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教父」郑贞铭 点墨两岸《百年风云》◆文/徐维远(旺报两岸暨要闻组、北京驻点记者)《交流杂志106年12月号第156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1
继2015年出版的《百年大师》轰动两岸后,为让各界对两岸百年历史有正确认知,有「新闻教父」之称、同时从事两岸交流达30年的中国文化大学名誉博士—郑贞铭教授,2017年11月再推出记录两岸百年人物的《百年风云》,适逢两岸交流30年,更显意义非凡。撰写《百年风云》过程中,郑贞铭老师召集来自两岸各界熟悉党政、外交、经济、军事等各领域的学者与媒体人共同执笔,本著严谨与客观的学术精神,合力完成记录两岸百年风云人物的历史巨作。
两岸共同书写历史,尽管在官方层面仍有不小难度,但来自民间的两岸学者专家对探讨、梳理、撰述两岸历史工作的热忱与使命,从不因迂回曲折的两岸政治因素而感到受挫。郑贞铭更是少数凭藉个人积累多年两岸人脉、不倚仗官方资助,独自集结两岸人力,成功完成两岸历史书写工程的台湾新闻与历史学者。
百年系列 完成历史理想
2017年10月5日,拜访郑贞铭位在台北郊外的住所,环境隐蔽清幽,聆听他的「百年系列」是从何而来、又将往哪去。
郑贞铭回想当初大学填志愿时,第一志愿是政大新闻系,第二则是师大教育系,「对台大历史系也跃跃欲试」,新闻、教育和历史,都是他的爱好。如今他高龄81岁,从记者、编辑到报社董事长,在新闻界服务23年,过程中也执起教鞭,有54年教育工作经验。郑贞铭说,「到了晚年,很大理想没有实现,就是历史。」这个缺憾,促使他开启「百年系列」的撰写历程。
《百年风云》挑选百年内两岸在各领域有影响力或有重大贡献之人,用独立客观及严谨精神,为曾「独领风骚一百年」的两岸人物留下历史存证。不同于郑贞铭先前以单一领域书写人物历史的著作,在这本书内同时记录来自不同领域的人物故事。
《百年风云》所记载两岸人物分为5大领域:叱咤风云(党政)、驰骋沙场(军事)、经世陶朱(财经金融)、纵横国际(外交)和穿引中外(外国人物)。
党政人物部分,两岸人物包含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蒋经国、邓小平、陈诚、周恩来、林森、严家淦、孙运璿、刘少奇、谢东闵、朱德、李登辉、连战、吴敦义、陈水扁等;军事领域有何应钦、俞大维、郝伯村、张自忠、张灵甫等;财经有李国鼎、张荣发、李嘉诚、马云、王健林等;外交则有钱复、叶公超、蒋廷黼、沈剑虹、钱其琛等。
另外,也纳入对中国有贡献的外国人物,如开创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司徒雷登、著作富含中国情怀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相当同情中国抗战的《时代》杂志创办人亨利鲁斯等。
《百年风云》并非郑贞铭「百年系列」的始作,早在2000年,郑教授已编纂一套以记录中外新闻界记者为主的《百年报人》;之后,他完成以学者人物为主的《百年大师》。郑贞铭说,当时常常写到半夜2点钟,在写作过程发现很多大师在晚年境遇不佳,对此感慨万千,有时不禁悲从中来、独自落泪。
《百年大师》引起两岸轰动,甚至刷到第九版,证明知识含金量高的历史传记还是会受到社会大众与阅读者欢迎。郑贞铭这几年也在两岸举办「大师讲座」,在中国大陆跑了将近百所大学,台湾各院校也是足迹遍布。他表示,有感社会价值迷失,希望《百年风云》这本书能让更多年轻人看到,从历史人物身上得到启发。
两岸专家参与书写 首次尝试
《百年风云》书中的5大领域,分别邀请5位在两岸学有专精的学术或新闻工作者担任执笔,如编采大陆党政人物方面,邀请上海交通大学的学者担任主编,军事人物则由台湾国防大学教授担纲编审,等于由两岸学者共同参与的历史人物编撰工程。郑贞铭说:「至今未有人尝试过。」
郑贞铭在自序中提到:「新闻与历史皆记录为职责,皆需探索与追求才能有较为真实的历史面貌与公正的评论,然后成一家之言。」他从研拟名单就以历史学者的严谨精神来处理。
例如,挑选百年外交人物,他寻求过他的政大学妹、当时曾担任外交部次长、现任陆委会主委张小月,当时还邀请6名大使一同讨论两岸外交界人物名单。不厌其烦地请教专业领域人士、以严谨的学术标准对待每一处细节。
郑贞铭谈起撰写过程应具备好几种素养,包含历史学家素养,以求建立「信史」;文学家修养,增加文章可读性、故事性、生动性,深入浅出;兼具新闻记者精神,以公正客观、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态度,记录人物事实到出版前最后一刻,对已逝世的人物,书写时须消化大量资料,仍在世的人物,则尽可能亲自采访,或设法向其亲属考证史实;需备有宗教家精神,下笔情怀出自关心土地、悲天悯人;最后是企业家精神,撰写人物传记不是为了出书而写,而是让社会青年受到启发,因此还要擅长对外「推广行销」。
两岸史观分歧难避免,来自海峡两岸的撰述者虽有相同背景,但集体书写过程如何克服两岸之间对历史事实的不同认知?郑贞铭说,他清楚两岸史观存在差异,但写作上会要求执笔者必须功过并论、客观呈现,尤其在党政领域特别慎重,希望执笔者要有独立性、客观性。他举例,负责中国大陆党政人物的一位上海教授,对于毛泽东、朱德的撰述功过并陈,不但呈现正面贡献的一面,所作所为对于中国大陆产生伤害者,也不畏惧地一并写出来。
郑贞铭说,在中国大陆举办讲座畅谈两岸历史,曾有一场最多4千人,但几乎没有遇到不同意见者,先前著作《百年大师》近日也与北京签约,即将发行简体字版。不过,《百年风云》谈及党政人物,未来在中国大陆接受度如何,郑贞铭并无全然把握;但无论如何,「执笔者都站在独立客观原则出发」,每一篇稿件也都会经过作为总编辑兼总策划的郑贞铭的检视,校正好几次,才可定稿。
应以史为鉴 高瞻远瞩
两岸交流今年走向第30个年头,同样参与其中、走遍两岸的郑贞铭说,目前两岸关系紧张,执政者要多一点历史修养,要有历史定位的思考,即便难免发生短暂的历史逆流,执政者须更高瞻远瞩,思考如何把人民带往康庄大道。
郑贞铭在自序中提到,「百年沧桑岁月,生逢乱世,无数人饱经战乱流离之苦,身不由己地背井离乡,直至跨过巨流河,走向大江大海;经历了台湾经济建设的兴起,重塑自由中国,再造美丽岛,于是见证了台湾民主浪潮的兴起。」
《百年风云》毅然地摊开了两岸百年历史卷轴,郑贞铭用超越生命的笔尖,为两岸人物一一点墨,他们的故事无论是斑斓或是黑白,都将在这个时代的后人眼中,渐渐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