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山部落 当代莫那鲁道的新战场◆文/见旸《交流杂志106年8月号第154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2
电影「赛德克‧巴莱」中的莫那鲁道,骁勇善战,不愿族人在日本人面前卑躬屈膝,毅然带领族人「血祭祖灵」,歼灭雾社村公学校里所有的日本人;现实中的莫那鲁道─林庆台牧师,则是不忍族人生活在困苦与缺乏的环境中,毅然主动请缨前往深山部落服务,美丽的泰雅原乡「福山部落」,俨然成为他的新战场。
公路的尽头 心灵的居所
沿著新北市乌来区107公路一路蜿蜒,沿途经过乌来瀑布、云仙乐园、内洞森林游乐区等一般民众时常造访的乌来景点,当五重溪瀑布(又称兰吼瀑布)夹著盛大湍急的水声欢迎来访游客,也就预示著福山部落不远了。
位于107公路尽头的福山部落,地处南势溪上游,是泰雅族人移居乌来的最初地点,由于开发少,也是乌来5个里(忠治、乌来、教义、信贤与福山)中最具原住民风格的部落。
一入福山部落,充满原民风格的彩绘房屋便强烈地吸引游人的目光。彩绘用色大胆、对比鲜明,一如性格分明的泰雅民族。这些部落彩绘是由泰雅族艺术家瓦利斯.哈勇号召各路英雄好汉,为福山部落设计的画作,将泰雅族的生活、信仰与文化活跃鲜明地呈现在游人面前。
从彩绘区继续往前深入部落,路越走越窄,原以为前头已无路,殊不知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抬头一望,一个高耸十字架矗立在眼前。这里是107公路的最尽头,却也是部落最接近神的起头—「福山教会」座落之处。
外观有如一艘方舟的福山教会,是林庆台主动请缨到福山部落服务后,发起「方舟计划」募款修缮的新建物。该建物以福山教会旧建筑为基底,搭建5个巨型十字架作为主要支撑结构,上头披覆弧形半遮蔽的木格栅屋顶,使坐落在山林里的教堂,成为采光通风俱佳的绿建筑。
新会堂外观的发想,源自于《圣经》里的「挪亚方舟」故事,以方舟拯救世人不被洪水淹没的意象,象征福山教会作为保护部落居民、庇护流浪灵魂的心灵居所。一如挪亚建造方舟希望有更多人因上船而得救,林庆台也希望藉著这座新会堂,让更多的部落居民得著心灵的救赎。
部落让林庆台看到以前的自己
在成为家喻户晓的「莫那鲁道」前,林庆台服务于宜兰南澳金岳教会,因被魏德圣导演的诚意打动而暂停牧师职务,投入电影演出。林庆台原本以为魏导安排的是小角色,未料魏导让他在「赛德克‧巴莱」独挑大梁,成功演活「莫那鲁道」一角而声名大噪。
意外变成明星的林庆台,始终未忘记自己作为牧师的使命。4年前,已成名的他帮新北市观光局代言,来到福山部落拍摄宣传短片,发现当地居民家庭问题严重。几经了解,福山教会已有一年多没有牧师,于是他毅然决然推掉接踵而至的片约,自愿派驻福山教会。
初来乍到福山,百废待举。会堂残破颓圯,部落居民人心迷惘。他一边著手进行会堂的修缮,一边进行教育与关怀的工作。从小在深山长大的他,对这个深山部落有著浓厚的情感,而他年轻时的清苦境遇,以及迷失自我的荒唐岁月,也让他对部落居民的处境有著更多的同理。他将他的故事转化为正面能量,激励著许多部落居民。
林庆台始终相信,「教育可让真理在内心结果子」。为了提供部落孩子课堂以外的教育空间,有著木工背景的林庆台,在经费拮据的情况下,亲力亲为,搭建了一个部落教室,作为族人交谊、聚会,以及上课进修的场所。不忍家庭失和的孩子有家归不得,林庆台下一个梦想是,扩展部落教室的空间与用途,营造一个家的环境,让他们来到这里有归属感。
