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海基双十 两岸双赢」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圆桌论坛:两岸下一个二十年 整理/编辑部《交流杂志100年4月号第116期(历史资料)》

主持人:
刘兆玄(总统府资政、国家文化总会会长、前行政院院长)

与谈人:(依英文姓氏字母序排列)
• 浦卫廉 William A. Brown(美国在台协会荣誉主席)
• 朱云汉(中研院政治所特聘研究员、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
蒋经国基金会执行长)
• 艾斯肯 Mark Eyskens(比利时国务部长)
• 谷南吉 Amb. Ranjit Gupta(印度前驻台代表)
• 任爀伯 Im Hyug Baeg(韩国大统领直属社会统合委员会委员、
高丽大学政策研究所所长)
• 高希均(国统会第一届研究委员、海基会第一届董事)
• 谷野作太郎 Tanino Sakutaro(日本前驻大陆大使)

刘兆玄
  一九九一年三月,海基会成立,同年十二月,中国大陆成立海协会。当时辜振甫、汪道涵分别担任两会会长,他们被政府授权协商工作,这个管道揭开两岸关系的新章节。在过去,两岸是各自孤立的发展,透过两会有更多交流,协商的机制也产生了。
  这当中,我们有非凡的成就值得回顾。从一九九二年开始,两会召开过几次协商,当时在「一中问题」上无法达到共识,不过最后两岸决定各自诠释一个中国的意义,所以各自表述这样的立场,后来被两会接受,这也就是「九二共识」的历程。
  一九九二年之后,有过几个重要协商,当时由辜、汪共同负责,现在则是由江丙坤、陈云林两位肩负重任。马政府上任之后,我们看到两岸关系开始改善,活动越来越多。二○○八年开始,两会签署四项重要协议,包括邮政、直航等,去年则是签署ECFA。我们在此回顾过去的二十年,两岸协商的氛围有一些改变,有时有进展,有时无法达到共识。但是因为两会非常坚持,希望就算在最坏的时间,都能够有最低限度的接触,使得我们看到两岸关系渐解冻。
  现在我们要开始最后的一个场次,就是要纪念海基双十的时刻,我要问的是,两岸下一个二十年是什么面貌。我们先请浦卫廉开始。

浦卫廉
  我观察大陆许多年,可说是用望远镜在看,就像观察朝鲜一样。我曾在台湾任职,在东南亚地区观察华人,这是我过去的经验,也是负担。我这里的言论不代表美国政府或AIT,我的想法是,中国大陆持续快速成长,每年希望有百分之七至十,大幅升级基本产业,科技提升。此外,大陆中产阶级的兴起,希望得到更好的生活品质,农民工到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这是非常强大的力量。当然大陆有区域失衡,贫富差距的问题。我认为大陆的人口已经稳定下来,不过这个结构有重大的改变,就是老化的问题,我们也看到性别差距在扩大,因为有一胎化的政策,男女比例问题因而产生。
  现在大陆持续强调出口,但也开始注意内需市场,对于原物料和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他们现在面临到全球暖化的影响和环境变迁,这些其实都是台湾的机会。大陆坚信,中共可以持续领导中国,也许中共会变的比较软性,但还是会维持独裁的作法。
  我们可以看到两岸在工商业、农业的合作交流,还有观光业发展等等,都非常有利。现在可能有一些快速得利的作法,大家都在利用,但是未来有些事,需要双方努力才能得到良好的结果。值得担忧的部分是,对于物料和能源的需求,过去曾有一段强权竞争的历史,中国大陆跟日本、俄国都可能竞争。还有领土纠纷,像是钓鱼台、中印国界、中俄黑龙江的边界之争等等。
  大陆近来不断积极治水,要建水库,大家担心水资源和河流治理的问题。此外,我也看到大陆军力快速成长,最近中共想要维持港澳的稳定、高度自治与特区的基本法,但它也提到发展两岸关系往统一的路上走。
  大陆要持续建立现代化的国防军力,好让解放军可以在区域战争中胜出。这不止对台湾很重要,对其他的邻国和美国也都很重要。虽然中共有很多承诺,但是它的军力不断发展,不管它在世界各地用什么措词,大家都会看到它的实际军事实力,这是我们要担心的。两岸之间的差异,以及大陆有两千多个飞弹对准台湾,是台湾要密切关注的。
  总而言之,有很好的机会也有很严峻的挑战,要大胆的利用机会。我曾参加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在奥斯陆的会谈,原本谈的很好,但最后不欢而散,因为他们对于彼此意图有不同解读,所以我认为从一开始就要做对的事,不是到最后才谈困难问题。

