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魅力苑里 古风与蔺草的经典小镇◆文/李莫宁《交流杂志108年10月号第167期(历史资料)》

配合2019年「小镇漫游年」,交通部观光局于2018年底举办十大经典小镇票选活动,票选结果大爆冷门,苗栗苑里以黑马之姿勇夺第一,击败新北瑞芳、彰化鹿港等知名观光圣地,苑里遂从过去的默默无名,一举掳获众人目光。许多人不免要问,究竟,这个滨海的偏乡小镇,有何魅力让众多网友如此青睐?

房里古城 遥想当年风华

「苑里」地名源自平埔族原住民道卡斯族「苑里社」,为苗栗县最早开发的乡镇之一,北靠通霄镇,西滨台湾海峡,南隔大安溪与台中大甲对望,东依火炎山与三义乡相邻。早在明郑时期就有汉人入垦,1764 年清朝政府正式设治,置苑里堡,下辖苑里街等庄街。

苑里镇内的房里古城,是苑里最早发源处,原是道卡斯族蓬山八社「房里社」所在地。清咸丰年间,泉州人在房里庄之北建街衢,全盛时期,盐馆年产2,000石,是全台有名的「大馆」;染布业也非常发达,曾有一段时间是全台第二大染布中心。为方便进行商业活动,房里居民在主要街道上舖设石板,在房子边上搭遮雨蓬,一时蔚为「不见天街」,盛况可见一斑。后有仕绅倡议捐款筑城,设东西南北四城门,城外环植刺竹,竹外有城沟,颇有发展气势。但好景不常,光绪2年房里城遭祝融之灾,加上海线铁路在苑里街上设站,商业重心移转,房里便逐渐没落。如今城墙已不复见,唯有北边的大沟渠遗迹,依稀可想见当年房里城的繁荣景象。

今日寻访房里古城,寂寥僻静,已很难想像当年摩肩擦踵的盛况,然而城内少数破落但风韵犹存的红砖建筑,以及顺天宫、房里溪义渡碑、蔡家古厝等历史建筑与文物,多少保留了房里城的昔日风华。

蔡家古厝「蔡泉盛号」为房里保存最完整的历史建筑,为县定古迹,兴建于光绪末年,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砖造建筑。据说是蔡家特地聘请中国匠师来台建造,大部分的建材均从福建运来,所用的砖瓦也是名窑烧造,木料也是来自福州的上等杉木,所以虽经百年,损毁的地方并不多,保存相当完好。「蔡泉盛号」为泉州人蔡枰所创建,因经营榨油及蔺草制品致富成为苑里望族,自雍正初年移垦以来即人才辈出,台湾光复后苑里镇第一、二任镇长均出自蔡家,迄今其后裔仍居住在厝内,对于到访游客均耐心解说,娓娓道来这座气派非凡建筑的辉煌历史。

房里城内其他古厝也别具特色。沿著蔡家古厝前的街道往北走,一个不起眼的转角内,「后巷土埆厝」的立牌出现在眼前。走入巷内,两旁红砖墙与夯土墙绵延错落,信步其间,彷佛置身清代街道,不时可见湮没在漫草间的红砖古宅,以及颓圯残破的土埆厝。

土埆厝是一种传统的房屋建筑,主要以稻草搅泥、经日晒后制成的土埆(土墼)做为房屋墙壁,外层再涂上石灰及泥土。由于土埆厝是泥土所建,在化学性质上泥土的比热较大,不但吸热慢,散热也慢,所以土埆厝冬暖夏凉,清爽舒适,据传是典型的平埔族建筑方式,不过较有钱的人家会以砖块代替夯土砌墙。

