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雜誌 192期

No. 192 www.sef.org.tw ISSN:1560-6716 兩 岸 的 . 多 元 的 . 宏 觀 的 12月號 2023 地球好渴 先進國家科技造水技術升級 美中科技角力 臺灣高科技產業挑戰與契機 爺奶真人秀吸睛 銀髮網紅顛覆退休生活 地球 好渴 迎戰缺 水危 機

01 去年2 月開打的俄烏戰爭尚在進行,今年 10月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瑪斯又爆發 血腥衝突,兩場區域性戰爭,因「世界相互依 賴」的本質,全球均無法置身事外。 戰爭沒有贏家,發動戰爭者總有千百個理 由,不論理由是否正當,卻是成千上萬的生命 陪葬。不僅百姓生靈塗炭、民眾流離失所,不 斷升級的衝突還可能對能源價格、糧食成本、 國際貿易、外交關係產生深遠影響。急遽惡化 的地緣政治風險,增加人們的恐懼,導致消費 與支出減少,可能引發全球性的經濟衰退。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戰爭百害而無一利; 唯有和平,才是繁榮發展的基石。這也是為什 麼,臺灣身處國際高度關注的潛在衝突區域, 始終堅持捍衛臺海和平。誠如蔡總統在今年國 慶演說中強調,臺灣已用民主成就與經濟實 力,向全世界證明臺灣無可取代的重要性, 「現在的臺灣,已經是世界的臺灣」;臺海的 和平與穩定,是國際社會安全與繁榮不可或缺 的要素。 要扮演好區域和平貢獻者的角色,必須透過 不斷交流與溝通,減少誤判,化解衝突。過去 一年,因疫情停滯3 年的兩岸交流逐漸熱絡, 反映在海基會服務案件數量上,截至11 月底 高達339,875 件,較去年同期的214,194 件,大 幅增加58.7%。作為服務往來兩岸民眾第一線, 海基會也恢復舉辦各項活動,臺生研習營、陸 生及大陸臺商子女參訪、陸配關懷、臺商回臺 投資參訪等活動接續登場,互動熱絡。 我們始終相信正常健康的密切交流與頻繁互 動可以增進理解,不論是臺灣人民還是大陸人 民,也無不希望可以自由的來往兩岸,然陸方 今年以來頒布的諸多法規,卻讓逐漸復甦的兩 岸交流蒙上陰影。7月1日施行的《反間諜法》, 定義不明的「間諜行為」,讓人動輒得咎;10 月通過、明年1 月1 日施行的《愛國主義教育 法》,要求加強「港澳臺同胞」的愛國主義教 育,不得對法案涵蓋內容有侮辱、歪曲、否定、 醜化等行為。種種規定,都箝制人們的思想與 言論自由,無助兩岸交流,更無益區域和平。 年終將近,回首過去一年,人們揮別疫情的 陰霾,生活逐漸步入常軌。經過疫情3 年的隔 絕,人與人之間能面對面交流更顯珍貴。衷心 期盼陸方珍惜兩岸人民接觸交往的機會,去除 兩岸交流障礙,以了解降低誤解,用溝通化解 猜忌,讓兩岸都能成為區域和平穩定的貢獻者。 海基會也將一如既往,為兩岸人民搭橋鋪路, 做兩岸和平繁榮最堅強的後盾。 發行人語

交流 No.192 Dec 02 水,正在限制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看天 吃飯,不再只是農業,甚至連半導體產業都 受水情變化的影響。 全球氣候變遷加劇,旱澇交替,對家庭、 農業與工業用水造成嚴重威脅。本期特別以 《全球水危機迫在眉睫》為主題,帶領讀者 一同瞭解各國因應乾旱缺水的挑戰,如何省 水、儲水與再利用水資源。 不論是以色列運用海水淡化科技,還是新 加坡採取汙水淨化的新生水釀造啤酒,除吸 取各方經驗反思自身外,當水開發已達極限, 調適變成主軸,應該依據供水量,制定用水 政策、積極投資以及「量入為出」以因應日 益嚴重的缺水危機。 作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之一,中國大 陸的經濟成長受到能源供應掣肘,加上美中 科技戰加劇,可以預見會有更多出口管制與 制裁;臺灣在這波科技戰中如何維持科技領 先,並鞏固全球產業供應鏈的關鍵位置,人 才培育與產業創新是致勝契機。 隨著時代變遷,許多年輕人對「電競」這 個新興職業心生嚮往。「電競,不等於打遊 戲」,是電競選手的肺腑之言,在光鮮亮麗 的表象下,他們背負龐大的生存壓力,不斷 求新求變,除加入商業化經營策略,團隊作戰 取代單打獨鬥更為重要。在選手及教練默默努 力與付出下,於第19 屆杭州亞運賽的歷史寫下 新頁。 讓臺灣偉大的不僅是經濟資源與政治實力, 更是根植於臺灣人民血液裡的「拼搏」與永不 放棄精神。這樣的精神,讓中華隊在第19 屆杭 州亞運賽上屢獲佳績,也讓臺灣站上世界舞臺, 發光發熱。 追夢不分性別,亦無年齡限制。從臺灣林經 甫「Dr.Lin時尚老人」到中國大陸的劉小平「時 尚奶奶」,利用數位科技分享長者的生活智慧 與價值觀,藉由社會參與,讓他們得以發揮所 長,開創人生第二春,讓社會重新想像「變老」 這件事。 疫情激發人們對健康意識的重視,當追求溫 飽並非人生優先選項時,健康的追求與實踐, 變成許多年輕人具備的共通點,「中藥養生」 在兩岸年輕人圈子裡產生擴散效應。 兩岸人民無法自外於情勢變化,但宏觀局勢 的詭譎多變,無法澆熄兩岸民間交流的溫度。 從金門金寧鄉打造民宿的陸籍配偶李峰、經營 戰地福利社的崔思琪身上可以發現,追逐夢想 的同時,也搭建起兩岸人民真摯的情誼。 迎戰缺水日常 你準備好了嗎? 編輯手記

