孙其乐融融,画面温馨感人。
平日傍晚6时,嘉义县乐龄学习示范中心在水上乡23个村里的拓点之一,水头村的福德宫广场前,则可见到近百位年过55岁的社区民众,伴随乐曲的旋律、老师的口号,整齐划一地举手抬足。
学员之一的蔡大姐表示,以前曾跳过土风舞,膝盖退化后即无法再跳,自觉身体状况逐渐变差。虽有意至嘉义县乐龄示范中心的本部上课,却无代步的交通工具,幸而嘉义县乐龄示范中心来到水头村开班拓点,让她得以就近学习;学员间越学感情越好,一旦有人缺课,众学员下课后,也会相偕前往其家里表达关心。
中国大陆老年大学一位难求
近日,安徽合肥的一位老年人,凌晨4时即至老年大学排队报名的新闻,引发中国大陆各界的密切关注;反映出对岸银发族追求精神生活的需求与日俱增。
依据中国大陆老龄办(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底中国大陆老年人口已达2.4亿人次,意味著全球老年人口25%都生活在中国大陆的土地之上。根据推估,2035年中国大陆60岁以上的老人将突破4亿,逼近总人口的三成。人口高龄化现象的严重性、问题的迫切性不言可喻。
《泰晤士报》网站日前的报导指出,中国大陆有7万所招收老年人的大学,吸引约八百万退休人员注册课程;中国大陆国务院之前发布的数据则显示,全国有超过七百万银发族参与老年大学等机构,上千万老年人透过社区教育、远端教育等投入终身学习的行列。
身为中国大陆为数达千万的老学员之一,65岁的刘国贤就读江苏省江阴市老年大学。家住江阴云亭街道的她,平日与家人打过招呼后,就约上三五「同窗」,相偕来到离家约10分钟路程,民办公营的江阴市老年大学。报名智慧手机、体育、舞蹈等课程后,刘国贤不仅自认有所改变,可与社会接轨,「更交到了不少姐妹,拓展了朋友圈」。
老年大学扩展银发族朋友圈
近两年,四川绵阳市老年大学出现「一位难求」的现象,引发媒体、网路热议纷纷。据校方统计,今年学员八千余人,超过三分之二为「老学员」,许多银发族不得其门而入。以老年大学开学当天、诗词楹联班的头一堂课为例,97岁的马老先生、60岁的女儿马莉为前后座同学;5年前就连马老太太也是同窗之一,夫妇俩携手同上老年大学,前后长达25年的光阴。
1980年,中国大陆针对退休干部设立老人学校,之后才逐步对一般民众开放,为50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绘画、书法、舞蹈及象棋等课程。回顾起老年大学的初衷,实为协助中国大陆2.41亿退休人员中的一部分银发族,消磨其退休时光。也难怪不乏长达二、三十年的「老学员」,让各地的老年大学一位难求。
另一方面,专家学者也分析,中国大陆现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不断增加,但配套措施之一的老年大学学位,则至今仍未能跟上脚步。随著「终身学习」的潮流来袭,「一位难求」折射出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唯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学位」,才能让这群银发族的「又一春」圆满实现。
中国大陆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虽强调中国大陆的老年教育,已初步形成多部门推动、多形式办学的发展格局。但在专家学者眼中,描述整体现况的关键词仍不脱「起步晚、类型少、公营多于民营」;尤其教育资源投入不足,优质师资缺乏,导致中国大陆老年教育欠缺市场机制的相关规范,迄今尚无法达到供需均衡。
老年大学研议转型职业培训
中国大陆目前女性退休年龄为55岁、男性则为60岁,据闻现正研议2045年前,将退休年龄延至65岁的可能性;同时一并考虑,著手将老年大学课程改为职业培训课,让老年人得以重返工作岗位,补上持续扩大的劳动力缺口。
台湾的「乐龄大学」,著重于开启高龄长者不同的人生视野,让台湾的「战后婴儿潮」世代,年轻时没机会上大学、为此抱憾的阿公阿嬷,也可走进大学殿堂就读、学习新知及拓展人际关系;整体而言,强调乐在学习、圆梦无憾,行有余力,进而回馈家庭,贡献社会。
若中国大陆的老年大学未来转型为职业培训课程,致力让银发族重新「上岗」,亦可视为两岸高龄教育「老有所学」、「老有所教」的主要目标外,另一种「老有所为」的实践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