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评析美中贸易战与对台影响◆文/卢俊伟(台湾经济研究院研究二所兼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心副研究员)《交流杂志108年2月号第163期(历史资料)》

2018年展开的美中贸易战

美国总统川普上任后,对中国大陆展开一连串的经贸强势作为。2017年川普指示美国贸易代表署针对中国大陆窃取美国智慧财产权、强迫美国公司以技术转让换取市场准入的指控展开调查;而根据美国贸易代表署的调查结果,指出中国大陆确实采取强迫、施压和窃取等手段,不当获取国外技术和知识产权,这种做法导致市场扭曲。随后川普也依据这项调查结果,在2018年3月22日根据301条款,宣布对中国大陆采取三大反制措施,包括提高关税、诉诸世贸组织(WTO)争端解决机制、投资限制(规划如何限制中国大陆企业收购与投资美国特定的战略性产业);而率先落实生效的则是对其进口产品提高关税课征幅度。

美国贸易代表署2018年6月15日宣布,将对中国大陆1,102项、合计约500亿美元进口产品加征25%关税,分两波实施:第一波共818项,金额约340亿美元,包括航太和汽车等产业,自2018年7月6日起生效;第二波共284项,金额约160亿美元,自2018年8月23日生效。

面对美国这波500亿美元的关税清单,中国大陆商务部亦于2018年6月16日公布两份对美课税清单,总计659项产品,涉及贸易值约500亿美元,加征25%关税,受影响产品包括美国的大豆及玉米等农产品、水产品、汽车、飞机、化工品、医疗设备、能源产品等。 由于中国大陆对美国采取报复措施,且未改正其不公平贸易措施,因此美国再祭出第三波加征关税清单,自2018年9月24日起对中国大陆5,745项、总值约二千亿美元产品,加征10%关税。

在这场贸易战中,双边的筹码落差相当明显,目前美国一年大约从中国大陆进口5,056亿美元,而反观中国大陆从美国进口则仅约1,304亿美元;因此,贸易战若真的全面开打,对中国大陆恐怕更为不利。在美国对中祭出三波贸易制裁之后,美中双方领袖终于利用G20 召开之机,在2018年12月1日进行「川习会」。川习会后达成四大共识:大量加购美国农业、能源、工业和其它产品、指定芬太尼为管制物质、立即与美方展开结构改革谈判,以及与美方一起推动朝鲜半岛无核化;双方承诺在这四项前提之下,川普承诺在未来90天内,中国大陆出口至美国5,745项、总值约二千亿美元的产品,关税仍维持目前加征10%水准。而在未来90天当中,若双方没有达成协议,期限一到,关税仍会依原定时程,由现行10%拉高到25%,川普甚至表示可能将对剩下自中国大陆进口的2,670亿美元商品再提升关税。

美国对中经贸制裁有无可能停歇?

在未来90天内,中国大陆有没有办法提出令美方满意的重大改革让步,以换取美国对其经贸制裁的降温?以目前的情势来看,可能性不是没有,但是机率不大,主要有两个理由: 第一, 目前美国对中国大陆所采取的强硬经贸立场并不是短期性或形式性的,而是更为深刻、涉及大国竞争的战略层次议题。 第二, 过去在2000年时,美国国会通过给予中国大陆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PNTR)的待遇,使得美中经贸关系因此走向正常化,中国大陆也得以在2001年正式加入WTO,与世界各国展开正常贸易往来。然而也因此,从2001年迄今的十七年时间,美中的贸易逆差快速扩大,对中国大陆的逆差占美国总体逆差的比重,自2000年的18%明显上升至2017年的46%,美国为此付出约340万个就业机会流失的代价 。反观中国大陆,虽然经济实力快速扩张,但是经济上走向了「国进民退」的反市场化发展,政治上走向了更加集权化的倾向,对外则大幅度进行军事扩张,甚至与美国在国际外交场域上展开争霸。这种「中国崛起」的现象,已远非当初美国的想像。因此,美国目前对中国大陆所启动的一连串经贸制裁,本质上是象征著美国对中国大陆政策的战略转变,欲以较高强度的政策作为,应对中国大陆崛起的新兴国际霸权挑战,并迫使其内部进行较大幅度的结构性改革。

从前述G20川习会所达成的四大共识内容来看,也可看出美国对中国大陆发动经贸制裁动机和目的,从来就不只是单纯的经济层面,更多是整体政治经济面全方位竞争的大国战略思考。因此,从此一战略高度来看,预估川普总统对中国大陆发动的强势经贸政策,短期之内将不易停歇。

