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山佳风华◆文/见旸《交流杂志106年12月号第156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1
一列火车,可以承载多少记忆?一百年的历史,可以诉说多少的沧桑?
山佳车站,一个因煤矿而诞生的车站,小小而安静地座落在大栋山脚旁,在还没成为观光景点前,只是附近居民通勤的日常。小小的日式车站,承载著百年历史,游移在厅廊与月台间的旅客身影,交织出人生的悲欢离合。列车于古老车站进站出站的瞬间,时空彷佛凝结,只留下这座百年车站,以及那成为永恒的记忆片段。
古老年代
「山佳」地区于清朝时有安溪人吴梦花开垦,属海山堡山仔脚庄,因其紧邻龟仑岭山麓而得名「山仔脚」,日治大正9年(1920年)改「山仔脚」为「山子脚」,台湾光复后才改名「山佳」。然而,无论其地名如何更迭,当地人仍习惯以闽南语「山仔脚」称之。
「山佳车站」始建于日治明治34年(1901年),最初称为「山仔脚停车场」,大正9年(1920年)改名「山子脚驿」,至民国51年(1962年)改名「山佳车站」至今。早期以运煤为主,之后才改为载运旅客,行经台北与桃园的列车皆会行经此站。虽已度过百年岁月,但车站古朴的外貌未有太大改变,使游客今天仍能透过山佳车站,遥想当年矿业兴盛的繁华年代。
繁华岁月
小小的山佳,却见证了台湾煤矿业的大历史。台湾煤矿史自1876年清朝政府在基隆八斗子的第一个官方经营的煤矿,到2000年左右关闭了最后一个煤矿,共经历了约125年。
因交通与煤矿品质等问题,台湾煤矿的主要开采地集中于苗栗以北的地区。台湾北部煤田分基隆、台北、新竹、竹南、苗栗五个煤区,其中「山仔脚」煤田与南港、景美、石碇、清水坑、三峡-大溪等煤田同属台北煤区。「山仔脚」煤田的核心位在山仔脚东北方,绵延8公里,在日治明治37年(1904年)测制的《台湾堡图》上,山佳车站西北方已绘有「太高坑」的矿坑,可见其采煤年代甚早。在采煤鼎盛时期,山佳车站煤年运出量曾高达2万5,000公吨之多。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因应相关工业的需求,台湾煤矿也出口到日本本土。日本政府也和日本财团合作,将台湾煤矿出口到中国大陆华南和东南亚地区。1917年后,由于台湾制糖业和其他工业的发展,促使日本政府增加台湾煤矿的开采,1917年新增了81个矿区,1918年,增加到113个,到1919年,矿产量甚至突破百万公吨。
由盛转衰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为日本战事不利,加上矿场遭到轰炸,台湾煤产量下降。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因为失去外销市场,煤矿业曾一度停止生产,但随著工业发展的需要,1951年的煤产量回到一年165万公吨,主要供应给电力公司发电使用。
台湾煤产量到1960年的年产量将近400万公吨,但严重的生产过剩,导致矿场相继倒闭。1960年代到1970年代,能源的使用逐渐转移到石油燃料,虽然1973年的石油危机,使台湾煤矿产量回到300万公吨的量,但随后的低油价政策,使台湾煤矿业开始没落。
台湾煤矿后来之所以式微乃至全面停采,除了石油能源和进口煤矿的竞争之外,另一重要因素是1984年3场严重的矿灾接连发生。当年6月20日,土城海山煤矿因煤尘爆炸,导致72人死亡;紧接著7月12日,瑞芳煤山煤矿也因矿灾导致101人不幸罹难;同年12月5日,三峡海山ㄧ坑煤矿又生灾变,这次也高达93人丧命。
