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海基会台中乌日两岸关系研讨会纪要◆文/编辑部

前言

新冠疫情与俄乌战争,使全球政经格局进行前所未有的解构与重组,为因应外部变迁,各国领导人纷纷重整战略规划。海基会于112年9月6日至7日在台中乌日举办两岸关系研讨会,邀集专家学者讨论国际变局对两岸关系的挑战,台湾在此情势下应如何订定两岸交流策略,以提升国际地位并拓展生存空间。

第一场:国际结构变化对当前两岸关系之挑战

◆廖舜右(中兴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教授) 

两极对抗加剧 考验中小型国家应对

国际政治结构最大的变化,就是「两极化」与「集团化」,在国际经济上是「新全球化」与「去中心化」,在国际文化则是「西北」、「东南」的分庭抗礼,即西方价值对上东方价值,北方国家对上南方国家。这3个结构分别对全球主要行为体有第一波影响或最主要的影响,然后这些主要机制或行为体再影响两岸互动。

两极对抗越紧张,中小型国家越没有选项。有人说我们要做杠杆,不要选边、要中立。20年前或许还有操作空间,例如南韩擅于在这种外交空间中游走,这几年在大结构的影响下,南韩也选边了。面对新的挑战与局势变化,传统的外交政策、现实主义与战略结盟等方式,固然可正守,但仍须保有以奇胜的思维,具备跳出框架外的通盘思考。

就经济的角度,新的全球化已出现。过去把生产要素、资金、货品、劳务跟人员以最便宜、最快速与最有效率的方式配置的时代已经过去。新的全球化关键就是要「更安全」。「更安全」考量就会去影响甚至改变最便宜、最快速与最有效率的配置方式。

我们常说要跟对岸在WTO架构下协商、对话,但我们几乎没有针对中国大陆任何的贸易行为提出过贸易诉讼。反而中共不喜欢在国际平台上跟我们互动,但这一次先通报WTO我们违反贸易精神,而后再针对我们禁止的多项产品进行调查,并将于1月12日选前一天公布结果,这对选举一定有影响。WTO平台对我们最有利吗?还是我们可以另辟蹊踁,展开两岸经贸另一种对话?

面对价值抗衡 思维要更与时俱进

与其说是文化,说意识形态会更精确,旧价值还存在,但新想法已出现,并可与之分庭抗礼。华盛顿共识「民主人权、市场经济、小政府」的概念,这几年明显受到北京共识「贤能治理、计划经济、大政府」的概念挑战。过去50年,我们熟悉西方的价值理念,现在面对从政治、经济到意识形态都两极化的情况,我们可以有2个选项,一是维持我们目前的立场,但这样两岸几乎无法对话;二是在这2种价值中,找到两岸可以对话的空间。

最后几点建议。国际结构变化非操之在我,但我们可以掌握变化的方向跟趋势。国际经济上,提升自己的产业,参加不了自由贸易协定,就采取单方面开放与自由化。国际文化或意识形态上,普世价值的认定可以与时俱进,除了暴力要被限制、承诺要被执行、财产要被保障之外,人类社会没有其他价值可以维持永恒不变。

◆杨三亿(中兴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教授)

半导体对台湾影响大    应关切美对中半导体制裁

美国目前正在进行总统政党初选,初选辩论主轴之一即是对中政策与台湾安全议题,其中几个论述包括要提供台湾更多安全保证、让每个台湾家庭都有枪枝、对台湾半导体进行课税等。目前北京对美国总统初选的态度是避免添加柴火、静观其变。

每年全球半导体产业产值约7,000多亿美元,台湾产值约1,000多亿美元,如果把整个晶圆制造产业上下游,如IC设计、封测等全都加上,2023年台湾总产值约可达5兆元新台币,可知该项产业对台湾的重要性,台湾的产官学界有必要关注该议题对台湾影响与对地缘政治的冲击。