艾斯肯
  我要以欧洲角度出发提两点。我来到台湾四、五次,第一次是一九六九年,当时还是冷战的时代。虽然冷战结束,但和平是冷和,今天则是暖化的和平。当我们去看欧洲的历史,我们看到活跃的经济合作,它可以创造每一个领域的合作和整合,这是不可或缺的。讲到两岸的未来,如果从经贸来做,就会扩散到其他地方,从自由贸易区到关税领域,最后成为货币共通区,所以过去这两年两岸的发展,让我们对未来是充满希望的。
  两岸之间的地理条件和政治条件是不同的,但有共通的状况,就是彼此越来越相互依存。我没想到台湾老化的问题这么严重,大陆和欧洲也都有这样的问题,还有暖化和环保问题,更糟的是,过去二十五年的宁静革命,资讯社会的来临,很多的历史学家把过去的历史分为BC(西元前)和AD(西元后),现在的解释则是电脑前和电脑后的时代。一九八九年,我们看到柏林围墙倒塌、苏联瓦解,近年又有金融风暴,还有最近的中东动乱。这些变动的力量,正是资讯社会的特色,在这样的通讯时代,大陆要如何去维持极权的政权,会是很大的问题。
  所以我要强调的是,除了经济合作之外,对大陆来讲,走向民主化是不可避的潮流。事实上,台湾是亚太地区最成功的民主国家,日后大陆也会走上这一条路,很多问题也会获得解决。当然武力吓阻的言语会出现,但这只是暂时的。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在经济方面的合作,就是coopetition,就是合作与竞争。现在很流行这个字,中国话讲「阴阳」,这跟量子物理的理念一样,很多状况有对立和相似的地方。
  今天这样的存在,改变了历史也改变大家的心态,我认为这是很值得珍惜的机会。

朱云汉
  我想补充几点,我们今天在谈未来二十年的两岸关系,但在之前,我们要看到限制的重要变数。很多人第一个会说的是,力量不对等会变得更严重,当然也没有人可以确定大陆是不是能维持经济成长率,但是很多国际组织预测,这是很有可能的。如果这样,根据购买力平价指数,大陆的经济是台湾的十一倍,名目GDP是九倍。如果台湾每年以三%成长,大陆以七至九%成长,未来中国大陆将会是台湾的二十倍。今年江苏和广东省的GDP都超过台湾,未来沿海省分可能都会大过台湾或是差不多,这是现实,所以实力差距是我们要面对的问题。
  我认为,挑战是可以因应的。首先,台湾在区域经济要找到自己的立基,应该充分整合到新兴亚洲之中。如果我们有越多的双边贸易合作,台湾的经济就能维持竞争力,像是电动车产业等。
  我们也可以在全球供应链上维持竞争的优势,当然我们依赖大陆的市场,但还是要放眼全世界。二十年之后,世代交替,不管是在菁英或一般民众,到时婴儿潮一代都退休了,年轻一代要承担重责大任,他们的成长背景跟我们是不同的。
  我认为二十年内,大部分的大陆小康家庭都来过台湾,起码都会认识台湾人,两边人民会有很绵密的人际关系网络,不止是经济交流而已,各式各样的交流都会很紧密。他们可能有共同的目标,合作的经验,不只是加深了解而已。这种人际网络的新转变,将为两岸关系带来新的可能性,会有很多创新想法,比如订新宪法、规范两岸关系等等。随著时间过去,两岸将能从更基本地、深刻地了解相互的利益,让两岸关系更加和平稳定。

