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以古为新 让传统戏曲走入现代观众生活◆文/李欣恬(北艺大音乐学系博士生、中国时报文化组记者)《交流杂志108年8月号第166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1

传统艺术被视为珍宝,为了延续传统艺术生命,发展多样面貌,让现代观众有机会碰触传统戏曲,各团队开始做不同剧种间的跨界实验作品,今年上半年,台湾团队主导不少跨界实验作品,并在国际舞台上获得好评。像是国光剧团的实验京昆作品《天上人间-李后主》、新编剧《十八罗汉图》,以及当代传奇剧场为南韩国立剧院量身打造的板索里版《霸王别姬》,还有朱宗庆打击乐团将击乐和京剧结合的《木兰》,都是两岸、南韩等地,叫好又叫座的作品。

新时代的传统戏曲 音乐仍是关键

这些国内外的传统元素应用,都扣合著一个最大的命题,就是音乐;音乐始终是不同剧种、乐种之间,得以融合的黏合剂,基于不同乐律、乐制,创作者往往需要花费极大的力气,保留原始乐器的特性、原来乐种的特点,但又能和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律制合在一起。音乐在历史发展中,被制定下来的面貌,既是各传统艺术的特色,也是一种限制,如何打破限制,成为现代创作者的课题。

近期较为成功的作品,包括国光剧团和日本横滨能乐堂所合作的《绣襦梦》,将昆曲、舞踊两种源自不同文化的传统艺术作融合,除了以传统昆曲《绣襦梦》为本,也打破三味线和昆曲之间,律制先天上的藩篱,以「首调」唱法,找到彼此间的共通点,让昆曲、舞踊两种不同的表演艺术系统得以顺利整合在一起,织出特殊的形式,使得现代观众能同步欣赏这两种艺术的根本,以及品味再造之后的风貌。

首演之后,日本知名剧评人大冈淳大胆将其定位为「这个作品为传统戏曲找到新未来」,他以这件作品预言,「昆曲的未来,在台湾有许多发挥的空间。」

南腔北调 当京剧遇上南音

而国光剧团和新加坡湘灵社合作的《费特儿》,更将大鸣大放的京剧和温文儒雅的南音置放在同样的舞台上,巧妙地透过音乐,调和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除了传统乐器演奏,也运用了西方的古典乐器大提琴,作为节奏乐器、旋律乐器的使用,表现京剧强而有力的锣鼓点,以及南音的抒情传统。

在南韩,更借重当代传奇剧场艺术总监、国家文艺奖得主吴兴国翻转京剧的经验,邀请他为其打造一部融合韩国传统说唱艺术板索里唱腔和京剧身段的《霸王别姬》。演出现场,新生代演员以传统的板索里气势非凡的唱腔,表现传统京剧霸王出场时的霸气十足,由演员反串饰演的虞姬,其概念也是承袭自古老中国京剧四大名旦的乾旦表演方式,以及梅派所树立的虞姬表演程式,在南韩演出造成轰动,自传统发挥而来的力量,令人耳目一新。

著重人性刻划 引发观众共鸣

国光剧团日前在上海演出、融合京昆的实验新编剧《天上人间-李后主》,以诗词内容建构李后主的一生,以昆曲演唱诗词桥段,显得雅致,叙事结构就以京剧演唱,让节奏明快,还有谈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牵引,如何左右著艺术真伪的新编剧《十八罗汉图》,都为传统戏曲,带来全新风貌。

中国大陆国家话剧院导演王晓鹰观察,《十八罗汉图》的剧情并不说教,但却从人的情感点出了文化传承的脉络,「剧中人性的优劣面,也是艺术各面向的隐喻,这是一部带有文化底蕴的剧本,加上演员的传统功底,以及超出传统艺术领域的表演内涵,都是从现代艺术的角度,呈现人性情感的波动。」

两度获大陆编剧最高奖项「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的剧作家罗周表示,编剧拉出世俗与艺术两条支线,并让这两者有交融的机会,是特别的手法,「剧中的尼师和孤儿,日夜接力修复同一幅画作,两人避不见面,单从对方的修补痕迹,理解对方的心思,这样的情感交流,比两人在舞台上直接演感情戏还要深刻,是非常细腻的安排。」

以上都是近年台湾传统戏曲以古为新,在跨界实验上所碰撞出来的火花,值得一提的是,传统戏曲带给现代艺术的滋养,不只在剧场领域,当代作曲家也从传统元素汲取养分,如甫于台演出的香港音乐人李劲松,就大胆将南音和电音融合在一起,运用两者最大共通点「即兴手法」巧妙嫁接,为观众展现极佳的现代手法。异中求同,成了跨国与跨代的主要创新手段之一。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