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中国大陆实现碳中和的难题与出路◆文/许哲松《交流杂志110年10月号第179期(历史资料)》

今年7月16日,北京、上海和武汉三地同时举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仪式,发电业成为第一个纳入碳市场的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当天9时30分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鸣锣开市。

中国大陆碳交易市场规模虽大 但设计不良

中国大陆碳交易市场启动运作,虽是减碳手段的里程碑,也是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市场,但实际运作后未符预期,碳交易价格在8月初开始暴跌。美国网路媒体《石英》(Quartz)报导指出,中国大陆每公吨碳交易价格太低,无法对污染者或能源投资者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8 月 20 日,中国大陆每公吨二氧化碳的的碳交易价格只要 7.55 美元,远低于欧盟的要价 63.80 美元,最大的问题是政府发放的配额过多。

理论上,如果采取逐渐减少碳排许可,将使碳交易价格攀升,从而降低碳排放。但中国大陆碳交易市场与传统「限额交易」设计不同,各企业发现自己有足够的碳配额,根本无法达到交易效果,每日交易量因而显著下降。中共生态环境部长黄润秋已经表示,有鉴于该国的碳交易市场需要改革,将提出新的法规。

碳排放管理是趋势 现实面考验大

中国大陆是全球能源使用最多的国家,2018年使用的能源总量超过美国、日本与德国的总和;在大量消耗能源的情况下,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28%,也是全球之首。更重要的是,目前其经济成长的速度仍维持6%左右,未来对于能源的需求仍会比其他先进国家高很多。

2020年底,欧盟为了确保2050年时地球温度上升可以控制在1.5℃的范围内,提出一个更高的标准,预定于2050年时,达到碳中和的目标。中国大陆是巴黎气候峰会的一员,参与签署并承诺峰会的减碳目标,为了配合欧盟设立的标准,中国大陆在今年推出的「十四五规划」,针对减少碳排放设定长期总目标:「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锚定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简称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双碳」进程。

2020年12月12日,中国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的气候雄心峰会(Climate Ambition Summit)视讯会议上正式宣布,2030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 2005 年下降 65% 以上,非化石燃料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 25% 左右。中国气象局在今年初也表示将建设「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中心」,研究实现碳中和的路径。无论是「十四五规划」或习近平的承诺,都有一定的约束性,亦即中国大陆一方面要减少碳排放,又要维持中速的经济成长率,面临现实重重考验。

碳价格与碳关税迫使产业转型

从产业面看,中国大陆碳价与国际接轨是必然趋势,将迫使企业加速转型,以电力行业为例,一旦碳市场开始实际运作,碳成本增加将会加重火电企业的负担和亏损,减碳技术的开发及碳交易人才的引进,亦将造成企业成本的上升。从出口面看,碳市场推出以后,随着「双碳」进程的推进,碳市场的配额应会逐步紧缩,最终与国际碳价格接轨。

欧盟的碳交易价格在今年5月突破每公吨50欧元,依汇率折算后,价格高出中国大陆试点市场平均价格约8倍,欧洲议会已通过设立所谓「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将在今年下半年或明年初,对国外进口商品开始征收碳边境税,促使国际商品要达到减碳生产的目标。

全球碳定价机制将使减碳更多或排碳更低的公司受益。以挪威的铝生产商Norsk Hydro为例,该公司使用水力发电生产铝,而其中国大陆的竞争对手(占全球铝产量的50%左右)主要使用煤炭。碳关税将使这种以煤为主的铝销往欧洲价格大幅提升,使拥有干净、低成本基础的Norsk Hydro,从碳定价机制中受益。
据估计,若欧盟开始对中国大陆实施碳关税,将会影响约1兆美元的出口;即使只对高碳行业征税,也会影响约4千亿美元。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冲击可能远甚于贸易战。

实现碳中和代价大 失业潮成社会隐忧

中国大陆应对气候变化的系列部署,将对全球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有人认为欧美逼中国大陆承诺一个超高的碳中和目标,有可能压抑「2025中国制造」,相较于欧盟、美国、日本及韩国都以2050年达到碳中和为目标,中国大陆以2060年为目标,多出10年缓冲期。

