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发行人语》心的力量新的气象《交流杂志108年8月号第166期(历史资料)》

时序进入盛夏,天气愈发燥热,令人难耐。而700公里之外的香港街头,也一样不平静,6月9日下午,民众齐聚铜锣湾维园草坪,一路往金钟的立法会大楼推进,他们手上高举著「反送中、撤恶法」等标语,有人撑起5年前「雨伞革命」的精神旗帜—黄伞,这是香港15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街头游行,也是香港人民挺身而出,捍卫自由及人权的奋力一搏。

港府推动修订逃犯条例,6月份两度激发百万人上街抗议,示威者的诉求包括撤回修例、调查警方处理立法会外抗争过程是否滥权等等。虽然游行结束后,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宣布暂缓修例,但并未完全撤回,数万名港人7月初再度上街,敦促港府撤回修例,并要求解散立法会与立即「双普选」,显示抗议运动的诉求,已经从抵抗可能丧失司法独立的威胁,进展到寻求政治体制改革的冲撞。在重重的压力之下,林郑月娥终于在7月9日承认港府掌握社会脉搏不足,政治敏感偏差,宣告逃犯条例修法工作完全失败。

外界关注事件发展之余,更重要的思考是香港人民为什么要走上街头,以及这整起事件的根本意义。除了对于逃犯条例新增条款潜藏的危机深感恐惧以外,这次的社会运动更显现出尚存于香港的民主自由价值。民主不该只是形式上的权力游戏规则,面对失衡、不公的体制与权力结构,抗争作为一种代表民众在公领域中实践参与的手段,在某些时候可以更直接彰显民主体制的积极意义。捷克前总统瓦兹拉夫‧哈维尔说:「人只有在清楚自己的行为与社会的关系时,才算真正具有自由意识,这种对自由的感受就是责任」,也正是对这片土地的关怀与热爱,才会有这么多人勇于挺身而出表达意见。

同样身为民主自由的社会,我们对这次香港的群众运动深表关切,蔡英文总统公开表示,希望港府拿出诚意来面对人民的请求。我们相信,尊重、倾听、理解、回应,是协商沟通的必要元素,最核心的信念,就是必须秉持真心诚意来面对困难并解决问题,这个原则,放诸四海皆准。

从这次香港的社会运动,对比两岸互动的现况,虽然本质迥异,但也有若干相似之处。一直以来我们都相信,两岸之间的问题应该在对等、尊严的态度上坐下来谈,尊重双方各自历史进程所发展出不同的政治体制,放开心胸倾听对方的意见,进而相互理解,然后才可能达成有实益的交流,进而产生共识。这些期待,奠基在最重要的前提之上,也就是理顺两岸互动,共为民众谋求福祉的初心。

坚定初心的方向,壮大行动的能量,才能开创两岸关系的新气象。当和煦之风吹来,自然能够化解戾气,去暑如春。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