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白先勇与《红楼梦》的一生缘◆文/赖廷恒《交流杂志106年12月号第156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1

奔走两岸间的著名作家白先勇有个梦,期盼21世纪,两岸能携手来次「文艺复兴」,并建议从《牡丹亭》、《红楼梦》两大古典作品著手。尤其《红楼梦》让白先勇魂萦梦牵,自称已与《红楼梦》「结了一生的缘」。

北京高考《红楼梦》成为小作文题

得知《红楼梦》成为今年北京高考语文的小作文题,让白先勇备感兴奋,认为这是推动中国大陆年轻人读《红楼梦》的重要一步。刚过80岁生日不久的他,为此而接受邀请,破天荒地把直播带进台北的家中,以「《红楼梦》是永不过时的青春书」为题,为对岸全国各地的中学生上课,当天报名人数立即突破10万大关,极为踊跃。

白先勇追忆,他与《红楼梦》的初相见,早在5、6岁时,家里堂姐妹热衷搜集「美丽牌」香烟盒子上印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像画,让当时年幼,只能一旁跟著凑热闹、听故事的白先勇,得以耳濡目染《红楼梦》的小说情节与人物形象,且就此「情根」深种,「我想我一辈子都没离开过贾宝玉。」

9岁时白先勇曾因染上肺病,无法上学,被隔离养病的4年期间,幸好有《红楼梦》广播剧陪他共度。小学、中学时代的白先勇,才总算有机会捧读《红楼梦》,由一开始似懂非懂的少年愁滋味,一路伴随他走过惨绿岁月,始终不变的床头、案头书;乃至日后于美国加州大学教授《红楼梦》,一教就是二十几年,直到1994年提早退休。

《红楼梦》堪称文化百科全书

「《红楼梦》是中国最伟大的一本小说,根本是天下第一奇书。」在白先勇眼中,《红楼梦》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个人物的出场、服装均相当讲究,「我花了几十年慢慢琢磨」。「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小说的本质,难免带有三分俗气,而本身也是小说家的白先勇,讲起《红楼梦》最了不得之处,莫过于每个人物一出场,彷佛「吹口气就活起来了」。

一再赞叹「我怎么就是不明白,每人都有自己的口气」之余,白先勇也提到在他心目中,整部《红楼梦》中写得最好的人物,非王熙凤莫属,「出场就是与众不同,人未到,声先闻」。

话锋一转,白先勇指出,《红楼梦》实为一部文化的百科全书,这也是两岸年轻人何以必读必看。他首先娓娓道来,《红楼梦》始于清朝乾隆盛世,堪称融汇诗词、歌赋、戏曲、小说等诸多面向,完整继承中华文化传统。

再者,《红楼梦》涵括中国儒、道、释的思想,青壮年当为儒家,积极入世,经世济民;中年落魄,人生不顺遂,应用道家的知所进退;晚年则是看开一切,归于佛家思想,「每个阶段看《红楼梦》都有一种新的体悟。」《红楼梦》即是儒、道、释三种思想的哲学辩证、对话,「贾宝玉与贾政最后的对话,是父子和解,也是儒、道之间的对话」。

不会用微信 为推广《红楼梦》上直播

向两岸年轻人推广《红楼梦》文化,一生情缘已系于斯的白先勇,为「当仁不让」的最佳人选。他所做的一切,乃是替《红楼梦》作注解,方便学生看。此番面对让他「有些紧张」的直播镜头,看著萤幕中进入线上教室的人数迅速破万,白先勇端坐于家中客厅,戏称:「高考考《红楼梦》了,这是学生最切身的考试,那我就帮他们考试」。

「我想,直播是现在传播最广、最快的一个方式,而且偏远地区也能同时看到,这是一个挺好的传播方式。」白先勇讲述首次直播课的体验。至今仍不会用微信的白先勇,选择拥抱直播此一新兴事物:「网民越来越多,这是未来一个趋势。我想以后网上上课一定会变成主流了,所以我觉得这个还蛮要紧的」。

童蒙时期即与《红楼梦》结缘,十余岁因《牡丹亭》而痴迷昆曲的白先勇,退休后为其一生至爱、影响至深的两本书,四处奔走、无怨无悔;除此次为《红楼梦》而首肯网上直播外,之前白先勇也担任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的总制作人及艺术总监,2004年于台湾首演后,随后也在对岸引发轰动,并陆续在世界各地巡演,所到之处,场场爆满。

表演艺术之美可超越文化、言语

白先勇回顾五四运动以来,为求追赶西方、救亡图存,学堂变学校、通盘西式教育,导致文化「全由西方世界发言」;超过一整个世纪的「自废武功」,既带来难以估计的后遗症,也让「小孩子不懂得昆曲,不知传统的文化」。以「昆曲义工」自居,白先勇毅然号召各界共同抢救传统文化,并全力推动昆曲教育走入校园。

直指问题的根源在于教育,白先勇喟叹:「自五四运动以来,我们的教育制度重理、工科而轻人文;我们的大学教育史,是『一部追赶西方的科技史』,人文学科资源不够、地位不高,多年来中、港、台三地的教育制度更将传统文化课程排除」。

白先勇不禁想起,当年《牡丹亭》来到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约两千人的剧院公演,其中近半是非华裔的观众,且大多对中国戏曲的认识仅止于京剧,从未听闻过历史更加悠久的昆曲。全剧长达9小时,刚开始他还担心看到一半,观众就会离开;孰料演毕落幕,观众起立鼓掌长达十多分钟、久久不歇。至今白先勇仍记忆犹新,为此津津乐道:「我在想,一个表演艺术的美学高至一个地步,是可以超越文化、言语的」。

用教育找回文化自信

全场观众起立热烈鼓掌的谢幕场景,之后也在彼岸的北京大学上演──全长9小时的《牡丹亭》,在此分为3天登场,「二千多个位置,天天满座,年轻人这么忙,仍然用9小时看完,看完之后那种热情,那种对文化的认同,很难想像到那地步。」也让白先勇更加坚定,读过《红楼梦》、看过《牡丹亭》,必然会被文化之美瞬间吸引。

虽然西方哲人罗素曾言:「只要中国有毛笔存在,中国文化就不会消失掉。」但白先勇忧心忡忡地提出警告:「现在毛笔不在了,不是很危险吗?」强调本身绝非轻视、同样也尊重西方艺术,白先勇指出,中国山水画等文化遗产,也有很高的成就,何必舍近求远?

白先勇认为,恢复文化教育,并让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才能重建自信,此事并非一朝一夕就可立竿见影。他以历史上法国曾遭德国数度打败为例,但法国人的文化优越感、自信却从未动摇过,「我们拥有数千年的文化成就,有《红楼梦》这么了不起的小说,应该把文化自信找回来」。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