目錄 03 05 No.192 2023 年12 月號 發行人 / 邱垂正 社長 / 蔡孟君 編輯顧問 / 高建智、彭顯鈞 總編輯 / 洪浦釗 副總編輯 / 鄒麗泳 執行編輯 / 高蓓蓓、陳慧瑜、池炫璋、王維斌 出版社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地址 / 臺北市中山區北安路536號 網址 / www.sef.org.tw • www.seftb.org facebook / www.facebook.com/seftaiwan 訂閱電話 / (02)21757000 訂閱傳真 / (02)21757120 訂閱劃撥帳號 / 15276869 設計 / 漢翼創意有限公司 行政院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北市誌第2156號 版權所有本刊圖文非經同意不得轉載 作者文章不代表本刊立場 潘 煒 蔡宜彣 簡旭伸 總統府 高仁山 陳宗巖 李嘉禾 宋乙翔 張淑伶 蔡紹堅 林勁傑 05 09 13 17 23 27 31 35 39 43 47 焦點話題 地球好渴 先進國家科技造水技術升級 迎戰缺水日常 臺灣多重管道因應 「馴化」天氣爭議多 中國大陸水資源的挑戰 自信沉穩 、國家前進 讓世界因臺灣而更好 美中科技角力 臺灣高科技產業挑戰與契機 蓬勃發展到重重挑戰的「一帶一路」 兩岸視窗 爺奶真人秀吸睛 銀髮網紅顛覆退休生活 疫情催化 中藥養生成兩岸年輕人寵兒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研學旅行夯 不屈的鬥魂 兩岸電競選手懷抱夢想堅定前行 逆勢新樂趣 年輕人掀逛菜市場熱潮 31

交流 目錄 No.192 Dec 04 60 52 林英杰、 趙曉慧 陳美琳 51 55 財經實務 全球永續發展下碳權、碳交易與ESG 作為 法律實務 兩岸收養案例分析(下) 林芳慧 林秉澔 63 65 海基會活動 112 年國慶大會 海基會邀請大陸 及港澳青年臺商參加 海基會赴金門 關懷陸配創業甘苦 張修武 59 活力台灣 感「動」一瞬間 杭州亞運中華 隊屢獲佳績

亞洲拚新產業耗水 南亞缺水比非洲嚴重 今年6 月6 日,新加坡淡馬錫控股舉行年度「生態繁榮周」(Ecosperity Week),印度非營利智庫「能源、環境與水源理事會」(Council on Energy, Environment and Water, CEEW)執行長高許(Arunabha Ghosh)表示,亞洲是當 前全球工業的樞紐,除了傳統造鋼,要製造晶片、潔淨能源轉型等都要大量用 水,這些產業也是帶動經濟成長的新火車頭。 2021年臺灣遇上56年來最嚴重的「百年大旱」,多地減供、限水、 停耕,「護國神山」台積電等的半導體業都面臨缺水危機,影響臺 灣「矽盾」甚劇。不只臺灣,亞洲的大型經濟體如中國大陸、印度, 今年遇上冬季熱浪、春季高溫的歐洲,除因產業發展需水孔急,極 端氣候也讓降雨量時而難以捉摸,地球變得「好渴」! 有智庫初估,到了2030 年底,全球淡水需求量,將大幅超出供給 量達到50%。換句話說,全世界人需要的淡水,到時候僅一半可用。 各國為了存水、造水,甚至搶水,各顯神通,除引進科技、大改法規, 政府也祭出大型建設,就擔心沒水沒產業。地球有「多渴」,或許 能從6月新加坡一場活動說起。 極端氣候讓降雨量難以捉摸,未來全世界人類需要的淡水將大幅減少。(圖/美聯社) 焦點話題 05 文 /潘 煒︵ 文字 工作 者︶ 地球 好渴 先進 國家 科技 造水 技術 升級

動」的海水淡化廠「夢想號」(Dreams),穿梭 於島域之間,一天可生產300 噸淡水,暫解燃眉 之急。 臺灣媒體曾分析,這艘「夢想號」由韓國 自行研發,是世界第一艘海上的海水淡化廠, 也是韓國大規模改造水資源管理機制的成果。 2018 年前,韓國的水資源法律多達20 幾部,管 理疊床架屋;2018年,韓國國會在立法通過「水 資源管理基本法」,大幅改造政府架構,解決 中央、地方政府屢生的施政衝突與重複投資。 韓國還成立直屬總統的「水資源管理委員會」, 由國務總理、學界大老共同擔任主席,作為水 資源政策的國家最高決策機構。 以色列掌海淡三技術 用機器人「抓漏」 視角轉到中東。最近與哈瑪斯爆發衝突而受關 注的以色列,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不滿100公釐, 以國的《水法》(Water Law)被經濟合作暨發展 組織(OECD)當作水資源管理的經典案例。 《水法》明訂國家具水資源所有、開採和管理 權,國家統一核配,並採取高水價、差別水價政 策,水源分為天然淡水、淡化海水、地下鹹水、 污水回收、再生水利用和攔截雨水等類別,依人 口、農作物類別訂基本配額,超額則會罰款。 印度是缺水重災區。該國人口占全球18%, 卻僅有4%水資源,今年9 月,聯合國兒童基金 會(UNICEF)報告指出,南亞有3.47 億名18 歲以下孩童,極度嚴重缺水,比非洲東部和南 部更嚴重。 澳洲的洛伊研究所(Lowy Institute)分析, 中國大陸的地下水源近9 成不宜飲用、一半地 下含水層污染嚴重,無法供產業、灌溉用,50% 的河水不宜飲用也不適合農耕。同時,仍以燃 煤為供電要角的中國大陸,燒煤發電很耗水。 另外,澳洲因為乾旱,2023 到2024 年的農業產 值,預計下跌14%。 歐洲今年先有冬季熱浪,衝擊河川與滑雪 場,春天遇高溫,今年9 月,奧地利、法國、 德國、波蘭和瑞士等國宣布,這是有紀錄以來 最熱的9 月天,可能成為人類歷史上最熱的一 年。缺水也影響到淨零排放的環保轉型時程, 因為缺水造成減碳步調變慢,成為反覆疊加的 惡性循環。 韓國海淡船為全羅南道離島解渴 各國尋求「解渴」之道,韓國是不錯的例子。 去年底,韓國西南部全羅南道遭遇史上最嚴重 乾旱,不少沿海島嶼基礎設施不足,自來水每 周只供2 天,韓國環境部急派一艘可「海上移 以色列政府積極發展水資源科技,解決水源問題。(圖/擷取新華網) No.192 Dec 06 交 流