第二,中国大陆官方目前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平衡及妥善处理好对外谈判及对内改革的双重赛局。就算中国大陆真的做出痛苦决定,承诺对内进行大刀阔斧的结构改革,但毕竟改革不是请客吃饭,大幅度的改革可能伤及各方势力的既得利益,例如,切断政府对国营企业的各种补贴或利益输送,会否因此引发中共内部的政治风暴,是中共领导人在对美方做出让步承诺时所必须思考的。对内进行结构性改革不可避免地将带来动荡,在中共过往强调「稳定压倒一切」的执政逻辑惯例下,要中国大陆在美国经贸制裁威胁下,做出全面性内部改革的让步承诺,并不容易,也因此,美国未来仍可能会持续对中国大陆进行经贸施压。

留意美国洽签经贸协定的新政策立场:USMCA的毒丸条款

除提高关税的贸易手段外,还须留意美国对外洽签经贸合作协定的新政策立场转变。日前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已在川普总统的要求下,就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重新进行谈判并达成共识,三方签署了新的「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定」(United States-Mexico-Canada Agreement,简称USMCA);该协定也被视为是川普政府对外洽签经贸协定的新政策立场。而USMCA的32.10条款规定,协议中的任何一成员国若与非市场经济国家(包含中国大陆)达成自由贸易协议,则其它成员国可以在六个月后退出并建立自己的双边贸易协定;该条款被称为「毒丸条款(poison pill)」。若未来USMCA的毒丸条款成为美国对外经贸协定谈判的「新典范」,则无异对外宣示凡欲与美国洽签经贸合作协定的国家,未来将不允许与中国大陆缔结相关协定;此被视为美国在经贸上孤立中国大陆的重要措施。

美中贸易战对台经贸影响分析

在这个国际经贸大趋势下,对于台湾而言,除了持续关注美中经贸谈判的后续发展之外,也应留意对于台湾经济的冲击影响,以及思考我国对此趋势的因应政策,甚至是谋局新的经贸战略。

首先是对于台湾经济的冲击,以需求面来看,2017年国内生产毛额(GDP)的结构,表面上净输出的金额占比约12.6%,若扣除输入之引申需求后,净输出占比将提升至40.6%,出口部门表现对于台湾经济成长十足重要。从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来看,在中国大陆输往美国的产品中,来自台湾出口所贡献附加价值并不高,美国对中国大陆进口产品的加征关税措施,对台湾经济的「直接、立即性」冲击影响有限;以美国前三波对中贸易制裁、合计约2,500亿美元的中国大陆进口产品来看,若以全部加征25%关税的效果来模拟,可能使我国经济成长立即减少0.17%或9.7亿美元,影响幅度并不大。

不过,由于台湾出口至中国大陆以中间财为大宗,而中间财除了一部分供当地加工后出口所需之外,应有一大部分是以供给中国大陆内需市场为主。换言之,我们必须留意美中贸易战后续对中国大陆内需经济影响的扩散效应,以及对台湾出口影响的连动效应。目前美国经贸制裁措施对于中国大陆经济的影响已逐渐显现,尽管中国大陆投资表现仍在成长,但采购需求已明显转弱,相关采购经理人指数已透露出经济疲态,未来投资力道能否持续,实不无疑问。而一旦中国大陆整体投资缩手,亦将连动影响我国中间财的出口表现。

对于中国大陆台商经营而言,在预期美国未来可能持续对中进行经贸施压的趋势下,过去「利用中国大陆生产、出货至美国」的布局策略势须进行调整,改采分散生产或「接近市场」为导向的新生产布局考量。此外,台商也须留意中国大陆为了稳定经济而进一步加强各项经济管制措施,可能影响台商的事业经营;例如,中国大陆为维持外汇市场稳定,加强外汇管制力度,严格遏阻资金外逃,此将影响台商的资金调度空间。

就整体经贸战略而言,台湾仍持续与美国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往来关系,包括签署经贸合作协定。未来若在对美谈判中,美方提出要求纳入USMCA的毒丸条款,过去台湾与中国大陆所签署的ECFA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是否可能因此受到影响?未来台湾是否将被迫选边站?或如何选对边站?或如何避免选边站?都是涉及未来台湾经贸发展的重大战略课题,值得政府及各界深入讨论及思考。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