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隔壁亲家登陆传递原汁原味的台式乡土文化◆文/李敦卿《交流杂志108年6月号第165期(历史资料)》

睽违5年,澎恰恰、许效舜主演的闽南语音乐剧《隔壁亲家》今年2月又到厦门的闽南大剧院演出,以笑料百出,又温馨感人的剧情惹得台下观众又笑又哭,也令许多当地的表演人才见识到台湾在闽南语戏剧创作上的活力。

不过,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此剧将要暂时「封箱」,一段时间看不到了。

相伴10年 「石龙伯、粗皮雄」从未缺席

隔壁亲家》音乐剧由「音乐时代剧场」改编,于2009年8月在台北国家戏剧院首演,10年来在各地巡演了60多场,主演「石龙伯」及「粗皮雄」的澎恰恰、许效舜更是一路相伴,从未缺席任何一场演出。

澎恰恰、许效舜的表演经历丰富,可说是电视圈的「老江湖」了,但《隔壁亲家》却是他们的音乐剧处女作。澎恰恰的徒弟,同时也是《隔壁亲家》的导演曾志远(OD)表示,澎哥、舜哥对此剧的感情非常深,常说这不只是表演,而是一个使命,「澎哥更多次提到,想把这部剧影像化,拍摄成电影。」

因此,在得知此剧将暂时封箱时,两人也格外不舍。曾志远指出,《隔壁亲家》真的是一部非常好的戏,也是澎哥、舜哥踏入音乐剧世界的契机,且演了10年,一直都很受欢迎,戏剧本身也有了自己的内涵与精神,「不只澎哥、舜哥,很多观众也感到很可惜。」

《隔壁亲家》的艺术总监及编剧杨忠衡表示,《隔壁亲家》是一部有年龄的戏,因此也会遇上许多新问题,「像是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只能接受邀演,很难主动经营商演、定点多场演出,巡演就变得零星且不连续,准备期也仓促得多,对团队造成较大的压力。」

虽然暂时封箱,但杨忠衡仍希望此剧走得更长更远,他说,《隔壁亲家》一直是他的福气剧,也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厦门巡演之后,他会好好思考,如何能让此剧永续长青。 坚守「台式本土味」 

演台湾人自己的音乐剧

音乐剧在许多国家都非常流行,有成熟的市场运作,但在台湾却一直没有发展出规模,杨忠衡于是在2007年创立音乐时代剧场,投入音乐剧的制作,并推出「台湾音乐剧三部曲」,以本土的语言、文化、音乐来创作,强调「讲自己的语言,唱自己的歌,说自己的故事」。 《隔壁亲家》是「台湾音乐剧三部曲」的第二部作品,相较其他两部作品《四月望雨》与《渭水春风》,是最贴近常民生活的,观众可从剧中三代人的生活,看到台湾从50年代到70年代的发展,包括农村家庭生活、年轻人北上打拚、现代生活及西方文化的冲击。

音乐剧最不可或缺的就是音乐,《隔壁亲家》依照三代人的生活背景设计了不同风格的音乐,像农业社会的片段,就以台语歌谣为主;北上打拚,用的是爵士乐;大学生活,则使用校园民歌,都是台湾音乐发展上的重要记忆。

杨忠衡表示,《隔壁亲家》演的是小人物的生活,所以剧中出现很多庶民语言,甚至直接在舞台上用俚语对骂,这与一些专家对「精致艺术」的理解不太一样,「演出前我们也担心有人不能接受,但谢幕后的热烈反应,证明了就算是最庶民、最草根的故事,也是能够感动人心,能够上得了台面的」。

闽南语牵线 《隔壁亲家》两次登陆

《隔壁亲家》与厦门的缘分,要从闽南大戏院2014年的「两岸艺术节」说起。为了筹办艺术节,戏院的常务副总经理罗艳来到台湾考察,寻找适合引入厦门的优质作品,在朋友的推荐下观赏了《隔壁亲家》,大受震撼,回厦门后就积极促成,希望此剧能作为艺术节的重头戏。

