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金庸挥别江湖 惊动全球武林◆文/耿梓墨《交流杂志107年12月号第162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1

「今番良晤,豪兴不浅,他日江湖相逢,再当杯酒言欢。咱们就此别过。」享誉华人世界的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在通往天堂路上拄著拐杖,转身回眸,与武林中人挥手告别。这幅漫画在网路上疯狂流传。

金庸一生写了十五部小说「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创造上百个经典人物。一如笔下的小说主角,金庸前半生漂泊流离、多灾多难。但灾难磨利了他的笔、漂泊打开他的视野,造就金庸盖世的才情与豪气,成就中国武侠史上最波澜壮阔的书剑江山。

武侠精神享誉华人世界

金庸生于1924年,浙江海宁人,诗人徐志摩是其亲舅舅之子。他曾说,这辈子最大心愿是当历史学者。他原可像「表哥」徐志摩般喝洋墨水,念初中时却遇到八年抗战爆发,开始流亡学生的漂泊生涯。

如同令狐冲、杨过,桀骜不驯的金庸曾两度被学校「逐出师门」,还因战乱拿不到大学毕业证书。但他凭藉过人毅力,在中央图书馆工作时博览群书,奠定武侠小说的文史基础。

1948年金庸被上海《大公报》派往香港,展开新的人生。他写武侠小说其实是偶然,1955年梁羽生结束《新晚报》连载,金庸被总编辑罗孚要求逼写出处女作《书剑恩仇录》,这部开山之作一炮而红。

一出手便惊动武林,金庸佳作一发不可收拾。他原本打算创办一本专登武侠小说连载的刊物,在报贩的劝说下改成办报。1959年香港《明报》创刊,创刊号连载的便是风靡华人的《神雕侠侣》,为了牵就读者的喜好,金庸一直不敢给小龙女「赐死」。

如果说,武侠小说是金庸的倚天剑,报纸社论便是他的屠龙刀。金庸掌舵《明报》三十年间,先以武侠小说吸引读者关注,再以犀利社论剖析中国大陆政局,总共写了7千篇社论,被誉为「香江第一健笔」,最后建立了明报报业王国。

金庸小说在华人世界大受欢迎,从小说、漫画到大银幕,都具有一定地位。但引介到西方世界还是这几年才开始。

今年年初,英国泰斗级出版人麦克洛霍斯(Christopher MacLehose)在全球发行金庸的《射雕英雄传》英文版第一卷,此后也将陆续推出全部的《射雕三部曲》(包括《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每部四卷,共十二卷。

金庸作品走向全球武林

麦克洛霍斯的老朋友彼得•巴克曼(Peter Buckman)将金庸作品卖给出版社。而巴克曼与金庸作品的邂逅纯属偶然。某次他在网上搜索全球最畅销作家,金庸的名字赫然排在前五,然而巴克曼却从未听过这个名字。不只是他,整个英国出版界都对金庸一无所知。

「金庸一直没能引起英国出版界的注意,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议的事,」麦克洛霍斯说,「而且金庸不仅是一名中国大陆作家,他还来自香港。香港回归之前,我的一位表亲曾是英国派驻的香港总督,在香港居住多年,他是我们家族中最聪明的人之一,他的中文也很好,为何他从未跟我提起过金庸?或许他太忙了,没工夫读书吧。」

巴克曼邀请当时正居住在中国大陆的女译者郝玉青(Anna Holmwood)执笔,翻译《射雕英雄传》的样章,郝玉青是英国、瑞典混血,曾在英国牛津修读历史,到北京大学学中文,现居杭州,她的微博简介自称为「金庸《射雕》三部曲的英文译者。现任制片人,电视节目开发」。

巴克曼将它递交给了很多家出版商,其中就包括麦克洛霍斯。「第一次阅读金庸的作品,我便为其深深著迷。」麦克洛霍斯表示,金庸在中国大陆被归类为武侠小说大师,作为西方人,他对「武侠」的概念很陌生,然而金庸讲故事的方式引起他极大的兴趣—金庸不单在讲一个故事,同时也在讲述一种关于历史的思想,彷佛是整体视野与观点的一部分。

麦克洛霍斯透露,当《射雕英雄传》的英译本完成后,巴克曼还将其递交给德国、义大利、西班牙、芬兰、巴西、葡萄牙等七国出版商,还有两三家美国出版商,他们读完后纷纷表示要在他们的国家、以他们的语言出版《射雕英雄传》;金庸作品将以英译本为起点,真正走向世界。

不过麦克洛霍斯表示,这些出版商也并非立刻接受金庸,书稿发出后一年多都无人问津,直到有一位编辑回信表示他非常喜欢这个故事,将会出版它;然而编辑将金庸推荐给他的出版人后,这位出版人也只是将书稿搁在一边,直到半年后才终于翻开。