世界经济发展与半导体产业息息相关,通膨、俄乌战争、美国升息等都会连带影响产业兴衰。此外美国对中国大陆的经济与科技等层面制裁也有影响,美国透过遏制中国大陆高阶晶片的发展与遏制晶片转移到军用设备上为其战略目标,台湾相关产业同受冲击。

从当前局势来看,美国推出一系列制裁方案后,华为从全球市占率18%剧降至2%左右,观察该公司最新款手机,其特色是采用麒麟9000S晶片,该晶片大约落后2到3个世代。未来美国是否提升制裁力道、是否加大与其他国家产业链的制裁措施,值得后续观察。

当前世界局势朝新型两极对抗方向发展,这些对抗隐然出现在军事、经济与意识形态等各层面,中小型国家犯错空间小,我们应发挥更多智慧,想出新的路径来应对全球局势发展,海基会扮演居中关键角色,期待未来两岸关系与全球局势能渐趋缓和。

◆沈有忠(东海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维持两岸现状是最理性选择    短时间变化不大

两岸关系的内生因素,不外乎台湾内部与中国大陆内部因素。台湾马上要选举,按照目前民调,赖清德副总统当选的机率稍高,从赖清德副总统对两岸关系的诠释以及其立场来看,相对其他组候选人,赖清德改变两岸关系的主动性偏低。

中共内部相对难预测,习近平现在面对的内部压力,远高于两岸带给他的压力。对习来说,现在应以寻求内部维稳、解决经济问题、确保政治安全为首要目标。习只要在两岸问题维持现状,不需要刻意改变或寻求武统,作为他第四任期的正当性。

部分学者或媒体分析,武统台湾可舒缓中共内部压力,即所谓「聚旗效应」,但这是饮鸩止渴的做法,即便短时间内武统台湾,长时间对中国大陆及全球经济上的破坏,不是习近平可承担。尤其全球制裁,将造成整个产业链断裂,反成他第四任期必须要交出政权的压力。从内生因素来看,维持两岸现状对台湾、中国大陆来说都是最理性的选择。

俄乌战争加速冷战    全球两极化确立

两岸关系的外生因素,最稳定的地方在印太,印太以美国为核心,欧美日韩也好,AUKUS也罢,或是四方对话,都有美国的存在,日本也参与绝大多数AUKUS以外的组织。整个印太地区都是围堵中国大陆的立场。即使东协内部,也有这样的氛围,菲律宾、越南被迫选边站。美国不论是川普还是拜登,民主党与共和党抗中共识已形成,国会立场很稳定,即使行政部门转变,换了总统,只是做法有些微调而已。

欧洲部分,德国7月公布对中战略,第一个比较大的亮点是提到12次台湾。这12次当中,因为台海而提到台湾只有2次,其余10次是专门提到台湾,且10次都非常正面,不是将台湾指涉成「不确定因素」或trouble maker。

第二个亮点,德国对中战略有5个重要目的,其中一个目的是,不管怎么跟中国大陆交往,都不该牺牲德国的自由民主价值、生活方式,以及德国与其他「伙伴」的关系。它提到10次「台湾」里面就有好几次用「伙伴」这个字。由此可乐观解读,台湾对德国来说,依旧扮演经贸及自由人权价值上的重要伙伴,不会因中国大陆的压力而改变它与台湾的交往。

最后一个亮点,结论提到「德国必须要重新认识中国,要怎么样开始重新认识中国,要从会中文开始」。透过中共认识中国大陆会有风险,你不知道做什么事会被抓走,而台湾很乐意做这个事情。台湾可主动提供华语师资,到德国各大企业、高等教育、政党、智库,提供语言交流,这个提案在一些学校或智库单位都得到满正面的回响。

短时间内除非习近平下台或俄乌战争以某种不可预测的情况结束,或是发生另一个像covid-19一样的黑天鹅,不然两极对抗的格局,应会延续下去。

◆张峻豪(东海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中国大陆加强涉外立法     增加外资的不信任

