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海基会style 协助在陆「国人」返乡的引路者◆文/戴敬文《交流杂志108年4月号第164期(历史资料)》

「没啦、没啦,这些都是应该的!」这是李纯惠接听民众来电或处理案件最常出现的结语。对她来说,每一件两岸民众服务案,背后都是好多人,甚至一个家庭的寄望。帮助民众是责任、也是初衷,这是她22年来在海基会工作的写照以及始终不变的原则。

民众返乡的引路人

1990年代时期,刚从学校毕业的李纯惠无意间在报纸征才广告中看到海基会「招募文书处理人员」,心想「这个我应该可以吧!」一脚踏进服务两岸民众第一线,一做就是二十几年。

平常讲电话嗓门大,李纯惠得知成为杂志故事的主角,则显得有些低调羞涩。她海派热情的性格,更获得「阿季(台语)」的称号。常有民众事后致赠小礼物到海基会表达感谢,她总是说,「吼!这没什么啦,帮民众解决问题最重要。」为善不欲人知的服务热忱,除了熟悉两岸文书验证,近年也投入协助滞留中国大陆的台湾民众,寻找出一条「平安回家」的路。

服务工作包罗万象

海基会自1990年成立以来,主要办理两岸民间交流涉及公权力之事务性与技术性的工作,服务内容包罗万象,除了协助政府了解民众需求、办理两岸文书验证、机关间的行政协助及两岸民众意外事件的紧急协处以外,也包括帮两岸民众调处商业、旅游、家事纠纷等各种情况。

李纯惠说,她经手过很多种服务案件,甚至偶尔还要充当民众的「婚姻协调人」。她曾经接到民众来电陈情,说著说著就哭了出来,原来是丈夫长年在中国大陆经商,导致双方婚姻亮起红灯,希望海基会能「协助让丈夫『回心转意』」。

面对超出「海基会能力范围」以外的工作,同样身为两个孩子母亲的她,深刻理解陈情人独自在台湾经营家庭的辛苦,「或许对方要的不是协助,而是一个愿意倾听的对象。」李纯惠说,虽然「清官难断家务事」,但还是尽力提供关怀,没想到陈情人心情平复后,反开玩笑地说:「妳好像海基会的『张老师』专线,让我感到很安心、很温暖」。

近年中国大陆经济成长趋缓,进而影响台商与台干事业前景,部分民众甚至无法顺利返台,长期滞留当地,面临身无分文、证件过期、健康困难等窘境。

李纯惠回忆,曾有民众早年抢搭中国大陆投资热潮,西进开工厂,事业做得有声有色,但晚年因为投资失利而散尽财产,又不幸中风导致不良于行,直到积欠庞大医疗费用被当地台商协会发现后,才通报海基会协处。李纯惠坦言,通常接获类似案件,最大的困难不是让当事人返台,而是说服在台湾的家属,放下心结与恩怨。「遇到这种情况,一边是家属的不谅解,另一边是遭逢变故、无依无靠的当事人,我身处其中虽然尴尬,但还是硬著头皮帮忙劝和『别人的家务事』,」她坦言,最后如果还是无法说服家属,只好退而求其次联络社会局,寻找适合的安养中心,让当事人返台「居有定所」、安养晚年。

协处个案当中也有不少感人的例子。李纯惠曾遇到一位年近七旬的张姓台商,曾是众人之上的大老板,但遭逢外在经济环境剧变及当地官员索贿无度,最终宣告破产,改卖「蚵仔煎」勉强糊口,直到被当地公安临检才发现证件过期,直接关进拘留所。「当时我接到台商协会通报,想尽办法处理陆方的程序,最难的是说服在台湾的家属。」

她回忆,当张先生在机场看到全家族都来接机时,所有家人相拥而泣,这一幕令她感动落泪。「能看到他们全家团聚,无论前置作业多么辛苦烦杂,都值得。」李纯惠坦言,这是在海基会工作最大的成就,无价的回馈。

除了充满人情味的服务电话,李纯惠也曾经历挫折,甚至被民众拍桌大骂。早年开放探亲,两岸民间恢复联系,许多荣民过世后,大陆家属想提领「战士授田凭据补偿金」,但台湾继承法规定继承人范仅限于「配偶、子女、父母及兄弟姊妹」,但陆方继承法只能载明「第一顺序继承人」,也就是不包含「兄弟姊妹」,两岸规定不同,纵使完成单方文书验证,也无法提领补偿金。也曾有民众来海基会,没有带齐证件无法领取公证书,或是跑完单方流程也无法提领补偿,当场火气上来,气得拍桌破口大骂。

面对这种情况,李纯惠无奈之余,仍想著能否再为民众多做一点努力。毕竟对于有经济困难的民众来说,补偿金可能是重要的生活费来源,「我只不过被骂几句,但他们可能因而生活会有困难。」

陆客不幸罹难 全力配合家属需求

2018年2月6日,当两岸民众都身处在过年的热闹氛围中,花莲发生芮氏规模6.0强烈地震,造成多处民宅大楼及饭店旅馆倒塌,景象怵目惊心。李纯惠回忆,当时约有五千多名的陆客正在花莲旅游,其中包括来台自由行,却不幸罹难的9名陆客。

「当时花莲的情况很危急,许多陆客根本来不及拿证件就仓皇从旅馆逃出,也陆续传出有人罹难,」她说,海基会的紧急服务专线彻夜响不停,都是大陆亲属来电询问在台旅游的家人情况。

当时李纯惠顾不得与家人过年,全力投入协助工作,随著搜救人员不眠不休的搜寻失踪者。她说,不幸罹难的陆客分别来自6个家庭,协助来台奔丧事宜,她跟其他同仁一样,每天从早忙到晚,直到陪著大陆亲属到桃园机场送机,对方一句「谢谢」,道尽所有悲伤与无奈,「当下我只想著希望能减少罹难家属的悲痛。」

李纯惠认为「助人为快乐之本」,工作过程中难免遇到挫折,但因著古道热肠的性格,只要每次结案获得民众一句感谢,内心的成就感非笔墨足以形容。

「两岸交流三十余年,自己有幸参与其中22年」她说,会继续秉持著热心服务的精神,替两岸民众点亮一盏灯。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