「这位出版人并不相信一册以上的书能获得成功,在他看来两册书就已经很多了,所以当他得知《射雕三部曲》总共有十二卷时,他立刻拒绝了。」

麦克洛霍斯说,「但是,如果你真的读进去了,又怎么能不将十二卷全部出版呢?」对于西方出版界来说,接受金庸笔下漫长又陌生的东方故事并不容易,过程耗费大量时间。还好麦克洛霍斯慧眼独具,他推开了那扇尘封的门,终于让金庸作品走向全世界。

《射雕》英首卷佳评如潮

目前,英译本第一卷《射雕英雄传:英雄诞生》(A Hero Born: Legends of the Condor Heroes)在亚马逊官网上得到了4.1的评分,六成六的读者给出满分五星;第二卷将在2019年出版。

《射雕英雄传》英译本第一卷「英雄诞生」今年2月在英国出版,从人物名称到武功招式的翻译都备受关注。「九阴白骨爪」被译成「Nine Yin Skeleton Claw」、「降龙十八掌」译成「the 18 palm attacks to defeat dragons」。黄蓉洋名叫「Lotus Huang」,至于《射雕英雄传》中的雕,变成Condor(美洲秃鹰)。

郝玉青受访时大谈翻译金庸小说的趣事,对于《射雕英雄传》译成「Legend of the Condor Heroes」,雕被译成Condor(美洲秃鹰),而不是Eagle(鹰),郝指早在1983年就有人将「雕」译为Condor,为让英文读者能够连贯,Condor虽是美洲原生种,亚洲没有,仍决定延用先前翻译。

至于书中角色,郝玉青选择部份音译,部分意译,郭靖用拼音Guo Jing、其父亲郭啸天翻成Skyfury Guo、黑风双煞译成Twice Foul Dark Wind、梅超风和陈玄风成了Cyclone Mei和Hurricane Chen、杨康父亲杨铁心译作Ironheart Yang、黄蓉译作Lotus Huang。

郝玉青解释,黄蓉和郭靖初见时女扮男装。两人互通姓名时,黄蓉说:「我姓黄,单名一个蓉字。」中文读者从文字上知道「蓉」是个女性化名字,进而理解她是女扮男装,但因为「蓉」有许多同音异字,郭靖并不清楚。然而,一但把「黄蓉」用拼音翻译,这一层感觉就完全失去了。

为达到相同效果,郝玉青选择用女性化的英文名字Lotus(莲花),由于这是两人相遇的关键时刻,她在参考英语读者意见后,也加入一段原文当中并没有的文字:「他(郭靖)的同伴意味深长地看着『他』,但郭靖不知道甚么是Lotus,因此不理解当中显露的重要讯息。」确保英文读者和中文读者都能读懂这段场景的精髓。

九阴白骨爪,金庸笔下最突出的展示是骷髅头盖骨上五个洞,正好插入五个手指。郝玉青用骷髅(skeleton)代替白骨(bone),译成Nine(九)Yin(阴)Skeleton Claw(爪)。黄河帮招式「夜叉探海」则是Trident Searches the Sea by Night。

不翻译是最大的损失

郝玉青说,翻译《射雕英雄传》是她觉得最难的挑战,她说,金庸小说里涉及大量历史背景、文化习俗、人物、食品、中药,单是理解这些事物并准确翻译出来,就相当不容易。如何翻译原著中虚构出来的盖世神功、无敌招式,更令她头痛。

「我主要还是靠上网查找视频资料,偶尔会稍微比划一下动作,体会书中描述的场景到底怎么回事。」她又说:「我知道没有翻译是完美无缺的,总有地方让人不同意或者不喜欢。但我一直坚信:不翻译才是最大的损失。」

关于《射雕英雄传》的英文翻译,麦克洛霍斯表示,郝玉青在翻译过程中就住在中国大陆,她也在不断地研究和学习金庸作品。根据第一卷出版后的回响,英译本非常通俗易懂,没有任何英语国家的读者抱怨看不懂译文。

书商规划每年推出一本,《射雕三部曲》将分十二年出版。麦克洛霍斯强烈建议中国大陆的金庸迷读英译本:「你终于有机会用英文读金庸小说了,为什么不试试呢?这一定会非常有趣。当然,如果翻译中有任何你觉得不恰当的地方,请告诉我。」

武侠大师金庸与世长辞,作品走向西方世界才刚起步。若说《魔戒》和《哈利波特》是在西方世界红到紫的作品,华人世界的小说巨著,必定非金庸的《射雕英雄传》系列小说莫属。随著《射雕三部曲》超越语言的藩篱,打入外国人市场,金庸作品博大精深,必可惊动全球武林。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