用這項技術,耶路撒冷的水損失降低到11% 左右,或可借喻臺語俗諺,「一滴水打24 個結」;以色列在污水處理方面也有出色的 成績單,其污水85%被重新用於農業、10% 用於增加河流流量、撲滅森林大火,僅5% 流入海中。 星國「新生水」打品牌 能喝還能釀啤酒 再看到「花園城市」新加坡,星馬簽定 的供水協議2061 年到期,為擺脫依賴,星 國揭示「四個水龍頭政策」,分別是海水淡 化、蓄水池蒐集雨水、馬來西亞柔佛州的進 口水,以及生產「新生水」(NEWater), 後者是符合飲用水標準的高品質回收水。 新加坡的公用事業局(Public Utilities Board)管理該國水資源、民生與工業用水。 NEWater 是公用事業局推出的超純淨再生廢 水自有品牌,2000 年設立新生水試驗廠, 2003 年在勿洛(Bedok)與克蘭芝(Kranji) 的2 座新生水廠投入運作,該年起,新生水 正式成為星國供水來源之一。 目前新加坡的40%用水來 自新生水,新生水主要作為 工業用水,遇旱時也用來填補 水庫,混合生水、再經淨水程 序,供應生活用水所需。為推 廣「新生水」,星國政府也把 它做成瓶裝水,2022年跟當地 啤酒廠合作推出「NEWbrew」 (新生啤),「污水也能釀啤 酒」話題性十足,還能向民眾 宣傳水資源再利用的重要。 以色列將海水轉化為飲用水成效斐然,以國有 近半飲用水來自海水淡化,目前有5 座運作中的 海水淡化廠,索里克(Sorek)是世界最大海淡廠, 日產62.4 萬噸淡水,占全國用水量20%,5 座海 淡廠年供逾6 億立方公尺淡化水,相當於該國工 業、農業以及居民日常用水總量的30%。 海水淡化耗電量大,以色列海淡廠本身有發電 廠,惟不同於阿拉伯國家有便宜石油支撐海淡廠 用電,以色列除了靠燃氣發電,再結合科技,用 演算法算出便宜的離峰電力作為抽水、處理、送 水之用以降低成本。 分析指出,掌握淨化水質的RO逆滲透大尺寸 薄膜、興建大型海淡廠,以及利用演算法算出離 峰電力的3 項技術,是以色列成為海淡領域領頭 羊的關鍵。除了造水淡化「開源」,從水庫到沿 著輸水管線到千家萬戶,是否漏水,以及使用過 的污水如何循環再利用的「節源」,也是國家管 理水資源的重點。 以色列的上市公司Hagihon,採用先進技術, 在水管設感應器記錄水流聲,每10 秒傳送回總 部,若漏水則聲響有異,GPS 系統再引導機器人 穿過下水道「抓漏」,在大漏水之前修復完成, 新加坡政府運用再生水跟當地啤酒廠合 作,推出話題性十足的新生水啤酒。(圖 /擷取Brewerkz 官網) 焦點話題 07

印巴為建壩爭執 北京勢力摻一腳 印度為水與鄰國發生衝突,2009 年巴基 斯坦指責印度「偷水」,刻意截留數千萬 立方公尺的上游水源,蓄入巴格里哈大壩 (Baglihar Dam),用於喀什米爾的水力發 電,該壩2005 年完工,修建於印巴共享的 印度河五大支流之一的契那布河上,巴基 斯坦早在興建水電廠時,就擔心會影響下 游的農田灌溉,堅決反對修壩。 風水輪流轉,2020 年,巴基斯坦計畫在 印度河流域興建2 座大壩,其中「迪亞莫 爾―帕沙大壩」(Diamer Bhasha Dam)開 工,印度強烈反對,因水壩恐影響印度用 水,亦坐落在北京投資、印度宣稱擁有主 權的喀什米爾地區,事態更顯複雜。 至於印度與孟加拉,2022 年9 月簽署 「水資源共享協議」,共享庫什亞拉河 (Kushiyara River)水資源,這也是兩國25 年來簽署首個此類協議,背景即為孟加拉 也是嚴重缺水的下游沿岸國,一直期盼能 共享源自喜馬拉雅山脈、由印度流向孟加 拉的跨界河流。同樣位於喜馬拉雅山腳下 的尼泊爾,也因雨量不均衡、政府對於用 水缺乏管理,面臨缺水問題。 湄公河中美交鋒 陸建壩掐下游命脈 南亞有中印及鄰國的 「水戰爭」,另一頭,在 流經西藏、雲南,以及中 南半島寮國、緬甸、泰國、 柬埔寨和越南的湄公河 (瀾滄江),意外成了繼南海、臺海後,美中 兩大強權角力的敏感地帶。 目前該流域有兩大聯盟,一方是中國大陸為 首,2016 年成立的「瀾滄江─湄公河合作組 織」,另一邊是「湄公河委員會」,由泰、寮、 越、柬4 國發起,得到美、日支持。一條大河 流經多國,還有兩大集團「仙拚仙」。 今年湄公河因聖嬰現象造成乾旱缺水,中國 大陸在上游興建大壩,被認為是對下游東南亞 國家「掐住命脈」,湄公河有430 座水壩,其 中11 座在瀾滄江流經的雲南省,美國國務院網 站2020年曾發布報告,指控中共「破壞環境」, 以巨型水壩操縱湄公河流域水資源、水資源管 理不透明,給下游鄰國帶來災難,等同危及該 區1,800 萬人的生計、亞洲2 億人口主食來源, 以及每年105 億美元的稻米市場。不過中國大 陸則表示,該區興建的上游水壩能防洪抗旱、 有助維持流量穩定。 全球各地缺水成患,小國用科技造水儲水, 也有因為興建水壩起紛爭,還有發明海水淡化 船,各國因應缺水的情況不一。因為氣候變遷, 缺水可能常態化,每個人都要面對這個大問題, 各國政府也陸續提出對策。 中國大陸在湄公河上游興建大壩,造成流域面臨乾旱危機。 圖為泰國湄公河。(圖/美聯社) No.192 Dec 08 交 流

焦點話題 09 看似水資源豐沛的臺灣,卻因面積狹小、高山陡峭,河川又短又陡,世界缺水排名高居第18名。 (圖/東方IC) 臺灣傳統缺水難題 水資源分配不均 臺灣擁有豐富的淡水資源,河川數量也多,水資源卻因地形、氣候 因素分佈不均,部分地區面臨著淡水資源稀缺,特別是東北季風帶來的 水氣受到高山阻擋,中南部冬末春初進入枯水期,許多地區面臨缺水問 題,影響產業及民生用水,除造成生活不便之外,也影響產業發展。 臺灣位處北緯23.5度亞熱帶地區,橫跨熱帶和副熱帶地區、 四面環海,地理環境的先天優勢下,每年颱風、梅雨、夏天西 南氣流和冬天東北季風都會帶給臺灣豐沛雨量,平均一年至少 有2,500 毫米降雨量,為世界平均雨量的3 倍,本島超過260 座海拔超過3,000 公尺以上的高山,地形因素讓臺灣本島內的 河川數量破百。 臺灣的自來水建設普及,水費低廉,水源乾淨,看似水資源 豐沛的臺灣,卻因面積狹小、高山陡峭,河川又短又陡,暴雨 來時水流湍急,加上水庫淤積嚴重,世界缺水排名高居第18 名。水資源對臺灣民生乃至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如何「留住水」 成為臺灣的重大課題。 臺灣 多重 管道 因應 文/ 蔡宜 彣︵ 媒體 工作 者︶ 迎戰 缺水 日常