谷野作太郎
  我今天想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对两岸关系的观察。我们看到在经济的部分,两岸有很密切的关系,而且这也可以帮助台湾的经济更扎实永续,我在这里要跟大家声明,日本非常支持台湾在巩固两岸关系所做出的努力,日本很支持台湾的策略,以及ECFA的签署。
  我们看到现在大陆的军备越来越强,台湾也必须捍卫国土,向美国购买武器。我也看到赖主委提到核心价值的名词,台湾代表的就是人权跟自由,我很高兴看到台湾的坚定,台湾人民可以畅所欲言,这是日本欣慰的。
  我们也看到台湾和其他拥有共同价值观的国家,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关系,对此我表达敬佩之意。我很感兴趣的是,在未来二十年,那么多的观光客来往之后,会对两岸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在军事的部分,大陆大幅增加预算,但实际状况大家都不清楚,这对日本、美国和台湾都非常关键,所以我们要谨慎地监督大陆在这方面的作为。
  谈到ECFA,我们可以看到台湾的企业一方面是日本的竞争者,也是日本的合作对象,所以竞争合作的关系一定会形成。但日本和台湾的产业结构重叠部分不多,所以我不认为竞争的部分会很严重。我觉得比较重要的,是借由ECFA的签署,台日可以成为伙伴,一起开拓大陆市场。我们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日本有打造品牌的优势、品质管理与程序,而台湾当然有语言的优势,成功的机会应该非常高。
  至于大陆的未来,大陆的领导层即将进行移转,明年中央政府的权力,将转移到第五代领导。我较关切的是,大陆会否在权力移转后,产生民主化?我想接下来的二十年,应该看不到大规模的民主化,因为中共中央的权力还是很稳固,然而在政治上应会有一些改变。我要强调,以长远的角度来看,走向民主是大陆不能规避的议题。

谷南吉
  我不代表印度政府,但我想我的看法可以反映印度对台湾议题的看法。我们和台湾的关系,与其他国家和台湾的关系不同,印度和台湾的关系曾经冷、曾经热,而今天的印台关系是一九四九年以来最好的时候。在冷战结束后,印度对亚太地区的政策有很大的改变,印度在一九九○年开始与台湾接触,于一九九五年成立代表处。虽然过去印度曾有过不同的观点,但印度是认同国民党的两岸政策,也曾经邀请当时是国民党总统候选人的马英九总统前往印度交流。
  温家宝最近访问印度的共同声明中,并没有提到一中政策,这都是印台关系转好的证明。今天的印度是一个经济成长强劲的大国,也是亚太地区地位越来越重要的国家。当印度要改善和亚太国家的关系,随著印度经济实力的增加,印度未来必然会参与亚太地区重要的战略决策。
  印度也非常愿意为台湾海峡的和平稳定贡献一己之力。台湾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让我们看到民主不必然和中华文化背道而驰,而这是台湾对国际社会做出的最大贡献,也可以改变大陆的想法与领导人的念头。我认为,未来为了维持区域安全稳定,维持现状会是最好的。当然,我们也不能忘记大陆的一中政策,而台湾和亚太地区有密切往来,台湾应更充分地参与全球经济整合。我认为,国际社会应要鼓励大陆做一样的事情,ECFA只是一个先驱,如果台湾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关系能越密切,印度也很愿意和台湾签订类似协定。

