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台青赴陆创业甘苦谈◆文/陈柏廷(中国时报大陆新闻中心副主任)《交流杂志108年2月号第163期(历史资料)》

两岸交流逾30年,台湾人西进大陆打拼的情况,从零星个案到数不胜数,而故事的主角也逐渐从「一卡皮箱走江湖」的台商,慢慢转变成「一身创意闯南北」的台青身上,唯一不变的是,勇闯大陆期间那一篇篇扣人心弦的「甘苦谈」。闯荡异乡,有成功也有失败,不论成功与否,这群「台青」正在谱写出台湾人在大陆的新篇章,也一步一脚印地堆砌出台湾的能见度。

「勇气」 赴陆台青共同点

作为两岸线记者,出于采访及驻点北京、上海的工作需求,近5年来频繁往来两岸,几乎已成为职涯常态;但对身在大陆打拼的台青族群而言,诸如此类的「空中飞人」模式,恐怕早已是稀松平常,甚至可说是「一块小蛋糕」(a piece of cake)。 这些年下来,我看过只身赴陆打拼的台青,因成功而喜悦的表情,也见识过携手西进的台青兄弟档,誓言要闯出一片天的激昂,其中更不乏有「抛家弃子」的台青爸妈,谈及台湾儿女时的无奈写照。只是不管当前各自处境如何,「勇气」二字,无疑是所有台青的共同点。

而谈及「勇气」,我脑海立马浮现的是简子复;当然这并不是意味简子复对于西进大陆的一切无所畏惧,而是他所展现出来的「初生之犊不畏虎」的气势。毫无任何夸大的意味,至少我没有那种勇气。

2018年的10月藉著一次采访机会,我又约访了大陆时下最火热的线上占卜娱乐服务平台「桃桃喜」创办人之一的简子复。之所以是「又」,那是因为约莫在2016年底与或2017年初,在友人牵线下,我展开与简子复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与简子复的首次碰面,是在北京西边的一间小咖啡厅。那天午后,未满30岁的简子复与同行的友人,帮我点了一杯拿铁咖啡,随后,简子复乐观地开始聊起如何将「线上占卜」推广至号称「无神论」的大陆市场。结束后,简子复帮我结了这杯将近人民币百元的咖啡;这是他首次向我展现的创业勇气,我事后才明白,当时他的创业金也不过台币30万元。

2年后的碰面,简子复依旧不改乐观,只是他的身分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产品注册用户逾50万,估值达千万人民币的公司创办人,当年约6万人民币的创业资金,身价如今已经翻了上百倍。

回忆起创业初衷,简子复指出,他2015年参加了大陆猎豹移动在台湾举办的紫牛创业大赛,藉著参赛机会第一次踏足北京,并参访了百度、美团、小米等大陆知名互联网公司,对他来说,这就像一场震撼教育。

简子复强调,如果「桃桃喜」的产品能在大陆做到一定体量,就可能成为全球市场规模最大的产品,届时还可以透过这类娱乐化方式,把易经、节庆民俗等中华传统文化推向海外;「大陆互联网的腾飞,为创业者提供了很多机会。」 「在北京创业就像在大联盟打棒球」,简子复直言,要玩就一定要到最好的赛场里去,况且大陆与台湾没有语言、文化等方面的障碍,其实更适合有能力的台湾年轻人来闯一闯。

抱团登陆 把梦想变成现实

当然,同样具备勇气的还有只身在厦门创业的曾翊展。在台湾有5、6年导游经验的曾翊展,够大胆又机灵,看准厦门是大陆对台政策的前沿,又是热门的观光景点,决定落脚厦门海沧区的腾邦欣欣旅游产业园,并创立了「宝岛梦工厂」。 「我不只是凭空作梦,还要把梦想变成现实。」曾翊展的「梦工厂」,其运营团队、员工乃至物料、设备全部讲求「原汁原味」,都来自台湾,包括观光工厂、文创品牌等。

谈及梦工厂吸引广大观光客的最大法宝,曾翊展表示,「就是一站式体验」。 透过类似观光工厂的概念,让前来的游客学习制作专属凤梨酥、体验太阳饼如何DIY、品尝虾饼如何遇上「冰淇淋」,游客特别是陆客们可以在这里一次性体验诸多极富创意的台湾特色产品。

