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我是陆生 我在台湾■文/郑语谦(联合报记者)《交流杂志101年2月号第121期(历史资料)》

「来台两个月有余,渐渐已经习惯了台湾的生活,初到时的那种强烈的陌生又亲切的出国感觉,渐渐被日常的琐碎冲淡。繁体字的竖版书已经看得很舒服,虽然有些字因为笔画多于三十怎么都不会写。」淡江大学日文系陆生蔡博艺,来台不到半年,已经熟悉了台湾夏日的燠热、冬日里绵绵的细雨,连台湾女生「嗲得冒泡」的口音,都令她忍不住想偷学。对她来说,台湾已经不只是课本上的一个地理名词,而是生活不可分的一部份。

九百三十三位第一批来台陆生,在今年四月份匆促报名、递交成绩、办理各项来台入学手续;紧接著九月开学,忙著参加大小迎新活动,在台湾各知名景点观光游历。一边面对国内媒体及社会大众高度关注,一边兼顾课业研究,好不忙碌!至今,时序入冬,各个陆生埋首书堆应付期末考,同时准备收拾行囊,「回家乡过年了。」

四个多月的台湾生活,在这批「八○末、九○后」的陆生眼中,从小到大教科书中念的「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台湾,是怎样的一个面貌?在台的日子又是怎么过的?

淡江日文系陆生蔡博艺说,「其实台湾和大陆的地理距离并不远,远的是心里距离。台湾和大陆存在的不是时间差,而是时代差。」

台湾高楼不多 矮屋中尽藏人情

「原以为,台湾是个充满高楼大厦的现代化城市。」九百多名陆生,怀著这个想像,没想到,刚下飞机踏上台湾这片土地,却被机场附近老旧矮屋相互紧临的景象「吓傻了」,想像中的台北原来还有这么破旧的地方。

到淡江大学念书的蔡博艺说,除了机场,刚到淡水时,「有同学瞬间毁灭」,收了行李立刻回大陆去了。但她倒是把淡水这个小镇「爱到心底里去了」。她形容,淡水是一个「离繁华很近离喧嚣很远的小镇」,生活节奏不快,镇上不堵车,有精致好吃的东西,民风纯朴,淡水人热情好客而且很健谈。

蔡博艺最爱在课余到淡水河边散步,看雨看雾赏夕阳。她说,每次望著淡水河入海的方向,都会有种「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现场版的感觉,很是浪漫。

台大国发研究所博士生张可,初踏上台湾时,也不相信眼前新旧交错的屋宇,是心目中的那座「台北城」。但街头巷弄逛个几回,却也渐渐看出了一番风情。

喜欢到处走走逛逛的张可说,西门町、万华、艋舺是台北发展起源的源头,直到今日依旧人声鼎沸。虽然建筑新旧交替,看似杂乱,不过却把台湾过去的文化、风景、人情味,都扎扎实实地保留了下来,让他像走进时光隧道一样,看见活历史。

台大财经系博士班学生陈诚也说,来台湾前,数次想像台湾会是多么现代化的城市,下飞机那刻「也曾失望」,但那是因为,大陆现代化脚步快,无处不是摩登的高楼大厦。慢慢的,生活在其中后,陈诚改观了。其实,旧房、新楼比邻而建的台北城市,生活机能与国际化程度不仅相当高,还保有了人情的可爱,以及对多元、传统文化的尊重。

温柔、有礼 台湾人情温暖异乡客

台湾北都的城市灯火、台北的一○一大楼、骄阳似火的垦丁,到高雄的85大楼,这些陆生游子来到台湾,必定是要落下足迹。但除了这片风景,更令他们难忘的,是台湾的好客与人情味。

「台湾的老师、同学有一个特点,他们习惯和你对视几秒钟,然后露出温暖的笑容道声,你好。这个时候,你有勇气,也会很自然地提出自己的难题。」

来到有「台北后花园」之称的阳明山上求学,文化大学叶晨荻惊叹,「热烈的阳光和绵柔的细雨竟可以和平共处!」她说,这里,是一个让她深深感动的地方。

叶晨荻回亿,第一次在台北的街头逛时,只顾著张望,私毫没注意正挡住后方一台计程车,「我不知道它缓缓地开了多久,但我确信它因为我而耽误了工作。没有一声刺耳的鸣笛和训斥,我反而听见司机透过车窗对我说了一声谢谢。那样的微笑,使我顿时感受到了未曾离家的亲切。」