中国大陆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据2021年5月11日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全国总人口共计14.12亿人,而「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于2020年底发布的研究报告预测,中国大陆人口将在2027年达到14.17亿的高峰。「双碳」进程若无适当配套措施,会带来减产与失业,影响内部稳定发展。

其次,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气候变化项目协调人哈格尔伯格(Niklas Hagelberg)担忧,如果全球想在2030年达到减排50%的目标,实现2050年前脱碳的基本目标,这个转折点为时已晚,意即中国大陆的碳排放量必须在2025年就开始下降,否则难以在2050年或2060年实现碳中和。

中国大陆半数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电力生产相关,超过半数能源来自燃煤发电,2020年全国煤炭在产量、进口量及消费量上仍高于2019年。与此同时,国有电力企业还获准新建多座燃煤电厂,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仅在内蒙古自治区就批准新建9座燃煤电厂,总装机容量高达1,000万千瓦。根据非政府组织「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CREA)的数据,这些电厂建成后,2,500万人口的内蒙古的煤炭消耗量将与8,200万人口的德国相当。显然,对能源需求高的省份,当局对经济降温、民众失业、社会失稳的担心远远大于对气候暖化的忧虑,尤其中国大陆约500万人受雇于煤炭业,大量人口失业将成为社会问题。

为了减少碳排放,中国大陆主要采取的重点措施,一方面除了将发电业纳入第一个碳市场交易行业,另一方面就是调整能源结构。2020年中国大陆的发电装置容量结构中,煤炭居首,占50.9%;水力其次,占17.9%;风力与太阳能分别占11.6%与10.2%;天然气与核能分别约占7%与3%。预计到2030年煤炭占比下降到39.4%、水力15.9%、风力与太阳能分别为15.5%与 17.5%,天然气与核能将分别达到约8%与5%。

中国大陆 调整能源结构

调整发电能源结构有两大特色:
一、风力与太阳能占比大幅成长。今年7月中国大陆工业和居民用户用电量激增,政府为确保燃煤电厂的发电量,要求发电厂在7月21日前建立至少可供7天消耗的煤炭库存,能源安全备受挑战。能源多元化可降低风险,煤炭使用比例大幅下降,也可减少二氧化碳与PM2.5的排放。

二、核能发电占比持续上升。目前中国大陆共有 49 座核电厂,总装置量居全球第三,兴建中的核电机组高达 19 座,预计到 2030 年,核电装置是目前的 2.3 倍,届时将成核能第一大国,惟安全性必须严肃面对。此外,中国大陆在「十四五规划」中也表明将积极建立排碳权、用能权、用水权与排污权等交易市场,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英国气候资料分析 Transition Zero 最新报告曾提出建言,如果中国大陆要实现气候目标,必须立即采取行动。2019 年到 2020 年,中国大陆碳市场多出15.6亿吨,相当于1年的欧盟排放量,净零目标与实际情况间的差距令人担忧。中国大陆约有 1,058 座燃煤发电厂,发电量占全球一半以上,要在 2030 年前将二氧化碳排放减半,必须关闭 588 座燃煤发电厂。

鉴于减碳及能源安全,中国大陆降低化石能源的使用及对外依存度,是可行的出路,其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80%,42%来自中东地区,为中东石油依赖最大的国家,供应风险、价格风险、地缘政治风险均高。煤炭部分,中国大陆虽为煤炭储量大国,自给率达8成以上,但由于「不可再生性」,必须保持一定的战备储量,不可开采殆尽,因此仍仰赖一部分进口。反观太阳能与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若善加利用,既可往碳中和目标迈进,也有助能源安全的提升。如果清洁能源转型带动大规模基建就业机会,弥补流失的工作岗位,更是值得一搏。 

减碳是世界各国争夺未来主导权的重要议题,拜登重新积极加入气候峰会,并公布2兆美元基建计划,准备与中国大陆竞争,其重点之一就是清洁能源及电动车计划。中国大陆碳中和目标已订,接下来就看各地方主政者如何在经济发展与减碳要求之间取得平衡了。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