现在许多欧美智库、研究机构想了解中国大陆的情况,但不愿意去中国大陆,台湾可以做为国际认识中国大陆的窗口,更积极去媒合、建立桥梁,让这些机构来台从事研究,海、陆两会也可以在这方面做更多努力。

习近平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后,加强涉外立法,除了反间谍法、对外关系法外,中国大陆的法律学者主张,包括海洋关系法、海洋基本法、反干涉法或者是刑法、行政法、税法等各种法律,都要设立涉外专章。这反映中国大陆面对国际局势变动,想反制长臂管辖,对内维稳,对外打击敌对势力来控制群众、巩固政权。但这样的执法,例如搜索外资企业等手段,可能会造成外资对中国大陆不信任。

香港成立多条举报热线    社会不信任氛围剧增

这些执法除影响对外关系外,也会造成更多社会的不信任,例如香港从2018年反恐开始,到2019年反送中、2020年香港国安法立法,先后成立3条举报热线。3年来,国安举报热线总计收到超过40万个举报,平均一小时有15通,加剧香港社会对港府和北京的不信任。

今年北京为了强化国家安全,除举报外,还加强向中小学生教育反间谍意识,造成家长的恐慌,产生一种「要随时警惕身边人可能是间谍」的氛围,导致台湾学者现在赴中国大陆交流风险很高,不知接触到的人会不会牢记你说的话,举报你是间谍。

香港人才外流的情况,未来会更加严重,台湾应该把握此机会,加强吸引离港的人才。

◆卢信吉(中兴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助理教授)

面对美中对抗大格局   台湾可借镜韩国经验

全世界都在美中对抗的框架中,台湾这种中小型国家要如何应对,韩国的发展策略值得参考。美国是霸权,可以制定如何限制关键技术的原则。

韩国的尹锡悦总统与美国签署全球全面战略同盟关系后,改变外交政策的框架。这让美韩共同关注的议题,从仅限于应对北韩,扩展到全球范围,特别是关于供应链合作的议题。

影响外交政策的因素,除了国际政治架构外,也会受到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台、日、韩其实在这方面很像,在美中战略竞争的架构中,永远只能在亲美或亲中里选择一边。

外交政策上会面临「短期安全威胁」与「长期战略规划」的拉扯。以韩国为例,驻韩美军军费的支出比例一直是两国谈判的重点,川普要求韩国支出50亿美元,谈判结果韩国仅同意支出10.3亿,这差距造成川普任内的东亚政策上,美国和日本亲近的程度比较高。拜登上台后,韩国总统换成尹锡悦,双方对整个国际战略格局变化的理解又趋于一致,近1年半以来同盟关系重新加温。如果没有出现新的短期安全威胁(例如朝鲜发射核子武器),这就是韩国的长期战略规划。

相较于两韩,中国大陆的技术、量体在两岸关系的影响力,都远大于朝鲜。美国可以主动和台湾做战略上的连结,所以去美国设厂,与友好阵营在供应链上合作,让台湾目前拥有短期竞争优势。但在长期战略规划上,台湾是否需要真正靠向美国,需要美国持续证明,他们愿意捍卫台湾的国家安全。

第二场:台湾民众认知对当前两岸互动之助益

◆谭伟恩(中兴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教授) 

网路上的两岸关系 认知作战与认知失衡

除了实体层面的两岸关系,「网路上的两岸关系」也同样值得关注。台海双边互动有两个特性,第一是延迟性,它带来的影响虽可能在当下就发生,但结果往往是一段时间后才被观察到;第二是年轻化,相较于实体互动的两岸关系,虚拟空间上的两岸互动有更多的参与者是年轻人。