交流 No.192 Dec 10 受到氣候變遷影響,臺灣也出現極端氣候 現象,乾旱和極端暴雨越發嚴重,水資源管理 與調度更加困難。2021 年初,臺灣西部地區 發生大規模乾旱,起因是前一年創下56 年來 未有颱風登陸臺灣,再加上梅雨季短促,雨情 不佳,造成沒有足夠水量供枯水期使用,各地 陷入不同程度的限水、停耕,產業發展也受到 一定程度的打擊。 高科技產業加入搶水大戰 水資源爭奪戰,不再限於農耕、工業與民 生用水,蓬勃發展的高科技產業,是用水量龐 大的產業,新竹科學園區內的臺積電、聯電、 日月光等半導體大廠,紛紛將研發產能往南延 伸,一方面促進南臺灣半導體聚落擴大,但對 中南部缺水問題雪上加霜,加劇中南部缺水狀 態,面對枯水期較長的中南部地區,高科技產 業需作出因應。 科技部2022 年數據指出,2022 上半年度, 臺南科學園區平均每月用水量登上臺灣三大 科技產業聚落之首,將近20 萬噸,以單日用水 量計算,占臺南市單日用水量的7%,水情吃緊 的中南部,面對高科技產業的南遷和高耗用水, 隨著產業聚落擴張,以及氣候變遷下降雨型態轉 變,供水更加吃緊。 解救水情 臺灣強化供水韌性 面對缺水日常,臺灣經濟部水利署擬定「各區 水資源經理基本計畫」,除有「流域整體經營管 理」、「打造西部廊道供水管網」及「強化科技 造水」等3項主軸,並配合「管理」、「節流」、 「調度」、「備援」、「開源」等5 大策略,盼 能滿足往後社會經濟發展所需用水、強化供水韌 性,改善供水環境。 臺灣各區降雨量不均,打造西部廊道供水網至 關重要,目前臺灣已打造多處水路網,連接水庫 及河川,除已完工的板二計畫、桃竹幹管外、南 台積電在南部地區設立再生水廠,以減緩科技業的高耗用 水。(圖/擷取台積電官網)

水利署希望在完成寶二水庫工程後,每日能增加1萬噸自 來水供水量。圖寶二水庫大壩上游。(圖/擷取水利署寶 二水庫官網) 焦點話題 11 高通管、南化高屏通管外,還有石門水庫―新竹 原水管、鯉魚潭北送苗栗、大安大甲溪聯通管、 臺中―雲林管線聯通改善、曾文―南化聯通管等 計畫正在興辦中。 除了調度外,「開源」也很重要,臺灣四面環 海、河川湍急,政府致力強化科技造水,擴大推 動再生水和海淡水。再生水部分,預計在2026 年底供水量可達20.9 萬噸/ 日,2028 年底全數完 成後,可達28.9 萬噸/ 日;海淡水部分,目前臺 灣本島及離島地區則有24 座海淡水廠,興建、 規劃中的共有10 座,全數完工上線後,可再供 臺灣本島及離島地區預計95.7 萬噸/ 日用水。 在源頭河川管理上,政府跨部會從上、中、下 游進行合作,與民間合作協力,由農業部、內政 部、地方政府在上游地區加強造林、集水區保育 和水土涵養,中游地區由經濟部、農業部等擴大 水庫清淤,並設置人工湖、伏流水以及水資源建 設,下游用水端則推動再生水、雨水回收利用、 建設埤塘和在地滯洪。 民眾用水觀念宣導也很重要,包含推動各項 節約用水及提高用水效率,主要實施項目為「自 來水減漏」,以社區為單位進行推動,臺灣自 來水公司統計,漏水率從2016 年底的16%,到 了2021 年降至約14%,工業用水回收率則由 2016 年底70.7%提升至2021 年約72.2%。 高科技產業供水擬定「珍珠串計畫」 高科技產業供水方面,配合西部廊道供水網 絡,形成一條「珍珠串計畫」,目前針對穩定 科技園區產業用水,配合各園區地域性特質和 水利主管機關供水政策,推動使用再生水,增 加自來水調度彈性;2023 年底臺灣水利署將完 成寶二水庫溢洪道加高工程,盼能新增每日1 萬噸自來水供水量。

建立省水好習慣,將節 約用水視為日常一部分。 (圖/擷取經濟部水利 署官網) No.192 Dec 12 國科會預計,在供水部份會加強科技園區用 水計畫管控,持續辦理節水輔導,半導體和光 電業製成回收率達85%以上,全區用水回收 率預計在2031 年提高到80%以上,降低整體 用水量;另期盼園區降低自來水依賴度,鼓勵 廠商能使用再生水,水旱嚴重的南科,從2022 年陸續引進再生水,再加上新建的再生水廠, 盼能降低自來水用量,提高園區抗旱韌性。 水利署預計,再生水未上場前,先透過區域 調度提供園區供水,這需仰賴「珍珠串計畫」, 將現有水利調度規劃包裹,遍及全臺,通各區 供水瓶頸、擴大互相支援,強化西部供水管網, 從臺北翡翠水庫,一直到雲林、南部,讓各個 水庫互相調度,並配合科技園區開發時程,整 體設施將在2027 年製2028 年間全數完成,工業 用水、民生用水互不影響。 政府面對缺水抗旱,想出許多辦法解決問題, 除了政府作為,民間也能從小地方開始做起, 從平日省水、水資源再利用,減少不必要用水 支出、將家中設備盡可能換成省水標章設施, 檢查有無漏水。在面對臺灣抗旱大計,你我都 能出一份心力。 交流

焦點話題 13 乾旱對全球農業收成產生巨大影響。(圖/東方IC) 水資源治理是各國發展重要議題,包括乾旱、水污染與洪澇等, 中國大陸幅員廣大,各地水資源管理的特色與挑戰也不一而足,本 文將從中國大陸極具特色的水資源「雲水」,探討各級政府如何透 過人工影響天氣作業來因應水資源挑戰,甚至肩負其他非環境業務。 人工影響天氣早有歷史 水資源平衡是三維空間概念,從天上降雨到地面逕流水系(例如河川湖泊 等)與地下水層等,天上降雨不足時,過往皇帝常有淨身祈雨等象徵性儀式。 隨著19 世紀飛行技術開始普及,國家透過飛機或火砲等方式,於局部天空施 灑碘化銀等觸媒,以為「人工『增』雨」(俗稱「人造雨」),進行消霧、 森林滅火等作業,消減或避免氣象災害。 乾旱最大衝擊之一,就是影響農業收成。中共建政後,早在1958 年,針對 東北農業大省吉林施作人工增雨。改革開放後,以「氣象現代化」為名,大幅 擴編「人工影響天氣(weather modi cation)」業務,中央政府於2002 年頒布 「人工影響天氣管理條例」,爾後也有相關推動計畫,多數地方政府(包括 省級、地級與縣級等)也設立氣象局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簡稱「人影辦」), 開展相關業務。 文/ 簡旭 伸︵ 臺灣 大學 地理 環境 資源 學系 特聘 教授 ︶ ﹁馴化 ﹂天 氣爭 議多 中國 大陸 水資 源的挑 戰

