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中国大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 刨鸡娃内卷之根?◆文/蔡敏姿《交流杂志110年10月号第179期(历史资料)》

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点,许多家长将孩子送往补习班,14亿人口高度竞争中的中国大陆更衍伸出「鸡娃」现象,家长们拚搏式栽培导致教育「内卷」情况严重,逼得大陆官方出重拳整顿补教机构,减轻孩童学习重担。反观台湾的情况似乎较轻微,反映出两岸教育理念的差异。

「鸡娃」、「内卷」网路用语 反映教育乱象

「鸡娃」、「内卷」是中国大陆网路用语,不仅折射出当代社会现象,也凸显在教育、竞争力上的畸形发展。新华网报导,部分中小学招生与竞赛成绩挂钩导致各类校外竞赛培训乱象丛生,「鸡娃」问题跟著浮出台面。

所谓「鸡娃」,比喻父母给孩子打鸡血(快速产生爆发力),不断给孩子安排补习班、才艺班,增加课业量。家长选择让孩子成为「鸡娃」的主因在于一些名校的中小学招生,会把学生获得过哪些校外竞赛项目的奖项作为录取的重要依据。

法治日报报导,北京市海淀区的林姓家长表示,除了「鸡娃」外,家长圈中还有很多暗语,比如「牛娃」是指某些方面特别优秀的孩子,英语好的叫「英牛」;「青娃」指普通的孩子;「素鸡」指以素质教育技能为培养方向,如音体美等才艺;与名校对比的普通学校叫「草校」。而她的孩子是什么都不突出的「青娃」,目前读的是「草校」,想进入名校已经是不可能的事。

来自北京市丰台区的家长李红也有同样的焦虑。她说,随著二十二中、师大二附中等陆续发布中考(初级中等教育毕业考试)特长生招生简章,周围的家长都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参加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同龄人从小就被「鸡娃」。她本来也想「佛系」养孩子,但看到此情况,立刻帮孩子安排绘画、围棋、英语、网球等各项课程,只要有时间就去学。

补教界贩卖「升学焦虑」 家长苦吞买单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中国大陆父母之所以执著于让孩子参加各种竞赛,主因在于这些竞赛在一些中小学招生中有参考指标。并不是说获得了哪些奖项、有哪些证书就会录取,而是在两个孩子都有意进入某所学校时,校方会以此作为取舍。

与火热的「鸡娃」现象和校外培训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校外竞赛出现虚假行为,校外培训机构乱象丛生。有机构声称花人民币1.2万元至1.5万元即可保证获得北京市级比赛的一等奖,在小学升初中的简历中有所帮助。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程平源指出,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存在虚假宣传、贩卖焦虑的情况,目的就是让家长和孩子多参与一些校外竞赛,甚至是违规、山寨的校外竞赛,以此牟利。普遍高昂的培训费用对一般家庭而言也是一笔经济开销,加重生活负担。

其实,大陆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已注意到中小学招生与校外竞赛挂钩的问题,早在2004年,江苏省教育部门声明,小学阶段的学科类竞赛活动一律不得举办,任何竞赛成绩一律不与小学升初中和中考挂钩。2018年,大陆教育部发布《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试行)》,只有在中共中央编办、民政部登记注册的机构才能组织中小学生全国性竞赛,并重申竞赛结果不得作为中小学招生依据。但距离真正落实,仍遥遥无期。

「双减」政策开铡 祭出史上最严监管

为了解决教育乱象,中国大陆今年7月24日颁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整顿校外培训机构,要求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组织学科类培训;并规定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还要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机构」。

最受注目的就是「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被称为史上最严监管,让许多补教业者面临灭顶之灾。受政策冲击,北京、上海、广州、四川等地教育机构纷纷无预警倒闭、落跑。上市公司的培训机构股票则是被打趴,一蹶不振。网路还有影片流传,执法人员用脚粗暴踢开补习班教室的大门粗声喝令,再上前掐住老师颈部并将他推拉出教室外。一连串动作,宣示官方强势监管的决心。

除了「鸡娃」外,对岸大学校园出现另一个新语词「内卷」(involution)。这是大陆在去年疫情爆发后出现的新名词,原本是一个社会学的术语,用来指农业社会中长期耕作投入大量劳动力,却没有经济突破的问题,导致社会文化模式发展过程停滞。简单的说,内卷就是内部不良竞争,一个负面词义。

网路问候语:你今天「内卷」了吗?

对岸大学生用「内卷」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例如国际形势不好导致很多本打算出国留学的学生无法成行,因此报考研究所的竞争更加激烈,就是一种内卷;中小学生上补习班也是一种内卷。这是对人精神的打击和摧残,并延伸在各行业的激烈竞争中,年轻人在面对社会竞争的无力感与这个现象有共通之处。

在微博上,与「内卷」有关的各类话题浏览量累计突破10亿,在一项评选中,「内卷」成为中国大陆年度「十大流行语」之一。BBC中文网报导,2020年,几张清华大学学生用功读书的照片在网路上流传,引发对「内卷」的讨论。照片中,有人骑在自行车上抱著笔记型电脑写论文,有人边骑车边看书,有人骑车吃面。「清华卷王」的说法也开始流传,中国大陆最高学府竞争之激烈引发许多年轻人的共鸣。

分析指出,「内卷」现象其实是中产阶级的焦虑,对大陆政府来说,并不是「很急切的问题」,也没有立即解决的办法。现在大陆找不到可以突破的地方,因为其中有很多利益,都是靠不合理吃饭。

台湾升学管道多元 一技之长更重要

反观台湾升学管道多元,根据教育部统计,108学年有20.2万名高中应届毕业生,其中84%选择升学,仅10%直接就业,分别创下5学年来的高点与低点纪录。据劳动部劳安所「高中职毕业生职涯发展及就业态样」研究指出,高职生毕业后找到第一份全职工作平均只需要8个月,如王品集团过去只收大学生,现在也给高职生机会,学生若能早点投入职场,未来也可以早点退休。

不过,有家长认为,台湾产业结构改变,早期学会一技之长,就能在该领域出师,现在若想进入台积电,还要读到研究所以上,家长普遍怕孩子工作难找,大学学历是基本款。

专家认为,两岸教育虽在制度上不同,但同样陷入「升学至上」、「分数至上」的盲点,最终仍需回到教育本身,对孩子多元化评价,不能只看成绩,也要看抗压性、组织能力、应变能力等,教育乱象问题才会得到解决。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