网路上的两岸关系对台湾的国家安全带来两种威胁。第一是面对认知作战的压力。现在台湾很多年轻人,甚至小学生都在使用小红书、抖音等中国大陆的APP,日积月累阅读或观赏后,年轻人的脑部和心理状态发生变化,有脑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指出,使用抖音的年轻族群易患有注意力缺乏多动症(ADHD),难以专心、聚焦,心理状态容易浮动,难以透过长时间的阅读来吸取知识。

第二是「认知失衡」。年轻人长期使用或沉迷上述APP,媒体识读能力会弱化,认知系统会偏狭。日积月累便可能对台湾理解不全或流于片面。面对这样的认知失衡,较好的处理方式不是透过法律禁止,而是培养「民主识读」的能力。

优化事实查核效率    形塑言之有「据」的网路文化

台湾已有事实查核机制,效率还有进步的空间。由政府或民间主导各有优缺点;如果由民间主导,事实查核就可用市场经济模式发展,具有纠举假讯息技术或能力的企业就可投入。

网路虽是虚拟空间,但并非虚无存在,而是具体依附于台湾优质的通讯网路基础设施,并与人民日常生活紧密交织。这个虚拟空间,政府要带头建立开放的对话氛围,鼓励人民在网路上发言时要有所本,不是主观性臆测或流于情绪性谩骂,如此假讯息传播量才可能缩减,台湾网路空间的体质才经得起认知作战的冲击。

◆刘兆隆(彰化师范大学公共事务与公民教育学系副教授)

国人对港澳移民影响台湾社会的看法

我的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是测台湾人对于香港人移民的态度,第二是测有跟香港人互动经验的台湾人。

第一个问题,「请问您认为港澳来台有没有可能影响国家安全?」认为有可能的37%,不可能的46%,其中18至49岁认为不可能的比例都在56%以上,50至59岁就只有41.3%,年龄愈大比例愈低。

第二个问题,「请问您认为港澳移民来台是否有可能排挤就业机会与社会福利资源?」认为有可能的60.4%,不可能的31.5%。与前一题一样呈现年纪愈大,认为不可能的比例愈低。从教育程度来看,国、初中学历认为可能的比例特别高(73.1%),其他都是五至六成左右,他们的焦虑可能是来自于自己的想像,政府可加强宣导。

第三个问题,「请问您认为港澳来台对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有没有帮助?」认为有帮助的52.5%,没有的34.5%,多数民众认为是有的,其中18至39岁认为有帮助的高达73.1%,年纪愈大认为有帮助的比例愈低。

从政党支持来看,综观国家安全、就业与社会福利、经济发展三个方向,国、民两大党的支持者以及政党中立者大多认为港澳移民会排挤到台湾人的福利,而且对经济没帮助,另外民进党支持者也担心会港澳移民会影响国家安全;民众党与时代力量的支持者可能因为年龄层较低,对港澳移民来台的态度整体来说较为正面。

从统独倾向来看,支持台湾独立者对港澳移民态度比较谨慎,支持维持现状者则比较开放。

国人对政府人道援助港人作为的看法

第一个问题,「请问您赞不赞成政府投入资源协助因为受到政治迫害而来台湾求助的港人?」赞成的比例有近六成,其中18到29岁赞成比例高达81%,30至59岁也有六成多,愈年轻赞成比例愈高。

第二个问题,「请问您支不支持政府现行对港人的人道援助行为?」支持的比例也有67%,不支持的不到20%,其中18至29岁高达83%,30至49岁也有70%以上,也是愈年轻赞成比例愈高。以上2个问题可以合理解释,2020年蔡总统竞选连任时,香港问题成为她动员青年选票的催化关键。

「请问您认为现在的港澳与中国大陆有没有区别?」认为有区别的为52.9%,没有区别的为36.2%,年纪愈大、教育程度愈低,认为没有区别的比例就愈低。这可能是因为愈年轻的人接受到的资讯愈多元,较能区别港澳与中国大陆的不同。

