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大陆社会初体验 一位台湾交换生的6个月大陆生活 文╱林建儒《交流杂志100年6月号第117期(历史资料)》

通过学校的征选,我获得交换学生至大陆的机会。半年下来,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其中,我学会接受办事情都要大排长龙;了解「一下子就到」意味著要走半小时以上的距离;上网要翻墙,人人网和脸书不能一起使用;随时携带保温杯,因为饮水只提供热水;中午和学生们抢著排队去食堂,放假时去外面餐馆享受「小资」的生活;更是学会了出游时,当你是下层卧舖时,人们会自然坐在你的床上,长途旅程时随意跟乘客攀谈两句。
  交换这一趟,有许多的心得跟体验,有好的回忆也有不好的经验,或多或少对大陆有进一步的认识。然而在前往大陆时,一开始对大陆的陌生恐惧感,经常是建立在其独特的制度上。实施马列毛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表现出阶级斗争、共产的思想,现今冠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更隐含著政治老大哥监视著市场经济,随时准备控制;共产党专政的国家、打压维权人士、封锁言论自由,透露著威权的氛围,使人心生恐惧。这两种截然不同于台湾的基本概念,身处大陆半年后的经历,让我有以下不同的解读与看法。
  政治思想的理念要彻底执行,通常借由学校教育的政治社会化。而大陆在课程上也有必修的「两课」课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然而,实际执行过程呢?如同台湾过往「三民主义」课程,画重点、「背多分」。更甚者,有些课变成班会一样,讨论班上事务。一门大多数同学视为没意义的课程能有多大的社会化,是值得大家深思的事情。此课程的效用对大陆而言,如同圣诞老公公一样。父母在圣诞节时总是说礼物是圣诞老公公给的,背后却是父母假扮;对于孩子而言,好似天真的相信圣诞老公公给礼物,但是他们知道只要如此,就可以每年都有礼物拿。政左经右的政策转变,更使得政治思想沦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话语,实际生活脱离不了市场经济,犹如资本主义一般。
  另一方面,共产党专政的国家,共青团充斥于校园之中,看似有很大的力量控制社会,似乎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不过却有许多人,将共青团例会当成一个有免费电影看的集会。对于政治冷感的人来说,这些事情如同生活例行公事,徒具形式;对于政治感兴趣的人来说,共产党体制如同公部门体制,是一连串的爬升和努力。换个角度来看共产党专政,理论上共产党有其崇高的地位,然而常常听到抨击政府的声音,也不见有人向前关切。一个正常社会会出现的纷争,如民众与警察争吵、纷争时嚷嚷著要上法院、公部门服务态度不好吵著要投诉等,种种情况看似如此自然,完全感受不到共产党专政的情形。但这似乎不合乎实际事实,所以我换个角度解读为,其令人担忧之处在于不知道底线。唯一知道的是不能号召群众,其他部分就是下层揣摩上意的模糊地带。但是对于一般民众而言,生活似乎不受到干扰。
  大陆制度理念上有许多我们不能适应和惊奇的地方,虽然很多流于形式主义,可以虚应了事。当然以改革的角度来看,不能如此合理化这些行为并且习惯它,但是更不可以污名化,对大陆产生莫名的恐惧。大陆待了半年,虽然受到交通及时间限制无法深入乡村农舍,对大陆没有全面的了解,然而大体上在大陆城市生活,独特的制度不会形成太大的阻碍,更甚者存在如同台湾一样高度竞争、追名逐利的情形,而且更加严重。
  大陆对台湾而言,一直是重要政策考量、商业战略角逐的地方;但是对于大陆而言,台湾相对的不是如此重要。大陆内部的三农问题、贫富差距才是政府关切的问题;对人民而言,如何找到好工作、养活自己才是关键。台湾问题的重要性,或许就是课本上出现的日月潭、思想政治中必考的题目而已。对大陆人来说,台湾问题不是问题,只是会吵的小孩有糖吃罢了。有趣的是台湾本身却有其重要性,也就是综艺节目、台湾偶像剧随处可见的影响力,如同台湾软实力的输出让大陆认识台湾。硬实力与软实力交织成现今两岸形势,未来该当如何向前,考验著大家的智慧。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