任爀伯
  透过海基会的努力,两岸走向和平,因两岸都未承认彼此,唯有透过海基会和海协会这样的半官方机构才可能进行协商。两会间的协商,在陈水扁总统的任期停顿,但在马英九总统的任期中,却相当顺畅,马英九总统也派代表团前往大陆,这显示,即使没有国与国的关系,两边的关系也可以非常顺利。
  比较两岸和两韩的情形,两韩始终未能在和平缔造、贸易活动甚至观光有太多的进展。反之,两岸却能有那么多的互动。台湾和大陆间有意识形态的差异,两韩间也有,然而因为有海基会和海协会这样的单位,才使两岸能透过两会来协商。
  未来,我认为台湾和大陆必须要将协商的等级再提高,才能慢慢走向政治方面的协商,我希望两韩可从两岸的经验得到启发,而我们要学的就是台湾。

高希均
  我提出十个问题,十个答案。二十年前海基会成立时,我还担任国统会第一届委员,但当时没有很大成就。
  今天上午,司徒文说的一句话很重要,要人民意志决定。马总统就任一年之后,他到彰化一个国小时,他说「我小时候从来没想到要当总统,而是想开火车。」我觉得两岸的关系就好像火车,这个火车真正启动是在马总统就任之后,三个月内,三通就启动了火车。
  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的争端,重要是协商的列车什么时候启动。它的终点我叫它「双赢」,但是中间还有「协商」、「资源整合」这几个大站。
  我的第一个问题,当前台湾人民怎么看两岸关系,有七一%的人认为两岸是各自发展的国家,不是同属一个中华民国或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对大陆反感的原因是什么,七七%觉得大陆限制我国际参与,六八%认为大陆不够民主,再来是飞弹问题。第三,两岸人民怎么看待彼此,我们可以看到,广义的软实力各项目台湾都领先大陆。
  第四,到底两岸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只有七%觉得对方是敌人,但也只有七%觉得是家人,最大的部分是觉得伙伴和朋友。第五,我们今天跟大陆协商交流速度,三五%觉得要加快,但也有二二.六%认为要慢一点,所以速度上差距不大。
  第六,民进党该不该修改它的中国政策,有五四%认为它应该更开放,只有六%希望它保守。第七,马总统对大陆的政策,到底是增加台湾竞争力还是过度依赖?有四三.九%赞成,但也有三四%认为会流失竞争力,双方意见相对。
  第八,马总统应不应该跟胡锦涛见面讨论两岸关系,有五四%赞成,三二%不赞成。第九,哪一党可以更好的加强台湾的利益与和平,认为是国民党的有五成,民进党只有两成六。
  第十,台湾百姓最后赞成的是什么?四九%赞成最终独立,三四%反对独立。至于到底二十年之后,两岸关系会怎样,我认为既不会太好也不会太坏。当然我们知道,难的问题来了,到底成功还是失败,是海基会很大的挑战,祝福你们。

刘兆玄
  现在,我们开放给与会人士提问。

与会者提问(台大学生)
  虽然我们已经签署ECFA,但大陆已经说了台湾不是主权国家,所以不能签FTA。我想请问朱云汉教授的看法。

朱云汉
  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架构下,台湾有权利签署双边贸易协定,而这也同等于自由贸易协定。所以我觉得至少在原则上,我们有权利这样做。但在实践上,北京在ECFA后会非常关心我们,目前台湾和新加坡经济协议签订可行性调查已经完成,他的范围甚至超过一般的FTA。当然,我们还是要非常的务实,当你谈到FTA时,不只有非常现实的政治问题,还有非常冗长的谈判过程。新加坡当然是一个很好的对象,因为他没有太多的农业或其他产业,但如果我们要考虑和其他国家签署FTA,我想谈判过程会非常困难而冗长,所以必须谨慎来做。我们协商代表团也没有足够的资源,同时和好几个贸易伙伴谈判,只能按部就班、一对一的来谈。再过一两年,我们应该能和新加坡完成双边贸易协定,再来或许可以和纽西兰谈,我不晓得日本或印度,是不是愿意或已经准备好要和台湾谈?