曾翊展认为,台湾其实有很多精致、有故事的文创品牌、小型观光工厂,但毕竟市场太小,而这些中小品牌要独自来大陆发展则势单力孤,所以才让他萌生抱团登陆的想法。

网购与物流发达 低成本实现创业梦

至于90后的台湾女孩吴宜庭,也在蓬勃发展的大陆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出身中医世家的吴宜庭,高挑的身材,落落大方的谈吐,这是我对吴宜庭的第一印象。坦白说,同样在大陆创业,女性可能遭遇的挑战,远比男性高得多。

吴宜庭称,2011年时她赴大陆就学,期间看到大陆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网路购物与物流业又十分发达,让台青可以低成本方式实现创业梦,是相当适合的环境。 吴宜庭2017年3月在南京「众创码头」创立的四季瑞禾,主打药膳调理包,目前业绩每月可达3、40万元。她认为,大陆民众越来越讲求健康养生,药膳的营养价值对人体的健康有良好的保养调理作用,这类产品在大陆有巨大的潜在商机。

政治、家庭、资金 台青登陆最大挑战

台青赴陆打拼,有「口袋满满」、「实现梦想」等光鲜亮丽的一面,但也有「铩羽而归」的辛酸故事。大陆市场虽然充满机遇,但也伴随著挑战与困难,在还未达到成功的彼岸之前,更多换来的是一身遍体麟伤。

小凯(化名)的西进故事,几乎是在我有限经验中所听过,台青赴陆失败最深刻的例子。同样是在帝都咖啡店的场景,但不同于简子复的乐观氛围,与小凯的会面,感受到的是无尽的失落。如果说要形容什么叫「跌到谷底」,当日的小凯堪称是最现成的例子。

拥有一身好歌喉的小凯,原本寄望能在诺大的北京市场,找到人生的表演新舞台,但政治因素打碎他的美梦。 小凯抱怨,大陆的部分同行经常有意无意要他表态政治立场,这样的作法让他不堪其扰,「我只是想要好好的唱歌,这跟我的政治立场有什么关系」;事实上,碰面当天,小凯已收拾好行李,准备隔日就返台。

小凯的例子绝非只是个案,而政治干扰其实也是台青西进大陆最不愿面对的情况;虽然多数台青选择以迂回的方式绕开这类问题,但可以预见的是,这种「潜规则」情况,在当前两岸态势下,恐怕只会多不会少。

撇除政治问题,赴陆创业最常听到的便是「抛家弃子」,与家人的关系面临考验。三天两头就往来两岸的曾翊展称,现阶段也只能把老婆小孩留在台湾;此前曾有台湾杂志制作所谓「候鸟爸爸」的专题,形容的正是曾翊展这类只身赴陆的台青或台商。

此外,曾翊展也直言,台青赴陆创业最头痛的是「调头寸」,有时候前期资金到位了,后期的资金却还没有著落,有时候进驻创业园区的行政公文盖了2、30个章,但批文却连个鬼影都还没见到。

教职仅提供短期保证 变数大

至于近年大陆积极向台湾青年博士招手,虽然看似条件优渥,但却隐藏诸多不确定性。尤其是在大陆新一轮对台31条启动后,对岸招手的力度越来越强。 不过,有近期曾经赴对岸面试的台湾博士就直言,虽然对岸开出的条件非常好,看起来可以马上解决在台就业难的「燃眉之急」,但是所提供的教职通常都是2至3年为限,长远来看,变数很大。

阿权(化名)就说,坦白说,大陆开出来的条件很好,即便是面试也提供来回机票钱,但问题是,大陆的学校所释出的教职就只有2年的期限,「2年后又该怎么办呢?我还有家庭要养,这样的风险实在太大」。

平心而论,阿权的担忧并非全无道理。这几年在大陆驻点期间接触过不少在大陆就业的台籍教师,的确有不少人私下直言,台籍教师毕竟不同于大陆本地老师,碍于政策其实很多研究计划都难以申请,而且部分台籍老师还必须负担大量的授课时数,基本上根本没时间做自己的研究。

风光的背后是无数汗水与努力的堆叠,台青西进大陆「有苦有笑」,「喜悦中难掩一丝落寞」。台青西进大陆的故事仍将持续谱写,而他们的奋斗历程,也将成为全球看见台湾的新视角。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