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两岸交流纪实图文奖入选》泰雅少年◆文/柳雨青《交流杂志106年8月号第154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2
我们的车沿著蜿蜒崎岖的苏花公路驶入南澳港湾,路程与风景同样地惊心动魄,左手倚望著太平洋深蓝的洋流,右手紧紧贴靠著东岸陡直的峭壁,山与海构筑的险境,彷佛一道天然屏障,阻挡了城市的喧嚣与华光。我们恍如穿过秘境,抵达桃源深处。
来台湾前,我对岛屿原住民有过许多幻想,于是当朋友说起原民文化访谈的构想时,我没犹豫就答应下来。南澳泰雅族是访谈的第一站,朋友说南澳国小在不久前的一场篮球比赛中拿了冠军。
这所不足百人的偏僻的原民小学,一一打败了北部资源丰富的学校,似乎也为我们此行铺垫了一层传奇色彩。
到达学校时,正赶上他们训练的时间,教练让我们在场边先看看练球。篮球队的孩子们奔跑著上场,他们当中即便是高年级的孩子,也都个头不高,黝黑且矮小,看上去显然不是适合打篮球的体格,且无法与城市里那些营养过剩而高大健壮的孩子相比。
他们很快分好组,篮球抛上天,灵活的球步便在水泥地上点踏起来。教练在场边挥舞著手势喊道:「跑起来!跑起来!注意右边!」几轮下来,我注意到,这些小孩非常地敢打,身材虽小却掩盖不住迅猛的气势,抢球时彷佛一头头小兽,每踏出一步、每运一个球都毫不含糊。
教练来与我们闲谈,他也是泰雅族的原民,两年前来到南澳国小教篮球,带著这些孩子一路打到台北,拿了好几个第一。他笑说,他很少因为打不好就骂他们,只是很希望他们可以享受打球和比赛的快乐。
他带点骄傲的语气说:「所以啊,我们的学生现在都很爱打球,你看那些小小孩也在打,还有女孩子也打喔。」他向我们一一介绍球队里的每个学生,这些泰雅族小孩,大约只有五分之一有正常的家庭,许多孩子的父母去城市里工作,由祖父母带大,家教不严,到初中就不念书了,早婚早育的现象普遍,很多到最后只能在社会底层生存,像是一个跳不出来的回圈。
我想起大学时去云南和西藏的深山支教,也听到过相同的叹息,无论在大陆抑或台湾,这些边缘族群的孩子们命运究竟是如此地相似。
后来有一次,这些孩子来台北比赛,我去为他们加油。那日对方球员的身材几乎都高过一个头,但这些泰雅少年们的气势却一点不输,且几乎是带著一股狠劲在球场上拚杀。我已不记得那天比赛的结果究竟是胜是败,究竟结果或许并不那么重要,而那些小小少年脸上不顾一切的,专注而勇敢的神情,却在记忆中,不断不断地感动我。
柳雨青
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目前就读于台湾大学中文所。在台湾生活了两年,学到一口台湾腔,得过一些文学奖,当了一回漫长的过客。
得奖感言
去年夏天认识了南澳国小的泰雅族小朋友,这些原住民孩子黑黑的皮肤,小小的个头,没有室内球场,没有名牌球鞋,甚至也没有高大的个头,但以不服输的勇气一路拚到全台湾总决赛。而这次采访也让我看到台湾原住民教育的种种困境,我想不论台湾还是大陆,弱势族群都需要更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