2000年,台湾最后4个煤矿场,三峡的利丰煤矿、裕峰煤矿,新店山区的安顺煤矿以及石碇的台诚煤矿,宣告停工,台湾煤矿业正式画下句点。在矿坑陆续关闭后,多数矿坑也逐渐消失,只有极少数被保留下来,或转型为观光景点,或湮没于荒烟蔓草间,留给当地人们的,只剩无限唏嘘的回忆。
矿坑记忆
在山佳车站后方,有个隐身在偏避山坡上的矿坑,看起来废弃已久,极不起眼。往矿坑内一探,两台腐朽的矿坑台车倾倒于坑口,彷佛向来访游人暗示此处曾经是矿坑;再稍往前深入,只见崩塌的砂岩、不见尽头的黑暗,以及远处传来的潺潺流水声。
从现状实在很难想像,这是当年产量为山仔脚所有矿坑之冠的「盖淡坑」。盖淡坑煤矿品质精良,早在清朝同治末年就开始开采,最盛时年产量为3万公吨。日人据台后,因看上盖淡坑的煤矿资源,才兴建山仔脚驿作为运输煤矿的专用车站,山佳车站可说是因盖淡坑而生。因紧邻山佳车站的交通之便,盖淡坑很快就成为继九份一带的新兴矿坑,于鼎盛时期,采矿人数最多可达千人以上。
盛极一时的盖淡坑,直到1950年代后期,因产量日渐减少,已不敷开采成本,因此于1959年封坑。封坑后的盖淡坑,由树林区公所与地方人士共同整修维护,始能保存下来,然近年因经费短缺,该地逐渐荒芜成废墟,如无指标及当地民众的指引,很容易被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中。
以前矿工们流行一句话,「要做死一个,不做死一家」,意思是说,今天出门挖矿,能不能够回来都是一个未知数,但是不做的话,一家的生计都成了问题。台湾煤矿业曾创造当地的经济繁荣,解决许多家庭的生计问题,但采矿业的高风险,却也是矿工家庭长期挥之不去的隐忧。每个矿灾背后,是无数破碎的家庭;每个死亡数字后面,是多少声嘶力竭的呼唤。小小的山佳车站,承载的不仅是煤矿,带来的不只是繁荣,当繁华落尽归于平静,那藏在当地人民记忆深处的悲欢离合,只能透过这个百年车站,让后代子孙追忆。
再现风华
山佳车站于附近矿坑封坑后,不再承担运输煤矿的功能,改为担负起附近居民通勤的任务。作为目前台北、新竹间唯一现存兴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日治时期车站建筑,山佳车站于2002年正式公告为县定古迹。2008年,台湾铁路局推动铁路改善工程,计划将站内现有的一座月台,改设为两座月台。但此举违反《文化资产保存法》,当时的台北县(今新北市,下同)文化局及文史工作者忧虑破坏古迹,与台铁僵持不下,改建工程因此喊卡。
不过,铁路改善工程反而成为这个百年小站重生的契机。经过台北县交通局、文化局数度开会讨论,认为该月台历年来已经过多次维修,早非原来面貌,所以整修月台并无不妥,但车站主体却具有文化意义,因此决议在原有车站主体旁增建新站,原有车站则保留,规划为古迹景点。
2011年,山佳车站新站房启用,而古迹站房却因多次台风的侵袭,残破不堪。经过一年多的修复,山佳车站于今(2017)年初修复完工,以崭新的面貌呈现世人眼前。
重新整修过的「山佳车站」,保有别具特色的日式小站风格,有小小候车室、粗粒洗石子外壁与廊柱、木造屋簷等,古朴的日本与西洋复合式建筑,非常受到游客欢迎。如穿著日本和服坐在候车室拍照,彷佛穿越时空回到日治时代,丝毫没有违和感。
山佳车站内还展示复刻迷你版山佳车站、拟真版的山佳铁道模型、光复时期台铁旅客时刻表,另外还有放大版人物立牌、车票及大小朋友都爱的一日站长穿戴体验服等,都能让游客重温那遥远年代的小站风情与铁道风华。
走过一百年岁月、看尽人生百态,百年小站从繁华、衰败,到如今重生,「山佳」这个逐渐被世人遗忘的美丽名字,重新吸引游人的目光。小站的月台上,一辆辆停靠的列车带走一批批的乘客,带不走的,是煤矿的历史、人情的温度,以及每个生命与百年小站有过交集的乘客,记忆深处那成为永恒的美丽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