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台湾文学基地 孕育坚韧生命力 ◆文/梁羽生《交流杂志110年4月号第176期(历史资料)》

齐东街日式宿舍于日治时期称为「幸町」,1920年至1940年间建立,是文化资产保存法第一批采用「面状保存」的日式宿舍群,是台北最老的街道之一,清朝时期,齐东街肩负城内至台湾北端基隆运送米粮物资之「米道」,街道呈现特殊的微笑曲线形状。

日治职务官舍变身为「齐东诗舍」 

沿街而走,除了绿树成荫,还有珍贵的完整日式宿舍建筑,一个满载城市记忆的角落。位于济南路上的「齐东诗舍」在日治时期为幸町职务官舍,为不同阶级职务官舍的分布区,1935年左右陆续完工建成。在清代时期,前方道路为艋舺、松山、基隆往来要道,运送煤炭米粮等用品,热闹一时。2006年文化局划分为保存区,并于2009年修缮为「齐东诗舍」,横跨三个世代的老房子,以另一种型态与邻近的李国鼎故居共同守护这座城市的旧日时光

乘载诗人足迹,历经近百年历史风华逐渐斑驳荒芜,曾一度面临拆除危机的老屋,经当地居民共同发起响应就地保存的抢救活动,以特定街廓方式指定保存,成为台北市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日式宿舍建筑群,如今扩充为「台湾文学基地」,以悠然典雅之姿重新伫立。

台湾文学基地使命「记忆不被消失」

日式房舍的原型,由外至内,被树环绕,以老树衬托著老屋,样式古朴典雅,有别于都市的喧嚣繁忙,静谧流淌其中。和洋折衷的风格,屋顶以「寄栋造」形式打造,覆盖黑色日本瓦,屋脊末端则使用鬼瓦收边,全木造外墙,洋式的厚重,与日式的轻盈,空间比例富含巧妙的搭配,以窗台为例,日式低矮可做为椅子,洋式高至腰间,仅能倚靠,在不同转折处做运用,将老屋的功能发挥得更有效率。

「台湾文学基地」由7栋日式建筑的房舍构成,占地达350坪,园区内部从老树、建筑,至展区空间规划,各具巧思。其中「齐东舍」作为「不愿被消失:日式宿舍到文学基地」常设展,陈述完善的保存历程;「悦读馆」打造故事屋,提供各式绘本,并延伸出「听故事、讲故事」的交流互动体验;「缪思苑」提供作者驻村自由创作并与民众互动,新生代作家杨?子率先入住;「文学厝」以「拾藏:台湾文学物语」特展开展;「创作坊」则是跨界多元活动的场域。

老屋融合诗魂 珍视消失的记忆
「不愿被消失:日式宿舍到文学基地」常设展,讲述纪录此处险被消失铲除的旧日式宿舍群,以及20多年来历经保存、修复到再造的过程。同时展示著「东门城外」已经消失或如今仍被保存的历史建筑、学校和街区,重现昔日因都市发展与政治经济的变动。沿著导览,探究城东日式建筑的兴建脉络,战后接收的文化背景,1990年始对文化资产的重视与文化记忆的重新召唤,乃至于「台湾文学基地」日式建筑群的修复历程,这些濒临「消失」的记忆,得以「不被消失」,再次被人们珍视。

踏进济南路的入口,便见到文学基地的树群。此区建筑当年得以被保存,要从护树的渊源说起。 

当年,齐东街家户多为庭院式木造屋,庭院中种植许多可遮荫、游憩的树木,老树不仅是居民们一起长大的老友,也见证台湾经济起飞时期,从农业到工业,再到商业社会的更替,目睹几代人事的兴衰,有不可取代的历史价值。当建商开始大肆拆除日式宿舍,爱树的居民发起一连串保护老树与老建筑的活动,奋力奔走陈情,才得以保存下来。
保存的开端始于树,出发点或许基于保留记忆与情感因素。然而,留下来的树与屋拥有时间的痕迹,只要用心发现,便能提供一个时空的锚点。如果老树与建筑留存了时间的实像痕迹,那么在文学基地内的数棵榕树,正是见证时间流转的生命。造访文学基地时,欢迎来这里看看这些大树,实地感觉毅然生存的生命力。

老屋保存的意义不仅限于空间的利用,也保存世代间共同的生活记忆,因此,除考量现有空间使用略做调整外,实地贴近建筑原貌,尊重老屋的结构、用料、工法,爱护其走过的痕迹与岁月,使其成为更好的展演空间。作家吴晟表示,从「齐东诗社」转型为「台湾文学基地」,具有重大意义,「诗社这个『社』字,有居家、家族温馨聚会的浓厚意味,台湾文学基地的命名,则展现明确的使命感,要朝向更开放、多元、包容、交流文学的方向。」

中正区浓浓艺文味

邻近齐东街的泰安街李国鼎故居也是建于1930年的日本文官宿舍,与周边的公园绿地,串连成极具人文特色的休憩空间,为台北市民保留一段历史轨迹。环境保护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往往容易被忽略,但这批宿舍群的修复,因有当地居民的用心维护,让「台湾文学基地」透过文学场景的再现、文化环境的还原与历史线索的找寻,再现那些不断被消失的地景空间和历史记忆,启动文学创生的契机,更持续累积台湾文学的厚度。如果说,「台湾文学基地」为心灵注入丰沛的艺文养分,那么,距离数分钟路程外的「华山1914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就是寻找艺文生活乐趣的最佳选择。行经车水马龙的八德路、忠孝东路交会处,抬头即可看见由「台北酒厂」转型的「华山1914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园区西北角明显的红砖建筑群,与附近的高楼大厦有很大差异。

华山文创园区 热门的文创市集

「华山1914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筑房舍由日本人于1914年创建,早期是日本生产清酒的厂房,后为「台北酒厂」,1987年搬迁后,华山作为酒厂的产业画下句点。1999年,规划成为多元发展的艺文展演空间,园区内一栋栋老红砖房、洗石子墙等各类旧建筑形式的厂房,呈现岁月静好的氛围。如今的「华山1914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成为深受年轻世代喜爱的文青基地,别具风格的文创小店,吸引旅客驻足挖宝,逛累了还有多样在地美食可品尝。从华山剧场、西区红砖楼房到树藤交织的东区仓库,园区内每个转弯处,都有不同的风景。假日造访总有惊喜,逛文创市集、参观设计展、听流行音乐、草地野餐,处处可见城市生命力萌芽,让这座城市的节奏更舒缓,更宜居,也更有人味。

透过艺术文化的力量,老技艺串联新创意、老灵魂激荡新火花,呈现新兴文创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交融的共生模式,守护在地人的情感,也激发出文学新时代的无限能量。假日时刻,走一趟充满历史轨迹的台北城东,不仅能一窥丰厚的人文底蕴,也能感受到新世代生生不息的文创能量,触动心中对生活的无限想像。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