另一方面,关怀的工作也不曾停止。卸下明星光环的林庆台,除了周日在教会传讲当初拯救他的信仰,平日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骑著机车,到处探访部落各个角落,关怀居民的需要。只因林庆台看到他们,彷佛看到以前自己。
电影中,他是部落的英雄,抵抗日本人的统治,一心要恢复部落的荣耀;现实里,他是神国的仆人,决心要对抗部落发展的困境,找回部落的尊严。对林庆台来说,福山部落是他的新战场,他一手建立的方舟,有如一艘战舰,带领族人打击黑暗与咒诅,航向真理与良善的道路。福山部落坐拥天然无雕塑的山林美景,而林庆台牧师,无疑是其中最美丽的人文风景。
泰雅‧印象
福山部落作为一个乌来的泰雅族部落,处处充满著泰雅的元素。事实上,「乌来」这个地名的由来,正是从泰雅族语而来。「乌来」在泰雅族语里的意思是很热的水,当年泰雅族人初来这块土地,开垦时发现地上冒出热水,就很惊喜的喊「乌来,乌来」!「乌来」因此得名。
从福山教会经过福山国小延伸到彩绘房屋一带,为旧时的「李茂岸」(Limogan)社,位处南势溪与大罗兰溪交会点,曾是乌来地区势力最大的部落,也是昔时宜兰、桃园、乌来泰雅部落的社交聚集地。整个区域犹如充满著泰雅风情的原乡桃花源,遗世而独立。
福山国小座落在青山怀抱中,是大台北唯一的原住民小学。从1917年(日治大正6年)的「李茂岸番童教育所」,到今天的福山国小,具有百年历史的福山国小已是当地泰雅文化的重要基石。从校园内的泰雅族木雕、图腾意象以及泰雅文物馆,可看出福山国小传承百年泰雅文化的重要角色。
「菱形」是泰雅族的图腾,代表祖灵的眼睛,在天际俯瞰著族人,给予族人安慰与勇气。图腾代表一个族群的象征与认同标志,透过分割、连结的组合,菱形图腾常运用在泰雅部落的日常生活中。距离福山国小不远的一面浮雕墙,刻绘著菱形图腾组合成的数字文字,为福山部落极具泰雅特色的小角落。
日治‧痕迹
如同许多深山里的原住民部落,福山部落亦遗留许多日本统治的遗迹。部落里有一条日治时期开凿的水圳,引自大罗兰溪,当初是为了教导泰雅族人种植水稻而建设,现已不具备灌溉功能,反而成了一条绿意盎然的生态廊道。
沿著水圳旁的古圳步道循大罗兰溪走到尽头,一个宽广的山谷映入眼帘,即「蝴蝶公园」所在地。站在「蝴蝶公园」的赏景平台上观看潺潺溪水,遥想日治时期日本与泰雅两个文化迥异的民族如何在这块土地上共处,而蝴蝶公园最深处正在施建中的彩虹桥,则睥睨著山谷,彷佛祖灵正在桥上迎接泰雅勇士回到那永恒的家。
福山部落大罗兰2号民宅的对面,一条古道横跨大罗兰溪两岸,隐没在山林之中。这条贯通乌来福山村与桃园复兴乡巴陵村的「福巴越岭古道」,总长约27公里,古朴而原始。步道最高点(县界越岭鞍部1,735公尺)与最低点(大罗兰吊桥400公尺)落差有1,335公尺之距,原是由泰雅族人踏踩出来的,后由日人修筑完善,见证了泰雅族群的迁徙史,以及日人的治台史。
2、300年前,泰雅族人由巴陵西南方翻越过海拔2,000多公尺的达观山区,迁移至福山、乌来一带,走出这条交流及通婚用的社路。1913年,日军占领巴垄(今上巴陵),为了联系桃园厅与台北厅的山区,并兼以开采木材的经济考量和控制泰雅族群的军事考量,乃依循原始山径,修筑由福山到巴陵的山地警备道路,即福巴越岭古道。
类此由日人修筑的古道,遍布整个台湾山区。古道上多半设立数个日警驻在所,作为监视与控制「番人」的据点,一如电影「赛德克‧巴莱」中的雾社地区。
如今,日治的痕迹已成历史,但族人突破部落困境、争取原住民主体性的过程仍未停止。莫那鲁道的抗日战争已成追忆,而林庆台的新战场,正在福山部落展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