交流 No.192 Dec 14 南水北調有效緩解北京和天津用水吃緊的情況。(圖 /擷取新華網) 南水北調 十堰市「保供」首都用水任務 人影作業不只透過降雨與否,確保水資源與糧食安 全,也包括生態安全,例如三江源上游施作人工增雨, 以確保當地生態多樣性,或太湖施作人工增雨,以抑 制藍藻蔓延等。然而,這仍難解釋為何各級省市縣政 府都要成立人影辦,尤其是在中國大陸中南方年均降 雨量多的地區。 例如長江沿岸的湖北省十堰市,甚至將人工影響作 業常態化與定點化,說明不是緊急情況才施作,而是 經常性措施,這要放到整個南水北調的脈絡觀察。南 水北調共有3 條線,其中中線是由湖北十堰市下的丹江 口水庫引水,跨越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 最終抵達北京和天津。南水北調工程蓋好後,要能確 保丹江口水庫可以穩定輸送一定水量到北京,又不影 響當地用水,才能發揮南水北調真正效用。 若只是考量當地水資源使用量,十 堰市不需要人工降雨,但十堰市卻經 常要求空中雲水條件足夠就持續施作 人工影響天氣。十堰市在2023 年自詡 「320 萬十堰人都是首都人民的『守井 人』」,足見其為首都「保供」任務, 背後卻影響當地人民生活。 北京奧運天氣晴朗 人影作業傑作 各級地方政府積極配合成立人工影響 天氣辦公室還有面子考量,即負擔一項 額外政治任務:戶外大型活動天氣保障 作業,甚至因而制定「大型活動氣象服 務指南工作流程」。經典案例就是2008 年北京奧運開幕式晚上之所以沒有下 雨,就是中共啟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 讓當時雷雨區「提前」下雨。又如,筆

2008年北京奧運的晴朗天氣,就是中國大陸以人工方式影響氣候的經典案例。(圖/美聯社) 焦點話題 15 者2019 年春天到武漢,計程車司機聊天時「抱怨」 市長昨天沒做事,理由是當地「辦馬拉松卻下雨」, 這一定程度說明,期待與相信政府「需要與必要透過 人工影響天氣作業來改變天氣」的想法,深植人心。 人影作業涉及空中作業與空域Z軸管理,超出地 方政府權限,直達空軍範疇。這時地方政府領導的黨 政級別就派上用場。例如北京2008 年奧運開幕式晴 朗,對比南京2012 年青年奧運開幕卻大雨。除了奧 運檔次規格大過青奧運,也因北京市委書記歷年都名 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享副國級待遇,全國享此待 遇者僅25 到30 人,與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等同,明 顯大過北京軍區司令;對比之下,南京市只是江蘇省 省會城市,領導人的黨政級別最多是副省級,協調當 地軍區要員能力明顯偏低。 馴化天氣 人影作業的道德與科學爭議 相較其他國家多數是在緊急情況才使用人工影響 天氣作業,中共頻繁動用國家整體資源進行人工影響 天氣作業,全世界確實罕見。甚至中共2020 年公布 「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提及要在 2023 年人工增雨(雪)作業影響面積達到550 萬平方 公里以上,人工防雹作業保護面積達到58 萬平方公里以上,中國大陸氣象局甚至進 一步宣示要透過無人機與人工智能,優化 既有的人工影響天氣執行體系。 基於大氣系統流動不確定性等特性, 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是否真的可以增加「降 雨」,其成本效益分析,因為涉及開放 環境無法如室內精準控制變因實驗,科學 界尚未有一致定論。因為不確定性,導致 後果可能出乎意料之外,甚至引來人員傷 亡,要算天災還是人禍? 過往水資源產權等相關法令,大多規範 地面水與地下水,沒有針對空中雲水。人 工影響天氣施作範圍對象是流動的水氣, 若是跨越邊界區域,如何計算水權也有 爭議。中國大陸已有幾個城市,為了是否 因為隔壁地方政府施打過多雲水導致自己 乾旱一事,告上法庭。新聞常見中國大陸 在南方邊界施作人影作業影響到北印度區 域,引來新德里政府抗議。

有研究資料顯示,火山噴發的火山灰,可以讓地球 降溫。(圖/美聯社) No.192 Dec 16 更重要的是,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可能是中 國大陸對於氣候變遷下的環境意識形態,是一 種企圖「馴化」天氣 (tame the weather)的概 念,這呼應氣候變遷科學界的禁忌話題:是否 可以透過地球工程(geo-engineering)手段來讓 地球降溫?許多歷史資料顯示,火山噴發的火 山灰,確實可以讓地球降溫,稱之為火山冬天 現象(volcanic winter)。是否可以有「人為」 火山灰概念?若真要操作,要在哪邊施放?如 何控制影響?如何計算利益與損失? 從馴化天氣到地球工程,在科學上與道德 上仍有不少爭議,這與其他各國目前仍大多 對天氣災害採用減量與調適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的做法不同。其他國家之所以多以 減量與調適為主,除了是遵循聯合國相關組織 建議,也是因為「人影作業」與「地球工程」 爭議太大,需要更多正反意見辯論問責,穩健 有餘之際卻難免緩慢前行。對比之下,中共以 生態、農業與大型活動為名施作人工影響天氣 作業,不乏是將人影作業當成小規模的地球工 程練兵場,一旦確定已經是私下積極操作卻不 對外公開既有模型推演與實作經驗,對亞洲與 全球的衝擊不可謂不大。 交流

焦點話題 17 蔡英文總統今年10月10日上午出席在總統府府前廣場舉行的「中 華民國中樞暨各界慶祝112年國慶大會」,以「自信沉穩、國家前進, 讓世界因臺灣而更好」為題發表演說。 蔡英文總統發表112年國慶演說。(圖/擷取總統府flickr) 總統致詞全文如下: 大會主席游錫堃院長、諾魯共和國昆洛斯總統伉儷、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聯邦萊柏總督、聖文森及格瑞那丁朵根總督,現場的貴賓、好朋友,還有我們 剛從亞運歸來的臺灣之光,以及收看電視和網路直播的國人同胞:大家好! 今天是中華民國112年的國慶日。闊別3年,我們終於脫下口罩、齊聚在此, 共度國家的慶典。 現場有許多來自全球各地的僑胞,還有許多睽違三年,再次遠道而來的國際 友人,我要代表臺灣人民,向大家致上最真摯的感謝。 回首3 年來辛苦的防疫之路,彷彿那段日子已經很遙遠。然而,有另一條艱 辛的路,我們走了30 年。 文/ 總統 府自信 沉穩 、國 家前 進 讓世 界因 臺灣 而更 好