「罗总经理不是闽南人,不会闽南语,但也被《隔壁亲家》深深感动,所以我们认为,若在闽南人口众多的厦门演出,一定会有很好的效果。」闽南大戏院节目部副总监林珊如表示,这同时也是戏院第一次引入闽南语戏剧,所以有著很独特的意义。

林珊如提到,以闽南语来创作的戏剧在大陆并不多,反而是他们到台湾考察时,发现台湾这方面非常丰富,就算不是以闽南语为主的作品,也都能听到几句闽南语,「演出当日,不只厦门本地,包含泉州、漳州都有观众过来看戏,从语言上来讲,这在闽南地区是很新鲜,也很亲切的。」

虽然闽南语是共通的,但《隔壁亲家》演的还是台湾的故事,林珊如也曾担心观众抓不到剧中的历史背景及笑点,「演出前我们是有点忐忑的,不过戏才演到一半,我们就知道担心是多余的了,因为观众的反应非常好,在座位上一下笑得合不拢嘴,一下又哭得唏哩哗啦。」 听说《隔壁亲家》要暂时封箱了,罗艳及林珊如都感到相当可惜,所以马上跟杨忠衡联络,希望最后一场能在厦门演出。林珊如说,「这部闽南语音乐剧对厦门来说意义非凡,两度来厦门演出,我们看到很多二刷的观众,也发现非闽南族群的年轻观众,这代表《隔壁亲家》被观众记住了,也代表看表演的习惯在这5年间提升很多。」

《隔壁亲家》2014年在厦门演出3场,2019年演出1场,林珊如4场都有观看,且都感动到落泪。她表示,剧情的背景是50、60年代的台湾,但其实同样的人生故事在两岸都上演著,尤其她每次看到「石龙伯」时,都会想到自己的父亲,「闽南的父母很多也是一生都在农村,他们没受过太多教育,不懂得表达情感,也不理解子女的想法,但只要子女有需要,他们即使不认同,说不出那个『爱』字,还是会全力以赴。」

《隔壁亲家》后 闽南大剧院推「扶青计画」

闽南大戏院「两岸艺术节」即将迈入第六届,包含明华园、云门舞集、优人神鼓、表演工作坊、果陀剧场等团体都曾来厦门表演。林珊如指出,台湾作品的回响都很不错,他们会持续举办两岸艺术节,今年也将再度邀请明华园,预计安排在「十一」的重点档期演出。

除了知名团体及成熟作品外,闽南大戏院近期也在规划「两岸扶青计画」,希望能挖掘更多新生代的力量。林珊如说,「台湾有很多优秀的资深艺术家,也有很多能市场化运作的优质作品,但我们也发现,这中间似乎出现了断层,年轻人的作品相较来说少很多,所以才想建立一个平台,让年轻的艺术家有发挥的空间,催生出优秀的新作品。」

林珊如介绍,「两岸扶青计画」针对的是30岁以下的青年,甚至是还在学的学生,只要他们有不错的作品,就能来报名,闽南大戏院提供平台、资源及奖金,也找来两岸资深的评委给予建议,「很多年轻人有很棒的想法,但是没有资源,没有舞台,要做出一个作品非常难,我们就提供他们一个平台跟舞台,让他们能把才华展现出来。」

林珊如还提到,大陆近年很红的话剧作品「蒋公的面子」,就是南京大学的学生作品,最早在校内演出,编剧的是学生,参演的也是学生,后来名声传出去了,现在于各省、各城市巡演,「所以这个平台除了是舞台外,也期望能达到媒合的作用,我们会邀请业内人士参与进来,若有经纪人认为作品有潜力,也有机会进一步合作,甚至是市场化运作。」

两岸的青年交流近年非常热络,林珊如认为,为了文化艺术的永续发展,未来青年方面的交流将会是新趋势,「也期盼两岸表演界能加深合作,制作出更多如《隔壁亲家》这类创作力旺盛、风格独特,且情感共鸣度强的作品。」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