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当「湾湾」遇见「么么」─两岸乡民文化比一比◆文/赖锦宏《交流杂志106年4月号第152期(历史资料)》

两岸接触从经济合作开始,之后才是文化社会的交流,老一辈的人喜欢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两岸兄弟联手赚世界的钱」,这一代青年是伴著电玩和网游长大的,随著网路世界的发展,两岸网友用不同的方式,希望对方看懂自己,又热爱自己的家乡,但有时先入为主或是本位主义的思考,却妨碍了相互理解和沟通。

每当两岸发生重大事件,两岸网友常常擦出火花,增进双方了解的契机,但有时也引发误会。两岸看起来交流频密,实则距离还很遥远,只有不断的创造交流机会,扩大参与人群,才能真正实现交流的深化。

两岸各自在社群网路平台「交锋」

说到「交锋」,目前两岸网友园地不多。大陆网友已从微博时代全面进入微信时代,耕耘各群组和公众微信号,并在优酷、土豆、爱奇艺等视频网站上发弹幕;台湾网友多年来在「批踢踢」和各大媒体的新闻留言版活跃,主要的活动都在脸书、Youtube,另外推特和INS也是重要社交媒体。后者,大陆网友需要翻墙才能看到。

各自在不同的社交网路平台,留下自己的观点和评论,双方交锋的机会并不多。其实,有「交锋比没交锋要好」,毕竟不打不相识,大陆网友由于网路环境限制,多数只能在微信、微博发表看法,台湾网友则没有去微博、微信开帐号的习惯,若发表较激烈的言论,也容易被删稿或消除帐号,偶尔的「交锋」只会出现在两岸重大事件中,例如「张悬事件」、「周子瑜事件」、「辽宁号和大陆军机绕岛事件」等。

长期的「各说各话」,并不会使自己的声音让对方听到,也说服不了对方接纳自己的看法,顶多就是「抱团取暖」。这个状态已持续多年,对两岸民间交流相互了解造成负面影响。固然有中国大陆对媒体环境的监控使然,也有台湾网友自己的「固步自封」。

有学者认为,目前中国大陆对社交媒体的监督已进入「大数据」,从早期的电脑系统过滤字串,人工删帖,到现在只要透过使用者上网纪录,包括平时喜好、使用习惯,对哪类事物有兴趣,甚至看谁的文章和点赞,对使用者的倾向瞭若指掌。使得大陆网友用各种方法,或隐喻或暗讽,或藉物讥人,用词相对间接一些。而台湾网友使用中国大陆社交媒体多数只看不评。

两岸乡民个性不同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一名女性研究员表示,为研究台湾年轻网民的心态和行为,她每次都要翻墙进入「批踢踢」,发现「批踢踢」尺度很大,网友使用的语言习惯也和大陆网友不同,「攻击性很强」;少长篇大论,大多是批完就走。

「其实两岸网友对骂未必是坏事,还是老掉牙的道理:吵架比冷战好。对骂增多证明两岸交流越深入,越能理解对方。最怕就是互相不理,各管各的了。」 「遇到政治问题,我们都想办法跳过。」一位在中国大陆生活的台湾媒体人则称,经常在微信、微博发表文章,什么问题都可以交流,但一遇到政治问题,就很难有相同的看法。谈生活,谈美食旅游,谈心灵鸡汤,谈社会焦点都没问题,但一碰到两岸关系,就会自然而然地避免触及。「我知道这很阿Q,但避免争论,也免除不必要的麻烦。」他说,在几次「力战群雄」后,觉得真没必要再去碰触。

「其实,不是怯战,也不是非得要求相同的观点,而是有时争论下来又累又心情不好,让自己和对方不开心。」生活在中国大陆的台湾人,有时在现实生活上需要戴上面具,在虚拟旳世界里,也不得不收起真实的自己。他不认为在「天涯」论坛或「帝吧出征」里,能让对岸读懂自己。

驻台的某中国大陆媒体记者认为,两岸乡民的个性不同。大陆网友「入戏」很深,在不同场合,不同帖子上,都会发表相同或类似看法,而且一再强调自己的「正确性」,希望贯彻自己论点;台湾网友则经常在不同的网站,出现不同「分身」。比如在政论新闻类网站表现得非常激进,在「批踢踢」用嘲讽口吻,在脸书、推特则极尽搞笑。把上网回应或发表看法,当成「游戏」人生的一部分。

透过「电竞」 两岸网友交流密切

有一个场合是两岸网友完全平等,而且「交流」得非常热络,即是电竞平台,各种线上对打的游戏。一名北京资深玩家称,每当大陆网友上线,不管是何省份,会联合起来把台湾网友当靶子打;而在面对外国玩家时,两岸网友又会不约而同联合起来,抵御「外侮」。不管是稍早日韩制作的游戏,或是近年陆方本身开发的游戏,两岸网友的「交流」非常密切,又相当诡异。各自在「游戏规则」中摸索著认识对方。

她表示,以「魔兽世界」为例,许多大陆网友会登入台湾的伺服器,台湾的伺服器版本比较新,相对也比中国大陆要稳定;大陆网友会组各种公会,一上来打简体字,台湾网友把他们叫做「么么」(因为大陆简体字什么的么字都写成么),而大陆网友则称台湾网友为「湾湾」。双方捉对厮杀「打群架」,不亦乐乎。「大陆网友也会上美国伺服器,但一上来就打简体字,除大陆以外,也就台湾人香港人看得懂,老外黑话多,两岸网友很快就团结对外」。

「无限上纲的民族主义」VS「自我凝视的民族」,两岸因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的教育体系,乡民相遇持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相当正常,如果能放下心中的既定成见,聆听对方的说法,说理而不动气,使「同理心」成为两岸网友对话的基础。

将心比心 了解对方

上海台研所所长余新天认为,两岸在理解对方时出现不少误读。大陆人观察到台湾人的文明教养程度,但存在著把它仅归之于保存了文化传统的原因,忽略了台湾文化现代化的成果。可能由于传媒的聚焦作用,在大陆民众中存在一种印象,似乎台湾的文化就是「统独之争」、「族群之争」,实质上也是以政治问题取代了文化认识,不利于深入理解台湾文化与台湾人。

另一方面,台湾人赴陆访问后,不少人肯定了中国大陆正朝现代化大步前进,其员工的学习拼搏精神非常强烈。但也有人认为中国大陆是「黑暗的、颟顸的、落后的」。部分访问过中国大陆的台湾人批评其主要为文明程度低。然而,台湾有些精英把中国大陆的一切不足归咎于「专制」、「威权」,不仅无助于两岸的文化理解,甚至以政治意识形态误导民众。

其实,网路文化亦然,两岸求同易、存异难。随著台湾政党三次轮替,两岸关系停滞,「键盘侠」们的比试方兴未艾。两岸网友过招,过于情绪化的语言,容易伤及两岸人民的感情,需要两岸网友们特别警醒,保持理性和克制。以两岸二十多年的对话经验来说,交流的关键还在于秉持求同存异的原则,能「将心比心」。换个角度想,与其始终在键盘对骂,站在对方角度,用对方能接受的话语,更容易打动对方,也是双方愿意互相理解的开端。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