交流 No.192 Dec 18 不前進就倒退 不奮進就被決定命運 就在上個月底,「潛艦國造」的第一艘原型艦下水 了。在完成後續的測試後,這艘「海鯤軍艦」預計在 2025 年正式服役。 潛艦國造是歷經30 年,不同政黨的總統,都想實 現的夢想。現在,我們做到了! 從無到有,踏出這一步需要無比的勇氣。要扛住壓 力,要突破瓶頸,要頂住流言蜚語,只要稍有猶豫, 就會失敗。 但是,我們終於做到了!我們的國防自主再跨出一 大步,國軍不對稱戰力再向上提升;我們更再次展現, 守護中華民國臺灣的決心。我相信,全世界更會認 同,海鯤軍艦是為了守護區域和平穩定而破浪前行。 這正是中華民國立足臺灣74 年來,之所以屹立不 搖的精神。面對特殊的國際處境和瞬息萬變的挑戰, 我們不前進就會倒退;不奮進努力,就無法掌握自己 的未來和命運。 潛艦國造「海鯤軍艦」預計在2025年正式服役。(圖/美聯社) 尤其,這7 年多來,國際及區域的政 經情勢複雜多變,加上百年大疫與極端氣 候,在在挑戰民主國家中,政府治理的韌 性機制;也挑戰民主社會中,人與人的信 任基礎。 感謝臺灣人民 在艱難挑戰中落實改革 我從未忘記我對改革的承諾,也深知改 革所帶來的衝突和陣痛。我要感謝臺灣人 民,我們總是能用團結戰勝恐懼,用包容 化解仇恨,用民主克服挑戰。 婚姻平權法案通過已經4 年了。我要感 謝反對者的包容,成就了一個讓全世界羨 慕的臺灣,每一對相愛的彼此,都能幸福 成家的國度。 我要深深感謝全體軍公教夥伴的諒解。 為了讓年金的財務能夠永續,我們一起完 成過去無法做到的「年金改革」,也讓政 府的財政更有餘裕,來照顧下一代。

焦點話題 19 我也要謝謝勞工朋友的體諒。雖然,我們還 沒走完年金改革的最後一哩路,但我們從2020 年起,陸續編列了2,670 億元預算,撥補勞保 基金。我期盼,下一階段勞保財務的改革,能 夠在穩定的財務基礎上、在社會的理性對話 中,凝聚共識、穩健進行。 與此同時,我們連續8 年調漲基本工資,並 以所累積的經驗為基礎,提出「最低工資法」 草案,送交立法院審議。蔡英文沒有忘記要照 顧勞工的承諾。 前陣子,我遇到了一對來自桃園的夫妻,他 們是投入「包租代管」的公益出租人。他們跟 我說,社宅出租的,不只是「一間房」,而是 要給房客「一個家」。 我要感謝在臺灣不同角落,這樣溫暖投入推 動社宅的朋友。7 年多來,我們在起步階段的 困難中前進,並且奠定基礎;如今,社會住宅 運動,逐漸卸下標籤,成為社區的正向力量; 8 年20 萬戶的目標,也將在2024 年底達成。 臺灣以「2050淨零轉型」為目標,不斷強化、發展再生能源 及儲能網絡。(圖/擷取Energy Taiwan FB) 「居住正義」這條路仍然漫長,但經過這幾年 的經驗累積,我相信,未來一定可以在正確的道 路上加速前進。 我還記得,剛接任總統時,臺灣的電力備轉容 量率,曾經最低只有1.64%。但這7 年多來,我 們大幅提高能源供應,也全力推動能源轉型,終 於在去年迎來了轉捩點,讓綠電的總發電量,首 度超越核電。 現在,陽光越強,氣候越炎熱,就越不用擔心 午後缺電。在傍晚的尖峰時段,我們的備轉容量 率,也能夠維持在7%到10%的穩定狀況。 我們在跟時間賽跑,克服種種困難,一步步實 現能源轉型。面對世界急起直追「2050 淨零轉 型」的目標,臺灣的再生能源發展、儲能網絡建 構,和電網韌性強化,只能快、不能慢,更不能 走回頭路。 7 年厚實國力 臺灣已是世界的臺灣 除了推動改革,過去7 年多,我們在劇烈變遷 的兩岸及國際情勢中,傾全力發展經濟、厚實國 力、照顧人民、確保國家安全、穩定兩岸情勢, 並且爭取國際支持。

交流 No.192 Dec 20 經過全體國人7 年多的努力打拚,臺灣的經濟, 不僅展現強大的韌性,更成為驅動全球供應鏈重組 的關鍵力量,中華民國的國力變強了! 我們的GDP規模,從我上任時的17.5 兆元大幅 成長,今年預計將突破23 兆元。而在這幾年全球 飽受經濟停滯,以及通膨所苦的局勢下,臺灣這幾 年來的平均經濟成長率,仍可維持高於全球平均 值,站穩四小龍之首,並且維持相對穩定的物價。 同時,我們還保持財政穩健,將連續6 年的政府 歲計賸餘,跟全民共享,除了發放消費券來促進消 費,也透過像是普發現金、TPASS、擴大租金補貼 等措施,協助大家減輕生活負擔;我們更加強平衡 城鄉發展,加大投資中小企業的產業轉型升級。 我們也全力推動「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大力投 入基礎建設,帶動臺灣產業完成了「典範轉移」。 尤其是強大的科技實力和製造能力,讓臺灣成為全 球供應鏈重組中,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 因此,我們也翻轉了過度依賴單一市場的狀況。 我們對美國的出口金額翻倍成長;而今年6 月,我 們跟美國完成簽署的「臺美21 世紀貿易 倡議」首批協定,就是率先各國、創新觀 念的全新貿易協定。 經過7 年多的耕耘,我們對新南向國家 的出口貿易,創史上新高;我們也強化與 歐洲鏈結,現在,歐盟已經是臺灣最大的 外資來源。我們用經濟實力,向全世界證 明臺灣無可取代的重要性。 而從2016 年以來,蔡英文政府始終信 守承諾、維持現狀;我們堅守「四個堅 持」,不挑釁、不冒進、在壓力下也不屈 服,和全球民主國家深化合作,共同維護 區域和平穩定,也為世界貢獻良善力量。 對岸因颱風而豪雨成災,我們展現人道 關懷;土耳其發生震災,我們挺進第一線; 俄烏戰爭爆發,我們堅定與烏克蘭站在一 起。當然,我們更不會忘記,3 年疫情期 間,民主夥伴互相馳援那股「善的循環」。 土耳其地震發生後,臺灣搜救隊立即抵達災區進行人道救援行動。 (圖/擷取消防署FB)

