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后新常态与全球经济前景◆文/谭瑾瑜(台湾经济研究院研究九所所长)《交流杂志111年10月号第185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3
新冠肺炎疫情自2020年初在全球迅速蔓延近3年,除对全球人类造成生命威胁之外,亦对全球地缘政治与经济运行造成根本性的改变,随著各国逐步开放边境回归常态生活,全球经济前景将在新常态下展开。本文针对后疫情时代全球分工体系变迁,解析供应链变化,以地缘政治角度,观察全球经济发展趋势,最后提出台湾与台商因应疫后新常态之道。
就近市场 区域化生产成为新常态
新冠疫情阻断及延误各洲之间货品贸易及供应链分工,而中国大陆持续进行的封控清零政策,则延长全球供应链恢复常态生产的时间。从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编制的全球供应链压力指数(GSCPI)可看出,新冠疫情发生后指数一路攀升,2021年12月达到历史新高,充分体现疫情造成跨境运输成本攀升及制造业供应链断链的窘境,反映全球供应链瓶颈的严重程度。今(2022)年随著各洲逐步解封及港口堵塞缓解,8月全球供应链压力指数连续4个月下降至1.47。虽仍有中国大陆间接性的封控政策干扰,以及美国货运铁路公司与工会之间的劳资争议可能引发的供应链断链危机,目前指数仍未恢复至疫情爆发前水准,然而全球供应链压力指数持续下滑,有助于缓解全球通膨压力。
疫情爆发冲击全球供应链,各界重新审视全球分工体系的生产缺失,意识到分散生产基地以降低供应链断链风险的重要性,原本优先考量降低成本,转而考量供应链韧性,使供应链走向短链趋势。产业开始考虑回流母国、建构多元生产基地,建构就近市场的区域化生产供应链,成为疫后供应链重整的新趋势。
取代中国大陆 东协可望成为亚洲次区域制造中心
为降低疫情封城所造成的供应链断链情形,各洲逐渐形成区域制造中心。以美洲为例,墨西哥因为劳动成本相对便宜,且是美墨加协定成员,因此成为跨国企业考虑美国市场时的设厂据点,该国可望成为美洲的区域制造中心。此外,面对中国大陆进行封控清零政策,跨国企业依据自身的成本考量及受到美中贸易战加征关税的影响程度,对于已在中国大陆投资设厂者,进行产能、产业供应链调整,使东协有机会成为亚洲次区域制造中心。
中国大陆内需市场庞大,跨国企业多采取「在陆生产,销售大陆」(In China, for China)策略,原本以美国市场出口导向的在陆厂商,必须扩充其他地区产线,以规避美中关税成本的提高,此时邻近中国大陆的东南亚国家,成为企业移出的首选。从中国大陆移出的外商青睐东协国家,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生效下,可望强化东协加中国大陆产业供应链,东协将成为供应美国需求的主要生产基地。
除了供应链区域化之外,美中竞争态势在后疫情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加上俄乌战争后美欧共同「制俄协乌」,为降低俄罗斯停止供应天然气威胁,美国拜登总统在3月美欧峰会中便承诺将加速扩大对欧洲提供天然气,以填补禁运俄国天然气所造成的能源缺口。西方民主阵营因俄乌战争而合作结盟的同时,中国大陆在联合国弃权谴责俄国,俄罗斯称中国大陆为盟友,中俄并签订30年的天然气协议,形成联防态势。俄乌战争不但造成全球通膨恶化,破坏过往全球经济过去的整合分工成果,盟友亦各自组建安全供应链。
建构韧性供应链 是重中之重
美国已盘点半导体、电动车电池、矿产、药品等关键供应链,并在印太战略的架构下,进一步宣布将与合作伙伴打造印太经济架构(IPEF),9月9日于洛杉矶召开首届IPEF部长会议。IPEF创始成员共13国,以美国、日本、印度、澳洲等四方安全对话(Quad)成员为框架,加上韩国、纽西兰,以及汶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等7个东协成员所组成,几乎涵盖美国前10大贸易伙伴。IPEF提出的四大支柱之一,便是制定供应链协定,建构「韧性供应链」。由此可看出美国联合盟友建构关键供应链安全,将是疫后全球供应链调整的重点,而印度作为印太战略的关键角色,除了与IPEF成员一同建构「韧性供应链」之外,四方安全对话中亦有《关键技术供应链共同原则声明》,印度可望在疫后成为以美国盟友为主的安全供应链新秀。
为达到半导体科技自主,美国拜登总统于2022年8月9日签署《晶片和科学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 of 2022),内容包含约527亿美元半导体补贴以及约2,000亿美元科学研究经费等,未来将透过半导体补贴增加美国在本土生产的半导体晶片产量,减少美国依赖其他国家,并抑制中国大陆发展半导体的威胁。法案中并设置护栏条款,限制获得补贴的业者10年内,不可以在中国大陆或是其他不友善国家,建置或扩充先进制程(28奈米以下)的产能,以推进美国本土的半导体制造能力,确保下一代半导体在美国生产。
强化台湾韧性 融入安全供应链阵营
全球经济因疫情及地缘政治而裂解,使得疫后供应链无法善用各国比较优势生产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区域化生产和盟友连结建构安全供应链将成为疫后新常态。
俄乌战争尚未止息,各预测机构并不看好2023年全球经济表现,美国、欧元区8月通膨率分别高达8.3%、9.1%,前三大经济体除了中国大陆,明年经济成长预测均未能超过2%,显示2023年缺乏引动全球从疫情纷扰提振起弊的区域复苏动能。2022年下半年起JP Morgan全球综合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逐步下滑,7月为50.8,较6月下降2.7个百分点,8月进一步跌至49.3荣枯线以下,均显示全球产能过剩的机率愈来愈高。
应对全球经济变局,强化台湾及台商韧性有其必要性。新冠疫情爆发与俄乌战争,让各国及企业警觉强化供应链韧性的重要,「韧性」可展现在平时的安全防护力及资源调度力,亦可展现在危机发生时的紧急应变力及迅速复原力。就供应链区域化生产及盟友结盟供应链安全而言,台湾须融入当前所形成的安全供应链阵营,并从俄乌战争的经验中,思考提供稳定能资源供应的优质环境,强化国家承受世界经济波动的韧性。对于台商而言,因应经济全球化裂解的区域化生产趋势,应考虑产品主要市场何在,分散式弹性调整布局与产线,并以强化自身供应链韧性为先,预防未来产能可能过剩及能资源稀缺、波动机率大增的经济变局,保守看待自身投资行为,降低营运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