「请问您认为应不应该更严格限制港澳居民取得定居?」认为应该的比例为53.5%,不应该的为34.4%,年纪愈轻、教育程度愈高,认为不应该的比例就愈高。

「赞不赞成严审具中国党政军、港澳公务员身分移民」、「赞不赞成严审港澳投资移民」、「赞不赞成港澳移民以具专业技术能力申请定居时,应该提出对台湾贡献专业能力的证明」等问题,赞成的比例都有八成左右,显著较不赞成者为多。

国人对港澳移民的了解程度

第一个问题,「请问您有没有去过香港、澳门或中国大陆?」有去过的为51.3%,没去过的为48.6%,大约一半一半。第二个问题,「请问您有没有关注港澳移民来台的新闻或消息?」有关注的比例为41.1%,没关注的为56.3%。

既然去过的只有一半,有在关注相关新闻的比例更只有41%,那有一大部分没去过又不关心相关讯息的民众,是如何形成那些对港澳移民来台的态度?很值得深讨。

以上研究跟数据可以发现,第一,台湾人对港澳的态度跟认知,很多是来自资讯建构的想像世界;第二,年轻、高学历的人对于港澳移民态度相对多元开放。

◆林子立(东海大学政治系副教授)

两岸民间、商业、学界交流持续进行

疫情后两岸通婚数量暴增,显见两岸年青人之间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大的仇恨,但由于全球经济情势影响,前往中国大陆工作的台干人数确实有减少。

中国大陆市场对企业的影响力不容低估,欧美国家认为90%以上的贸易无关国家安全,民生制造业、电动汽车产业等方面继续前进中国大陆,形成欧美各国担忧中国大陆内部情势,但又不愿意放弃该市场的不确定性。

学界方面,北京没有完全禁止学生来台学习,疫情后,中国大陆不少富裕家庭把小孩送到欧美国家接受高等教育,甚至从小学就开始送出国。

中共特许式交流对台进行分化

中共把两岸交流模式变成特许性质,民进党政府执政下,国民党执政县市可就特定的交流、农产品或议题进行沟通,这是认知作战的一环,接受九二共识,就能进行贸易或政治上的往来。若明年民进党胜选执政,两岸的交流模式将维持特许性质,目的是进行认知作战的分化。

认知作战的目的不是要说服、改变台湾每个人,而是分化台湾。只要使10%、20%的人相信民主是腐败的、美国不可靠,就是成功的认知作战。

中共早在数年前就对台进行非传统的认知作战,干扰选举只是其中之一。透过网路影响台湾人对民主的信心、对政府的认知、对美国的怀疑,在国际上以国际法和一个中国原则,与联合国2758号决议文挂勾,向世界宣传台湾属于中国大陆,已取得相当成果。

今年7月25日,美国众议院决议把2758号决议跟台湾主权脱钩;8月30日,英国国会外交事务委员会第一次承认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对于一个中国政策,国际学界也清楚认知,只是中共宣称对台湾主权的主张,不代表承认中国大陆拥有台湾主权。

然而,有些国家仍带有天真想法,认为透过WTO、CPTPP等国际组织能使中国大陆的市场改革派抓到生存契机。事实上,学界比政界更清楚中共的认知作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提升他国政府对中共认知作战的认识。

◆陈蔚芳(东海大学政治系副教授)

台湾或可参照欧美作法处理难民

台湾很难制订一套总体性的难民法,就算有,也很难处理中国大陆申请政治避难的个案,处理上或可参考英国或欧洲国家的做法。

反送中以来,很多香港人来台,几年生活下来仍有一些不适应。最近疫情比较缓和,街上听到香港或是中国大陆口音的情况有变多的趋势。

欧美许多国家,不论官方或民间,已认知中国大陆是中国大陆,台湾是台湾。今年暑假我访谈一些欧盟官员,他们表示如果两岸关系紧张或有状况,他们很愿意援助台湾,但是说不出可能采取的具体作为。

国际局势虽有变化,从乌克兰的例子来看,我们需自立自强,不能太乐观期待欧盟提供实质的协助。

中共对台青年交流的成效令人质疑

随著疫情缓和,今年暑假两岸交流活动增加,但中国大陆做法跟前几年相比差异不大,还是采取落地接待,展现祖国山河美好、市场蓬勃发展的一面。然而,中国大陆这几年经济状况并不好,自己的年青人失业率高,要怎么说服台湾年青人能够在这找到好工作?