焦點話題 21 臺海的和平穩定,是國際社會安全與繁榮不可或缺的要素。 (圖/美聯社) 儘管阻撓未曾停歇,但我們沒有停下走向世 界的腳步。臺日友情堅定不移、臺美關係堅若 磐石;我們的友邦和理念相近國家,在國際場 域力挺臺灣;來自不同國家的年輕人,在社群 上串連「Viva Taiwan」。 臺灣的民主成就,已成為世界標竿,臺灣的 屹立不搖,更無疑是全球民主永續發展,及安 全繁榮的最大保證。 自信沉穩 持續貢獻區域和平穩定 現在的臺灣,已經是世界的臺灣。我們已經 證明了,無論在地緣戰略、全球民主發展,或 國際供應鏈體系,我們都是最可靠、最有效率、 最安全的合作夥伴;國際支持我們的力量,也 來到前所未有的團結堅實。 此時此刻的我們,已經能自信堅定,面向世 界;我們也更能自信沉穩,面對中國,為未來 的發展,創造兩岸和平共存的條件。 做為總統,我的責任就是,守護國家主權, 守護兩千三百萬臺灣人民的民主自由生活方式; 同時,尋求讓兩岸之間可以和平共處,人民之 間,可以自由而無拘束、無負擔的往來;讓臺 灣,甚至是兩岸,都能成為區域和平穩定的貢 獻者。 我要再次強調,「和平是兩岸的唯一選項, 以維持現狀作為各方的最大公約數,就是確保 和平的關鍵之鑰」。 特別是,全球都已經體認到,臺海的和平穩 定,是國際社會安全與繁榮不可或缺的要素; 任何一方不能片面改變現狀;兩岸分歧須透過 和平方式解決。 因此,我們要持續努力,在確保主權和民主 自由之際,能夠在尊重歷史事實之下,持續建 構和平穩定的兩岸關係。 今天,許多位政黨領袖和貴賓,都在現場。 政黨競爭是民主政治的日常,但我們今天能齊 聚在此,正是臺灣難能可貴的民主風景。 我衷心期盼,在選舉的競爭過後,我們可以 放下激情,臺灣內部可以尋求更大的共識,眾 志成城,對外團結一致。我相信,這是我們不 分朝野政黨,對國家的共同責任。

交流 No.192 Dec 22 國慶焰火為雙十活動畫下完美句點。(圖/擷取總統府flickr) 我們願意以臺灣的民意共識為基礎,以對等尊 嚴為前提,以民主對話為程序,以維持現狀為核 心,與北京當局發展雙方可接受的互動基礎,以 及和平共存之道。 我深信,國際社會對臺灣的支持,只會愈來愈 強。在全球共同關注,並致力維繫臺海和平穩定 之際,我們必須掌握契機、控管風險,進而讓兩 岸成為區域和平穩定的重要貢獻者。而這是臺灣 朝野政黨,也是兩岸之間,無可迴避的歷史責任 與共同使命。 國家繼續前進 讓世界因臺灣而更好 各位國人同胞,無論是65 年前的八二三戰役, 或是如今面對外部威脅的挑戰,我們始終懷抱 著,不分彼此、同島一命的信念。 如今,中華民國臺灣,已經成為2,300 萬人民 的主流共識。這個共識,匯聚了不同族群的歷史 情感,和74 年來福禍與共的體認。 它更代表,我們會為了團結、為了守護國家、 為了捍衛民主自由的生活,願意走近彼此,創造 最大的公約數。 臺灣的民主,也因此在無比巨大的內外壓力 中,成長茁壯,從而孕育出更為堅強的韌性。 守護臺灣的民主,就是守護普世價值的民主。 感謝大家的團結一致,我們向全世界點亮了 民主臺灣;我們會自信地向世人傳達,臺灣人 尊嚴自主、熱情良善。臺灣人樂為世界人,也 將世世代代做為民主人、自由人。 感謝臺灣人民給蔡英文兩次機會,擔任中華 民國總統,和臺灣人一起打拚,我心中充滿無 限感激。 這幾年下來,施政有所成就,也有不盡如人 意之處;身為總統,我責無旁貸。這就是民主 國家,執政者不能自滿,任何的施政,都要讓 更多人民滿意,就是政府永無止境努力的目標。 各位國人同胞,蔡英文的任期會停在明年的 520,但國家要繼續前進。 我相信,自信沉穩的臺灣,一定會繼續前進。 我們不只要給世界更好的臺灣,更要讓世界因 為民主臺灣而更好。 臺灣加油!中華民國加油!謝謝大家。

美中科 技角 力 文/ 高仁 山︵ 元智 大學 管理 學院 教授 ︶ 臺灣 高科 技產 業挑戰 與契 機 美中科技角力的背景 全球化和科技快速演進,美中兩國在科技領域的競爭塑造全球政經新格局, 並擴展至軍事力量、國家安全、經濟發展及全球領導權的對抗。 在全球科技競技場上,美國與中國大陸兩大經濟強國的科技角逐 愈演愈烈,在半導體、電動自駕車、人工智慧、5G通訊等關鍵領域, 雙方角力愈加激烈。美國以一連串的貿易限制和技術出口管制作為 手段,力圖壓制中方在高科技領域的發展,中共則積極推動科技自 主,降低對外部技術的依賴。「科技冷戰」不僅重構全球的科技供 應鏈,同時對包括臺灣在內的經濟體產生廣泛影響。 作為全球科技版圖的重要一員,臺灣的高科技產業在這場力量較 量中迎來史無前例的機遇與挑戰。以台積電為首的世界級半導體製 造商使臺灣在全球供應鏈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尤其美中科技衝 突激化,台積電供應鏈體系成為多數科技強國爭取合作的對象。 對臺灣高科技產業而言,這個局勢既吸引投資與擴展市場的機會, 卻不可避免地招來地緣政治壓力。在當前國際政治與經濟交錯的複 雜環境下,臺灣高科技產業的未來將如何平衡外來壓力與內在發展 需求,尋求與國際社會新的合作方向,利用存在的機遇,應對未來 可能帶來的各種挑戰,尋找立足之地,至關重要。 美中科技角力下,台積電成為許多科技強國爭取合作的對象。(圖/美聯社)。 焦點話題 23

