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当美中贸易协议遇上新冠病毒◆文/吴孟道( 台湾经济研究院研究六所所长 )《交流杂志109年4月号第170期(历史资料)》

2020年,随著美中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拍板,纷扰多时的国际贸易争端,终于暂时止歇。原本各界预期,2020年将是全球经贸否极泰来的一年,没想到中国大陆突然冒出一只名为「新冠肺炎」的黑天鹅,不只吹皱中国大陆经济一池春水,也为全球经济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包括国际货币基金(IMF)、高盛、摩根史坦利等在内的国际各主要预测机构及投行,纷纷下修2020年中国大陆及全球经济成长率,而美国联准会(Fed)更在3月初召开临时会,一举将基准利率调降2码至1%~1.25%,可见新冠肺炎对全球经济之冲击,已远超出市场想像。

贸战灰犀牛蠢动 新冠黑天鹅不会消失
当全球目光焦点都锁定在新冠肺炎这只黑天鹅身上时,不能忽略的是,即使美中双方已互签协议,但美中贸易战这只灰犀牛其实仍在背后蠢蠢欲动。原因不难理解,若仔细检视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文本,可以发现内容虽然林林总总、涵盖层面极广,包括知识产权、技术转让、食品和农产品贸易、金融服务、宏观经济政策以及汇率问题和透明度、扩大贸易、双边评估和争端解决、最终条款等8个章节,但造成双方争端持续扩大的根本性问题,如不公平的竞争条件与环境、以国家力量补助产业发展、甚至涉及到国家政经体制变革的层面,在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文本中,几乎都未被提及。
这也意味著,当新冠肺炎疫情这个短期冲击逐渐淡化后,美中双方势必得重回贸易谈判桌,上述具有高度歧异且难以达成共识的谈判项目,无疑会再次浮上台面、无法回避。而这是否又会让本已和缓的气氛,重新燃起对抗意识,进而冲击全球经贸?从过往的经验来看,机率著实不低。毕竟目前看来,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似乎只是双方重拳互击后,回合钟声响起的一个喘息点,并无法真正让人感受到战火停歇的气息。

关税让美中付出惨痛代价
值得注意的是,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文本可以清楚看到,中国大陆在智慧财产权侵权、强制技术移转、扩大进口、金融服务开放及操控汇率问题等各方面,几乎都做出大幅让步,但在缩减关税议题上,却未得到美国相对应的回应,仍有2500亿美元以及1200亿美元出口至美国商品得分别支付25%及7.5%关税。这也让外界普遍认为,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的签署,对中国大陆来说,基本上是一份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诚然,就关税角度来看,高达3700亿美元出口至美国商品仍必须缴纳高额关税,确实会影响中国大陆的出口竞争力,也会对内部经济造成庞大压力。但另一方面,关税对美国的影响,也不纯然会像川普说的,百利而无一害。原因很简单,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任何税收的开征,都会扭曲市场资源配置与个人经济行为,进而降低生产效率并添加额外成本。
根据Amiti、Redding、Weinstein 3位经济学家在2019年3月针对美国进口价格数据所做的研究,美国对中国大陆课征的前三波2500亿美元关税,几乎所有关税成本都被转嫁到美国企业及消费者身上,完全不是如川普所说的,全由中国大陆出口商负担。而且,这些关税不只让美国企业与消费者每个月得多付出约30亿美元的税负成本,整体社会也得承担高达14亿美元的无谓损失(deadweight loss)。
而IMF 2019年6月利用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所做的调查也发现,美国前三波关税加征前后,来自中国大陆进口商品的跨境价格几乎没有变化,但同一时间,美国进口商支付的进口价格却快速攀升,幅度几乎等同关税。这意味著,因关税导致的进口商品成本上升,根本就是由美国进口商全部吸收并转嫁给消费者。尤有甚者,日前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亦公开表示,美中贸易战与关税加征等不确定性,已让美国经济掉了0.3%,且家庭收入平均也减少580美元。
这都突显,即使美中已签署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但高达3700亿美元的进口关税,仍在伤害中国大陆与美国的经济、企业与消费者。换句话说,表面上川普赢得风风光光,但背后赔上的可能是美国多数企业利润、消费者福利、甚至是整体经济表现,代价著实不小。

贸易协议可能倒逼 中国大陆加速改革步调
不容否认,为时两年多的贸易战,对中国大陆的经济伤害,已远超出想像,这或许也是中国大陆愿意妥协、签署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的关键所在。毕竟面对庞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中国大陆确实需要一点喘息空间。不过,若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转型的角度来看,贸易协议对中国大陆也不全然是负面影响。特别是在协议文本中,明白要求中国大陆必须加强智慧财产权保护、禁止强制技术移转行为、加快金融市场开放以及增加汇率政策透明度等,其实都是中国大陆在自身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想做却还未做到的事。透过协议的签署,显然可让这样的改革步调加快,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例如在加强智慧财产权维护及禁止强制技术移转方面,近来中国大陆不只在最高人民法院成立「知识产权法庭」、全面受理有关侵害智慧财产权的上诉案件,也特别针对外商投资修改原有不合时宜的外资三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并重新制定一部全新的《外商投资法》,为外商投资提供基础性的法律保障。而在加快金融市场开放部分,不论是外资准入条件、持股限制或业务经营范围,也都有著一系列清楚明确的市场开放宣示与措施。更不用说,人民币近期相对其他新兴市场货币的强势表现,也间接佐证人民银行并未操控汇率来强化其出口竞争力。
上述种种迹象显示,中国大陆确实可能藉著贸易协议之名,行倒逼改革之实。也就是说,短期来看,这虽然不利中国大陆经济成长(改革势必得付出成本),但长期而言,这却是中国大陆经济结构调整的大好机会。毕竟自2010年大陆政府提出十二五规划后,经济、产业及区域结构调整,一直是大陆经济政策的核心。只是,美中贸易战的爆发,让这样的改革步调乱了套。如今随著贸易协议的签署,在外部压力稍微舒缓下,或许可以让中国大陆找回原本的改革步调,这无非也是北京当局最想看到的结果。

新冠肺炎将是短期最大变数
不过,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让美中双方原本已经打好的如意算盘,充斥诸多不确定性与变数。以扩大贸易为例,协议中中国大陆允诺美国将于两年内新增2000亿美元的商品进口,但这次疫情对中国大陆经济冲击远远超乎想像,企业复工情况不如预期,且产能利用率始终无法快速提升,导致断链危机挥之不去。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大陆是否还有余力达成上述承诺,无疑是个大问号。
日前美国财政委员会主席Grassley就公开表示,考量疫情可能对中国大陆经济产生巨大冲击,美国需要给中国大陆留些余地。此外,在协议文本的「双边评估和争端解决」这一个章节,第7.6条第二款明白规定如因自然灾害或其它双方不可控的不可预料情况,导致一方延误,无法及时履行本协议的义务,双方应进行磋商。以当前疫情的严重程度来看,确实无法排除美中双方重新磋商、调整协议内容的可能性。
但无论如何,作为长期影响变数,美中贸易谈判显然还是左右未来全球经贸走势的关键所在,不会因新冠肺炎这个短期冲击而有所改变。这或许也是主政者最该留意的。毕竟不管是美国或中国大陆,都是台湾不可或缺的重要贸易伙伴。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