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当相声遇到偶像 两岸同源不同向◆文/陈曼侬《交流杂志108年2月号第163期(历史资料)》

「相声的目的是逗人笑,但不是一味的笑。」引人发笑、同时令人深省,以严谨逻辑组织出一系列语言艺术的「包袱」,幽默机智的段子,让观众在心里对话、以笑声向舞台交流,就是相声迷人之处。

被称为「传统艺术活字典」、相声名家吴兆南于2018年10月14日去世,他曾说过,「年轻时说相声是为了活著,尔后活著为了说相声。」 1949年国民党撤退到台湾,他与魏龙豪等人,将流行于中国大陆京津冀地区的传统相声带来台湾,把剧本整理成资料库,并且本土化、现代化、规范化,进而保存。

传统曲艺 浴火重生

吴兆南的一生,也跟台湾的相声发展史息息相关,大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1949年至1960年的植入期、1961年至1984年的趋冷期,到1985年后,台湾的相声因缘际会,濒死后重生,不但让传统相声开枝散叶、更长成了一朵奇特而犀利的花。

吴兆南与魏龙豪在1950年代,是以电台的相声节目崭露头角,然而1960年后,因表演场地少、电视台开播等,为传统表演艺术带来巨大冲击,所以在1984年前,除了吴魏两人的《相声集锦》等唱片作品,一般仅在劳军活动或庆祝场合才会出现相声表演。

知名舞台剧导演赖声川1983年从美国大学毕业回到台湾时,发现相声突然在台湾「消失」了,赖声川说,相声是幽默、是痛快,是中国人纯粹喜剧形式的表演艺术形态,非常可贵,但那时连唱片行老板都不知道相声是什么,真的很难过,所以想要为此做点什么。

厚重的主题最适合用嬉笑怒骂的相声来表达,「大概是因为『痛快』第一个字是『痛』吧!」赖声川这样说。

几经摸索,赖声川以相声为基础,以段子组织起完整的故事和戏剧结构,在1985年时,《那一夜,我们说相声》在台湾掀起热潮,三句一笑、五句一爆,一个半月就演出25场,累计观众超过3万人次,让这个差点消失的传统艺术再度受到大众瞩目,许多说唱艺术团体也在此时纷纷成立。

1988年由冯翊纲、宋少卿共同成立的「相声瓦舍」,后来推出以讽刺政治与人性为主题的剧作,如《相声说垮鬼子们》与《状元模拟考》等,更将台湾的相声创造出多元的演出主题。

师出同门 鲑鱼返乡

吴兆南也在1999年收侯冠群、樊光耀、刘增锴、刘尔金、郎祖筠、姬天语等人为徒,2001年创办「吴兆南相声剧艺社」。2017年,长居上海的刘尔金创办了上海团,以《盗墓札记》作为首个台湾相声团队在大陆主办的售票公演,演员则来自台湾、北京、天津等知名剧场所组织的「相声联盟」,当时93岁的吴兆南也以影片祝福上海公演成功。

刘尔金表示,相较于台湾目前台面上的相声演员大多「半路出家」,大陆多半是从小拜师、基本功扎实,然而台湾也因此较不受拘束而活泼,题材元素丰富,也能结合时事、流行文化与舞台运用,所以两岸相声界交流,其实也能学习不少。

讲到相声,还是要追溯回中国大陆。相声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和南京夫子庙,各地也有不同的方言相声,据说是在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以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表演形式有单口、对口、群口三种。

「学相声好似还魂张三禄」,清朝道光年间的张三禄是目前文字记载最早的相声艺人;光绪的朱绍文则被称为相声界祖师爷,他的竹板上刻著「满腹文章穷不怕,五车书史落地贫」,因为他虽然学识渊博,但因不愿投入腐败的清朝政治圈,而以编戏、教戏与唱戏维生。

相声由于大多以讽刺政治、社会等各种丑恶问题,或是诙谐反映各种生活现象,在过去娱乐事物、传播媒介缺乏的时代,是广受庶民欢迎的活动。

歌功颂德 宣传利器

然而中国大陆的相声在1949年后,经历过多次的大转变。由于这是以声音为主的艺术,便于广播大量推广,一开始以马三立、侯宝林、刘宝瑞为代表,去掉了大量色情、挖苦别人生理缺陷之类的段子,重新整理后,成为全民性的曲艺形式,当时还被称为「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

共产党当然也发觉到这个「入脑、入心」的媒介,在1958年后,以马季等为代表人物,大量的相声表演开始对共产党与社会主义歌功颂德,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许多相声艺人受到打压,仅剩歌颂党国的表演可以存活,一直到文革后,相声仍是打压政敌的工具之一。

而在1980年代后,尽管相声在型式与题材下获得一定程度的「解放」,但观众市场仍被逐渐兴起的电视节目、流行娱乐所瓜分,所以在1990年中后期,新段子越来越少,老式的纯娱乐风格相声占据主流地位,没有太多新人出头的机会,让相声圈逐渐缩小,尽管官方推出不少大型比赛,也难以挽回颓势。

然而在2005年时,曾在茶馆以传统方式演出的郭德纲与德云社突然走红,被称为新的「相声元年」。郭德纲带领麾下弟子岳云鹏等人,不断出现在各剧场与综艺节目,让「相声演员」与「偶像艺人」产生连结,以喜剧综艺形式,带出一批新的观众。

以2018年重新走红的「辫儿哥哥」张云雷为例,除了相声表演场场爆满,他在2019年1月开的「生日专场」,门票也销售一空,不少迷妹、迷婶们,完全是以「追星」与「演场会」的方式在看相声。

然而偶像经济,虽然带来新的观众与钱潮,但也开始淡化原本相声的根基,让一些保守派开始质疑相声的偶像化,缺乏「真才实料」,更受不了相声表演的现场充满了鲜花、熊熊玩偶与萤光棒。

复兴曲艺 流行加持

曾经的「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现在重新擦亮刀尖,大陆官方也乐见于在倡导习近平的复兴中华传统文化时,有流行文化与商业力量的加入,所以2018年起有多个相声类的综艺节目,包括《相声有新人》,以及中央电视台亲自领军的《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

参加节目的台湾艺人方芳表示,现在的演艺界进入恶性循环,演员不会演戏、只要红就会被捧上天,导演也不敢得罪他们,所以要向曲艺界取经,先学规矩、学伦理,然后学传承;而现在网路上虽然也可以看到很多轻松的段子,但在电视晚会上表演的相声,作为深入家庭的节目,就要肩负起文化传承的责任。

对于两岸来说,这也是一场寻根、一份传承,「相声瓦舍」创办人冯翊纲去年宣布,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所有作品,全面开放为公共财,提供众人使用;他说,是中华文化的养分造就自己,好好读的中国古书,对中国文化贴近肌里的热爱,影响他深远,所以作为一种认同选项,他愿意自己「朝理想的中国人迈进」,而台湾是多元社会,这些良善的价值,也可以是一种选项。

中国大陆也有越来越多父母让孩子从小接触与学习相声,艺人郎祖筠表示,现在是资讯爆炸时代,大多数人天天玩手机,虽然看了大量资讯,却没进入脑子里重新思考,也没有好好用语言去练习表达,所以现代人讲话很容易词穷、口条也不好,其实相声表演是一种很好的厘清逻辑、表达自我的方式。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