还有一次,一位负责接陆生到宿舍的老师,不小心遗漏了通讯录,「初来乍到的我们,终究是灰溜溜平安到达了宿舍,对于成年的我们而言,一切本就不是难事。」

没想到第二天,老师居然对著我们深深的鞠躬,甚至超过了九十度。「那一刻,我震惊地忘了说话,从小到大我第一次知道,原来老师也会这样的尊重学生。我偷偷的湿了眼。」叶晨荻感到不可思议的说,我发现在这里,绝大多数的老师都是一样的,尊重学生的想法,也尽力维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叶晨荻说,除了校园的老师、学生,其他各样的社会角色,每分每秒都充满礼貌和温暖,点头、谢谢是最普通不过的回应,或许台湾人习以为常,但对她来说,却尽是感动。

而台大的陈诚也对台湾人的热情印象深刻,甚至还因为一位热情的咖啡店主人,养成了初一、十五吃素的习惯!陈诚说,来台就学期间,外公生了重病,但手上的研究不容许她即刻回去,咖啡店主人立刻带她去「拜拜」!

随处可见的庙宇是台湾一大特色,陈诚说,大陆共产党是无神论,没有宗教信仰,她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拜拜。台湾的宗教信仰种类与禁忌,多得叫她眼花撩乱。但第一次踏入「行天宫」,仍不敢马虎,为了祈求外公健康,从买贡品、放贡盘、拿香向神明报上姓名、诉说心愿,接著在走出大门前吃掉「紫糯米」,嗑破紫糯米上的桂圆干(象征破壳重生之意),一步一步照流程走,「规矩很多,但很有意思。」

尤其听到「吃素还愿」,以及吃素可以行善积德,「简直太不可思议了!」陈诚说,想到吃素就能行善,另一方面为了自己身体健康著想,现在已经养成每逢初一、十五吃素的习惯,未来回大陆也会保持下去。

陆生羡 台湾学生实践主义

说起台湾学生和大陆学生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台大的张可说,台湾的大学生简直是「行动主义」,说了就会做,并非像媒体说得那么冷漠、幼稚。在他眼中,反而比大陆学生更加「热血」。

张可来台念的是「国家发展」,研究所在英国约克大学时学的是「社会政策」,因此研究社会运动成为学习主要内涵之一。然而当班上的台湾同学聊起,休假日参与野草莓社运、同志大游行、陪农民上街头、为土征法抗争,甚至台大校庆日,当场向校长李嗣涔「呛声」要求尊重眷村居民等活动,张可感到汗颜。自己读社会政策,却未曾参与过任何一场社会运动,停留在理论阶段,「台湾学生是行动主义,陆生则是理论主义。」

张可说,大陆因为政策情况特殊,难以探其究竟。而台湾八○年代后期民主转型,很多的工运、妇运等各项社会运动蓬勃,有许多活生生的案例可观察,正是他来台主因。台湾大学生延续前人脚步,至今能为农民、劳工、同志一起走上街头,或利用假日当志工,张可笑说,何来冷漠,简直很热血。

对于很多台湾学者会比较两岸学生,常说「大陆学生非常用功,台湾学生有创意。」张可忙说,台湾很多学生也是很勤奋的,只不过大陆学生比较信奉「权威」。例如上课时,台生乐于分享,有想法就直接脱口而出,而陆生则多会思考再三,或是备妥更多资料佐证,才会发表。但勤奋与否,应是不分陆生和台生的差异。

两岸学生交流 认识你和我

文化大学担任陆生联谊会会长的文史系学生余泽霖坦言,台湾学生较有思想,不过也很懂玩、会玩,夜冲、夜唱、上夜店、每个地方都很懂门道,常常玩到过了门禁时间也没关系,实在很稀奇。

余泽霖说,自己则比较专注于课业研究,到现在都保持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念一小时的英文习惯「保持语感」,替未来全球化市场增加竞争力著想。他还说听其他陆生甚至要求自己每天背两百个单字,「就是不想输给台生。」

沿著台湾街道、夜市里,随处可见北平烧鸡、福州干拌面、四川炒饭、重庆麻辣锅,到底是源自于大陆的美食,还是当初撤退来台的长辈自己研发的口味,已经不可考,也无须分门别类。陈诚说,在台北吃到凉圆、牛肉面,都是小时记忆中在重庆常吃的地道美食,如今「吃得入乡随俗,就连腔调也渐渐像台湾女生那样嗲,总有店家老板以为我是台湾人。」

张可认为,两岸学生需要的是彼此了解,「到现在还有同学问我,南京的交通工具是马匹吧!」还有人问,大陆也过春节吗?大陆有没有超过十层楼的楼房?而大陆的同学也爱问,台湾南部是不是很可怕?其实,两岸学子都希望透过留学生之眼,更加认识彼此。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