中國大陸長期面臨先進技術國家的指控包括: 仿 冒、竊取技術機密及智財權、工業間諜、網路黑客 攻擊、強制技術轉讓等,進一步激化與美國的緊張 關係,使得西方國家對其技術崛起保持警惕。 2018 年,美國發起的貿易戰,以及隨之而來的 技術產品和投資衝突,凸顯科技領域在美中角力的 核心地位。2021 年拜登政府加強出口限制與投資管 制,意在削弱中方在先進計算和半導體生產等關鍵 領域的能力,減緩軍事現代化進程。中共在面對來 自美國及其盟國的技術封鎖壓力下,加快自主創新 步伐,力求在半導體、5G、人工智慧等領域減少對 外部技術的依賴。 俄烏戰爭對全球政治經濟格局帶來劇烈影響,進 一步推動對科技供應鏈多元化與地理政治風險評估 的需求。而COVID-19 暴露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 迫使國際社會重新思考依賴中國大陸「世界工廠」 供應鏈模式的風險,加速供應鏈移轉及重構;美中 在科技標準和國際規範的分歧越發明顯,不僅挑戰 全球科技合作的基礎,同時迫使許多國家和企業在 選擇科技合作夥伴時面臨困難抉擇。 美中衝突中的機遇 美中科技競爭引起全球科技產業結構與政 策取向的重大轉變,對全球經濟發展造成深 遠影響,也為臺灣的高科技產業帶來挑戰和 機會。對臺灣而言,如何有效應對美中科技 角力的影響,充分利用作為民主自由國家高 科技供應鏈的優勢,是當前的關鍵課題。 臺灣在全球科技供應鏈占有一席之地,發 展策略應謹慎規劃,保持與民主國家的互信 與緊密聯繫;防止關鍵技術流向潛在對手, 如中國大陸和俄羅斯等國家,並防止技術被 運用在軍事用途,這不僅是臺灣的責任,也 是所有民主國家共同的目標。臺灣必須加強 與其他民主國家在資金、技術、資訊安全和 人才的投資與合作,促進創新和科技進步, 並築起技術壁壘。 另一方面,則需持續提升產業和創新能力。 外資在臺灣科技產業的投資成長,顯示國際 市場對臺灣的信心,尤其,研發活動增強臺 灣的經濟活力並促進創新生態系統的發展, 是持續推動產業進步的動力。為保持全球供 應鏈的關鍵角色,臺灣科技界必須重新構思 「護國神山」的戰略思維,持續支持並保護 關鍵產業,特別是半導體領域的優勢,進一 步強化作為高科技供應鏈不可或缺的地位。 中國大陸力求在半導體、5G、人工智慧等領域減少對其他國家 的依賴。(圖/東方IC) No.192 Dec 24 交 流

美國對中國大陸半導體技術的出口限制日 益嚴苛,全球科技企業正重新評估供應鏈結 構,尋找更可靠的合作夥伴。在此情勢下, 臺灣憑藉在半導體製造領域的領先地位,成 為眾多企業追尋的重要來源。不可諱言,部 分國家和地區也可能尋求與美中科技圈不同 的合作夥伴,臺灣可望成為新市場的關鍵供 應方,並在全球科技生態佔據一席之地。臺 灣企業應利用自身的技術優勢與產品可靠 性,積極進軍新市場,與其他國家的企業建 立長期合作關係。 人才的吸引和培育 營造有利環境 臺灣政府與企業應強化與國際科技社群的 連接,促進技術交流和人才流動,積極推進 高科技產業的發展;這些政策的目的在於為 高科技產業發展營造有利環境,吸引更多外 資及國際人才到臺發展。人才的吸引與培育 至關重要。鑒於臺灣在技術上的領先優勢和 政治環境的穩定,臺灣有潛力吸引更多國 際科技人才。同時,臺灣的高等教育和研 究機構也致力培養本土的科技人才,以滿 足高科技產業的人力需求。 在美中科技競爭的大背景下,臺灣有機 會成為美國與其他西方國家在亞太地區的 關鍵科技合作夥伴,共同推動全球科技發 展與創新,也可利用技術優勢和地理位置, 成為串聯美國、歐洲與亞洲市場的橋樑。 綜觀而言,美中科技競爭雖帶來不確定性, 卻創造新的發展機遇。藉由持續創新、政 府支援及國際合作,臺灣有望在全球科技 舞臺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故此,必須爭取 在美日臺韓的「Chip4 聯盟」的關鍵角色, 帶領半導體技術的創新突破。 臺灣自身的技術優勢與產品可靠性,在全球科技領域佔 一席之地。(圖/擷取New Braunfels EDC FB) 焦點話題 25

中共政經施壓 對臺灣科技外貿構成挑戰 臺灣的地緣政治位置賦予美中對峙的戰略意 義,卻也遭受來自中共加劇的政治、軍事和經濟 壓力,對臺灣的科技產業及外貿構成實質挑戰。 全球供應鏈重構可能對臺灣的科技供需造成影 響,例如,美國對中國大陸技術、設備及元件的 出口限制,恐對臺灣企業的供應鏈帶來間接衝 擊,技術封鎖和貿易限制亦將波及臺灣,尤其是 對那些與中方維繫著密切商業關係的臺灣科技 企業,不容小覷。 而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也可能使外資對臺灣 科技產業的投資信心造成影響,進而影響臺灣 企業的海外投資與業務拓展。面臨這些挑戰與風 險,臺灣政府與企業界需要共同作出回應,藉由 政策支持、技術創新,強化國際合作,維護和促 進臺灣科技產業的韌性與可持續發展,探尋新的 成長驅動力,確保臺灣在美中科技競爭的格局中 維持全球科技領域的關鍵地位。 臺灣可望成為科技供應鏈樞紐 面對美中科技競爭與衝突的持續演變,臺 灣的高科技產業在挑戰與機遇中尋求平衡與發 展。可預見臺灣將成為全球科技供應鏈的重要 樞紐。政府的支持、技術創新和國際合作將是 推動臺灣高科技產業發展的三大關鍵因素。同 時,臺灣也需面對並化解來自地緣政治壓力、 供應鏈不穩定和人才流失。 總結來說,美中科技對決無疑為臺灣的高科 技產業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透過精準的策略 定位和不斷的技術創新與國際合作,臺灣的高 科技產業累積令人矚目的科技實力和韌性。臺 灣的企業和政府仍需持續共同努力,確保臺灣 高科技產業在這場全球科技角力中持盈保泰, 發展出臺灣的新成長動力。 臺灣致力培養本土科技人才,以 滿足產業需求。(圖/擷取ASML FB) No.192 Dec 26 交 流

RkJQdWJsaXNoZXIy MTAyODAy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