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的台湾人 张平宜◆文/蔡浩祥《交流杂志106年8月号第154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2
从一间无水无电、卫生条件极差的麻风村小学校舍,到九年一贯制,学生数达500人的大营盘小学,还带领毕业学生们培养一技之长,投入健康文创,首位荣获「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台湾人、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执行长张平宜受访坦言,16年来往返两岸,为当地贫童争取受教权,付出一般人难以想像的艰苦。但看到孩子们原本无助的眼神,逐渐柔化成对世界的希望,让她感到非常欣慰。
与麻风村的不解之缘
张平宜是台湾云林人,曾任《中国时报》撰述委员、《时报周刊》编辑,长年耕耘社会弱势议题,曾因爱滋病及日本终战50年省思三大反人道罪行等系列报导,先后获得吴舜文新闻报导奖、新闻局新闻专题奖肯定,是一位专业调查采访记者。
谈及与麻风村的因缘际会,张平宜表示,当年正逢台湾唯一公立麻风疗养院─乐生疗养院搬迁事件,导致台湾社会舆论沸腾,长期献身台湾麻风病人关怀的谷寒松神父为拆迁问题寻求媒体协助,当时她正怀著第二胎,挺著9个月身孕前往乐生探访,开启她与麻风病人的第一次接触。
1999年8月,张平宜走访四川、云南等数个交通难以到达的麻风村,看到麻风村被孤立在社会边缘的凄凉,连正式身分都难以取得,在地图上几乎是隐形的一群人,就这样触动张平宜的心,自此与张平宜结下不解之缘。
回忆起初到麻风村的情景,张平宜仍历历在目。她在四川德昌麻风村碰到一个老人,外表邋遢至极,两只脚仅剩脚杆,严重溃烂到用布层层裹住,布又脏又臭,干黑的血迹中渗著鲜血,每拖行一步,地上留下斑斑血迹。
随后,张平宜试著问老人家痛不痛,哑巴的他脸上神情痛苦,只能发出咿呀呀的声音,那个画面至今还鲜活在她脑海中。
她表示,当年一路走来探访过至少20几个麻风村,过去中国大陆偏远地区的麻风村,就像与世隔绝的神秘禁地,外人难以一窥究竟。对比当今医疗将麻风病带入「可防可治不可怕」阶段,足见当年社会环境之闭塞,实在让人难以想像。
张平宜指出,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制订一系列治疗方式,推荐各国使用。这不仅是一线曙光,也是麻风病人真正的希望;治疗一周后,即消失传染性,2至7年可获痊愈,世界各地也逐步废除麻风隔离疗养院所及村落,「麻风病人不该再受到歧视」,她坚定地说。
张平宜说,看到麻风村孩子身体虽健康却承担疾病宿命,背负著还没长大就没有未来的悲哀,让她无法狠心掉头离去,于是许下心愿,决心帮助麻风村的孩子接受正规教育,建设一条回归社会的希望道路。
为麻风村孩子铺设一条希望道路
其实,办学对张平宜而言,是始料未及的人生安排。从小叛逆的她说,学生时代对不合理的事情都要去冲撞,高中时因为教官规定学生剪短头发而抗议,结果高中三年换了三个学校。
她表示,没想到后来却考上师范大学,自己也不觉得会是个好老师,却走上办学之路;不觉得自己会当个好妈妈,却多了几百个大凉山的孩子,「大概是一种『惩罚』吧!」张平宜笑著说。
决定要为麻风村孩童办学的张平宜,听闻凉山州17个县19个麻风村,仅越西县高桥麻风村有一所小学,也就是现在的大营盘小学。她赶在学校倒闭前夕抵达,发现两间摇摇欲坠的房子,70个学生,桌椅严重不足,学生们有人站著上课,唯一代课老师竟是个种苹果工人。
张平宜说,当时代课老师的工资一个月才24块人民币,学校又在麻风村内,根本没有正职老师愿意来,后来靠著不断募款、演讲、写文章,还一度义卖蜡烛,当了好一阵子卖蜡烛的女人,最后在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下,留住大营盘小学,并逐步扩建成占地20亩的希望学园。
「办学除了校地、设备,学生和家长的心态也是很重要的。」张平宜表示,2000年大营盘投入重建,当地孩童固然高兴,但家庭环境普遍不佳的情况下,许多家长认为应及早出来工作,不太有意愿送孩童来就学,她一度还跟不讲情理的家长抢学生,跟政府据理力争。
大营盘小学重建至今,每个阶段的发展,台湾人的大爱总是居功厥伟。小学教学楼「纪忠楼」有来自时报文教基金会支持,女生宿舍楼「福增楼」有台湾前教育部长曾志朗及洪兰夫妇共同的捐赠,还有成都旺旺集团曾提供「旺旺早餐」,以及英仕基金会长年赞助的餐食补助等。
随著大营盘小学慢慢成长,所需资源也越来越多,有意在大陆成立基金会落地的张平宜,藉著荣获「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奖项,得到时任大陆国台办主任王毅接见,并当面向王毅提出。王毅虽表示乐见其成,却碍于大陆现行法令,使基金会成立历经波折,最终在2014年9月成立专项基金,前后耗时共11年。
张平宜说,目前大营盘学校师生约500人,其中100多学生来自凉山11个县的康复村,学校12栋建筑,坐拥绿色生态校园,是全中国大陆唯一盖在麻风村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学,今年并将发展均衡教育,争取更多教育资源,造福偏乡学子。
带领麻风村学生加入社企行列
截至目前,张平宜已培育近400名小学毕业生,100多名中学毕业生,其中已有2名大营盘学生即将大学毕业。为了让毕业学生能培养一技之长,2008年张平宜带著15位大营盘第一届初中毕业生,拿著刚出炉的身分证飞到青岛,从大山到大海,开展与弟弟的健身器材公司进行建教合作,并于2016年底组成希望创翼设计工坊,投身健康文创产业。
实地走访希望之翼学苑,拜访了这群青年创客,他们个性虽有些害羞腼腆,但个个允文允武,才华洋溢,在他们的生活空间随处绽放创意与巧思,不管教室或宿舍,抑或是学校外观,都彩绘成缤纷色彩,洋溢著青春希望。
谈到希望创翼设计工坊目前发展,张平宜说,我们从构思打样到成品,除了积极打造第一套属于希望之翼的健身器材外,也即将出书,写的是大家从学校迈入社会,如何锻炼心志,自我成长的故事。
张平宜曾撰写过《悲欢乐生》,描述台湾麻风病人的悲欢人生;在凉山工作10年心路历程,她也出版了《台湾娘子上凉山》,尽管她与麻风村孩子的故事说不完,不过这回换成学生来执笔,可说是另一种观察与尝试。
她说,当初抛出写自传这个议题,可把希望之翼的学生吓了一跳,他们问「我们这样的人生值得纪录吗?」生长在麻风村,被歧视的过去,已经养成他们习惯压抑的个性,写不写,如何写,有一阵子陷入痛苦酝酿。
但张平宜鼓励他们诚恳面对自己,当他们勇敢说出:「是的,我们来自麻风村,我们不能选择出身,不能选择父母,但我们可以用努力证明自己的价值,用双手创建属于自己的未来。」那一刻,她16年来含辛茹苦,一切都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