这几年中国大陆对思想的控制越来越严重,陆生在这种情势下还敢来台湾念书,他们读完书后还打算回去吗?还是他们带有特殊的任务?我们需要更加小心。

短影片、小视频对台湾的渗透很厉害,虽然是不分国界,全世界年青人普遍的现象,但太过沉迷,不容易专心且变得浮躁,也会让讯息接收的管道窄化。我们需要一个具公信力、有足够资源,能够即时进行事实查核的机制,帮助民众验证讯息的真伪。

◆王智盛(中央警察大学国境警察学系助理教授)

大选后到新总统就职前   中共将加强认知作战力度

总统大选部分,相信北京也认为,若非绿阵营不整合,民进党延续执政的可能性极高,非绿阵营即使成功整合,也不一定会赢。对于立委选举结果,北京的预测是类似2008年朝小野大的结构。因此,北京采取支持特定候选人的介选方式,不容易达到效果,研判会采取地方包围中央的战略,为下一次县市议员选举做准备。

北京更在意的是在美中关系下阻止或导正台湾议题国际化的趋势。北京对台湾真正的极限施压会在明年1月13日到5月20日之间,以各式各样统战交流手段,或加大负面强力施压等,逼迫新任总统在两岸议题上做出更具体明确的表态,在美中对抗升温之前,将台海问题掌握在可控范围内。

去年裴洛西访台后,北京清楚强力军事手段只会引起国际社会更强力的反弹跟挞伐,相信之后军事行动的程度范围规模都会限缩,这并不代表他不会对台进行非军事施压,且非军事手段会多于军事手段。

赖清德出访后,中共一系列动作以试水温为主,非军事手段比想像多,精准化认知作战影响的对象是特定产业或特定对象,非全台湾民众。以水果事件看,中共想要形成一种氛围,以后可以单方面透过蓝营的县市首长或相关代理人,与北京就农渔产品或被中国大陆制裁的产业进行沟通,架空台湾的中央政府。

过去这几年,我们让民众更加了解认知作战各种样态,有助于维持凝聚。虽然中共不断操作和战、疑美、弃台的分化手段,但反使台湾民众,特别是40岁以下,对于主权、价值的凝聚力更强。我比较担心的是,选后中共借由各式各样代理人推动民主协商,分化台湾内部的杀伤力有多大?政府应该要思考如何预防。

◆刘泰廷(中兴大学通识中心助理教授)

需要增进辨识中国大陆的能力

两岸交流应该开放,这对台湾来说也是压力测试,检视民主社会的韧性,方法包括选举以及对认知作战的反应,最重要的还是要自立自强。

国内媒体引用外媒的报导,除了翻译产生的问题外,也要辨识外媒各自的立场。语文能力不够强的西方人,只能间接从英文角度解读中国大陆,就算看得懂中文,也可能在认知上被中国大陆假消息影响。因此,对于美中台关系、两岸关系、中国大陆的发展等,绝对不要完全相信媒体上看到的,而是要试著批判思考。

由于接触减少,我们辨识中国大陆的能力也下降。引用中国大陆的资料要非常小心,90%以上是假的,如何加强对于中国大陆的敏感度、敏锐度,增进辨识资料的能力,值得我们思考。

很多同学对中国大陆不感兴趣,宁可去研究美国或其他地区。我跟同学说,你不必喜欢它,甚至很讨厌它都没有关系,但总要有自己的论述。换个角度想,这也是某种测试民主韧性的压力,先让同学认识中国大陆长什么样子,然后再进一步思考。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