与会者提问(东吴大学老师)
  大陆长久以来的观念就是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份,我们要如何改变他这个观念。

高希均
  要改变观念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也是一直没办法达成协议的关键。短期来说,我们的方式是先把分歧的地方放在一旁,先解决可以处理的务实部分,因此就有「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的出现。

高育仁提问
  大陆终极目标很明显的是统一,但依照高希均教授提供的民调资料,台湾多数人的终极目标是独立。在未来二十年,两岸是否可能因此冲突?有没有可能未来出现同时符合两方立场的答案?

高希均
  我想二十年的时间不是太大的问题,当年的毛、邓、江都曾表示过,对两岸问题没有时间压迫感,因此第四代或第五代领导人应该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时间压迫感。大陆本身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所以马总统的「不统、不独、不武」,是符合美、中、台三边利益的。

谷野作太郎
  关于台日自由贸易协定这部份,我是少数一直在推动的人,但不是自由贸易协定,而是经济伙伴协议,包括强化投资环境、保障智慧财产权等。而这是更复杂、深层的,因为台湾对日本货物的关税其实已经蛮低的,谈经济伙伴协定的时候,其实是在谈更深层的东西。不幸的是,目前日本高层并不是很重视这个议题,而企业界也不够关心,因为台湾的关税已经够低了。关于亚太地区的未来,我们经常谈到东亚共同体,很多人忘记台湾是东亚地区的重要角色。不管东亚经济未来怎么发展,台湾都是不可或缺的。我不晓得,北京会如何反应台日的经济伙伴协议。

浦卫廉
  我在很多国家任职过,各国都有不同文化,我们常听大家说我们了解这些人、有同样的文化、背景、语言,这样一定行得通。韩国的经验和其他的例子都告诉我们,我们应该要思考这样的推论是否正确。过去大家认为,所有的阿拉伯国家都是相似的,也有阿拉伯国家试图统一阿拉伯世界,但今天的局势发展,会让我们重新思考原来的假设是否正确。
  我曾经在苏联担任使节,这些前苏联国家都有文化、语言和血缘的共同点,这些当然很重要。但我认为不能把这些视为理所当然,必须一起合作想办法保持弹性、不断质疑自己的假设。
  最后,我要说华盛顿当局非常乐见,我个人也非常乐见过去三年两岸关系的发展。在马总统的领导下,台湾走到正确的轨道上,我希望继续朝这个方向走下去,但也要务实认识到挑战和机会是并存的。我说的挑战,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断增长的军事实力,这是我们不能忽略的。
  来台之前,我看到卜睿哲写的一篇文章,谈到美国的吓阻政策应如何发展,我想这是非常值得各位一读的。这篇文章有许多重点,其中一个是当你在强国身边,特别是这个强国是一个专制政权的时候,在强国周遭的国家,可能会因不安、紧张造成许多不好的结果。但我和我的许多朋友,都非常高兴看到过去三年台湾海峡的发展。

刘兆玄
  我想我们都同意,未来二十年会有许多机会和挑战,也会有竞争。诚如高教授先前所说,我们认为未来二十年,还是有很多双赢的机会可以创造,但也有很多双赢的成果,必须在超过二十年后才能实现。
  就现任政府而言,我们致力要成为两岸的和平制造者,我们也试著提供人道援助给急需要的人民,我们也希望能够创造更多的商机。但是我们更希望的是,促进双边的文化交流,我们有各式各样的差异,但共有的就是文化,这是双边最大的公约数。在ECFA签订后,在谈更复杂的议题前,文化是这个阶段可以关注的议题,而文化正好也是台湾可以发挥所长的地方。
  和大陆相较,台湾在这方面是走在前面的,我们应该创造更多文化交流的机会。双方是同文同种,有同样的料理、信仰与节庆,这是双方最大的公约数,也是我们可以好好发挥利用的。希望未来能有更良好的发展,透过双边的互访与交流,下一代的人民将能更充分地了解对方。这不只是量的增长,质的部分也可以增长,当两方的人民能更深厚的相互了解后,才更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我想这是我们现在能做的事情。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