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台湾伐木记忆 百年林业文化传承◆文/黄郁婷《交流杂志108年8月号第166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1
历经繁荣辉煌、人声鼎沸的林场,日据时代被称为「摩里沙卡」,林田山林场伐木声已逝,森林铁道、索道走入历史,如今转型为林业文化园区,古朴、静谧的林业氛围,一处几近遗世独立的小山城,摇身一变,成为东部地区重要的观光旅游景点。
多年的伐木岁月记忆中,铁道与索道运转不停,留存说不完的故事,炎凉与悲伤,都值得传诵。
森林茂密无尽藏 开启台湾伐木史
台湾森林蕴藏著丰沛资源,曾令一世纪前进行台湾森林资源调查的日本人惊呼「无尽藏」,著手进行缜密的数据调查,不仅编定森林开采计划、更划分事业区,大量砍伐桧木。尤其是花莲,昔日为台湾伐木重镇,拥有林田山、太鲁阁及木瓜山等三大林场。1975年,因环保意识抬头的林业政策,政府开始正视过度开垦带来的环境问题,采取保续经营原则,设立保育园区、森林游乐园区,以观光教育、科学研发等方针,积极培育森林资源、建立民众的护林知识。为了台湾社会发展,「无尽藏」的恩惠也带给这片森林几许哀愁。
以现代的眼光也许质疑砍伐原始林的必要性,但在战后国民政府来台初期百废待兴,林业、蔗糖和稻米是赚取外汇的重要渠道,力行农林业扶植工商业政策。台湾社会无以兴盛。走访林田山,不仅可探见台湾林业发展轨迹,一窥伐木人在山中的生活甘苦,更重要的是,对台湾林业政策的发展历程能够有所认识。
文化资产保护的林业历史聚落
花莲林田山林业文化园区位在台9线244公里处,占地逾15公顷,为东部唯一被列入文化资产保护的林业聚落,曾是台湾第四大林场。1918年,日本人在花莲设立「东台湾木材合资会社」,隔年改组为「花莲港木材株式会社」,并在林田山进行伐木,随著生活机能逐渐完善,建设运材铁道、中山堂、员工宿舍、医务室、福利社、米店、杂货店、洗衣部、理发部、消防队等,全盛时期聚集4、500户住家,连幼稚园和小学都有。
林田山旧名为「森」,意即密布森林的山坡,园区群山环绕、景致优美,日据时期的铁路已筑有万森、温泉、大观等线,之后高岭线再延伸为7公里。战后伐木转由台湾纸业、中兴纸业经营,森林铁道及索道甚至还可直通七彩湖。1991年全面禁伐天然林的政策实施后,逐渐走入历史。过去有「小上海」之称的林田山林场,以保存最完整的伐木基地闻名。
时至今日,昔日的喧闹、热络已然消失,但不变的是老旧房舍、桧木日式建筑和过去运送木材的铁道,依然静默的伫立于园区。花莲林管处整修既有的日式建物设施,目前对外开放的有展示馆、中山堂、服务中心咖啡一二馆、场长馆、木雕一二馆、机械修理工厂、林业生活馆、米店及医务室等,并修复部份林铁,提供游客参观体验。
东台湾最早的戏院「中山堂」
中山堂系林场员工与居民的精神寄托所在,建材取自林场自产的台湾扁柏,以人字梁木工法构筑,设有表演台,座椅也是桧木制成具靠背的长椅,依序渐高,让后排的人也可以有良好的观赏视野。当时林场员工则善用场地,利用公余之暇组织乐团、话剧社,精湛的表演深获好评,甚至获邀至其他单位公演。
纵横山林的森林铁道
早期林田山林场使用「木马路」作为运输原木的交通设施,所谓「木马路」,即沿著伐木基地到山下土场(木材集运场)开辟的运材小径。但较为方便、快捷的运材设施,则是索道与铁路,接连各个伐木区的铁道大多架设于蜿蜒山壁,悬空的栈道式设计,架设时多使用台湾森林少见的针叶一级木。为了节省燃油,尝试上山时用「蹦蹦车」在前方拉曳,下山便溜放。直至林田山林道完成,卡车取代火车成为最快捷的运输工具,森林铁道便逐渐功成身退。
聚落活化、社区合作 带动就业机会
近年来,林田山在当地文史工作室人员奔走下,加上林务局推动社区林业计划,将林业带入社区,以社区结合林业,再造林田山为一座林业文化园区为使命,试图赋予另一种内涵,使沉寂已久的林田山风华再现,造就了崭新风格,又不失当年林业风味的原汁原味。
政府也规划将林田山打造成「再现林业聚落的生活型文化园区」,重现林场早期生活场域,透过旧铁道的再利用工程,改善出入动线,以「聚落生活景」为发展核心,运用现代科技重现林业历史现场,透过聚落活化、社区合作以及居民与管理处共管共荣方式,保存林场昔日生活景象,俾利创造更多在地就业机会。
承受森林恩惠 造就台湾经济发展
伐木是高风险的工作,从伐木、集材、运输,只要一不小心都可能发生事故,过程既危险又辛苦。在了解台湾林业史之际,值得台湾社会共同深思的是,林业该如何转向发展,以及如何理解身边的自然资源,并与之和谐共处。
林业是在一瞬间使用了树木千百年生命的产业,树木好不容易长了千百年,瞬间为我们取用,无论是砍伐、利用林木制品时,都需慎重考虑;林业经营也须奠基在其他生物也能生存的条件下。
这几年台湾发展新林业的声浪不断,不再以生产木头为主力,反而重视将木材生产视为森林提供的众多服务效益之一,除可展现台湾原始森林之美外,也能唤起民众共同珍惜森林资源,以及支持护管山林工作。让享有比多数国家富足生活的台湾社会,不忘自然资源供应我们无尽藏的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