距离土埆厝街区不远处,便是房里古城的中心顺天宫,宫前的广场及老榕树为里民的主要活动空间,不时有当地耆老在树下话家常。顺天宫前有座「房里溪官义渡碑」,迄今已有182年历史。早年房里溪遇大雨经常泛滥,行人渡河困难,常有土豪劣绅雇人摆渡,藉机勒索高额运费或暴力掠夺。道光17年(1837年),淡水厅同知娄云为革除弊端,出面邀集仕绅捐助,先购置义田,再以义田租息支付义渡费用,共设置6处属于官方的义渡渡口,并立碑为记。这座石碑原立于房里溪畔,因房里溪泛滥而被大水冲走,被农民拾获铺在水沟上供牛车行走,有地方人士发现「石头路上怎么有字?」才寻回石碑,重新存放在顺天宫外,成为不少游客探访房里古城的第一站。

蔺草编织 苑里人的集体记忆

苑里也是蔺草编织的故乡,很少人知道,曾风靡一时的蔺草制品「大甲帽席」,最早产地并非出自大甲,而是隔一条溪相望的苑里。

蔺草可说是原住民给汉人的珍贵礼物。大约在距今近300年前的雍正5年(1727年),两位道卡斯族妇女发现大安溪下游的野生蔺草,尝试将其编织成草席,其后渐渐发展出更细致的蔺编生活用品。随著汉人移民渐多,有汉人发现蔺草有很好的吸湿性与透气性,纷纷向原住民妇女学习,于是蔺编的技术渐渐传入大甲街、苑里庄等汉人居住的村落。

蔺编制品的魅力,日本人也无法挡。1886年,一位西方人来到苑里寻找可以用蔺草编织出西式中折帽的人,苑里妇人洪鸳鸯反复研究,成功用蔺草编织出西式中折帽,成为用本地材料生产西式帽子第一人。日本占领台湾后,苑里办务署长浅井元龄找来洪鸳鸯将蔺草帽商品化,一时大街上卖的草编帽成为日人热门伴手礼,甚至外销到日本及其他国家。当时外销草帽曾达1,600多万顶,占当年度台湾外销出口量的第3名,仅次于糖和米,堪称台湾地方产业的奇迹。

二次大战期间,因国际航线断绝,蔺草帽席从外销转为内销。台湾光复后,中国大陆各大城市成为蔺草帽席外销的新市场,蔺草席成为上海高级旅馆中最高级的寝具配件,而蔺草帽也成为当时最时尚的服饰配件之一。然而,随著台湾塑胶原料的使用及工厂的兴起,帽席制造业惨遭前所未有的打击,曾有的荣景逐渐消失不见。

今日的苑里镇天下路老街,昔称「苑里街」,是苑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和蔺编产业的关系非常紧密。天下路曾是蔺编产品的外销橱窗,全盛时期有数十家内外销的帽席中大盘商,然而,天下路老街和蔺编产业几乎是同时没落,现在整条路上仅存4家。走进今天的天下路老街,没有太多的商业气息,只有街道两旁斑驳破落的房屋,保留下老街古朴而原始的面貌。

山脚社区 复兴蔺草文化

1990年代初,开始有地方人士积极奔走,希望唤起苑里人的蔺草记忆,山脚社区尤为积极。山脚社区发展协会透过成立台湾蔺草学会,到国中、小开设研习班,以举办蔺草节与爱蔺工艺奖等方式,把蔺草的编织文化传承下去。在山脚社区的努力下,越来越多拥有蔺编技艺的妇女重拾蔺编的喜悦,更有年轻人及设计师加入,各种创意的蔺编制品开始出现,开启新一波的蔺编浪潮。

山脚社区为苑里极富特色的社区,因背倚后壁山仔(锦山)而得名,位于苗栗山海线交接处,为闽客族群融合地。除了推动蔺草工艺文化创意产业不遗余力,「红砖文化」亦为山脚社区的产业特点,而山脚国小日治后期宿舍群及其周边地区,更是来到山脚社区必访的景点。

山脚国小日治后期宿舍群是日治时代学校提供给老师或官员的宿舍,1935年中部发生墩仔脚大地震,宿舍毁损重建,最早重建的2栋已经拆除,现存宿舍应为 1937年到1944年间兴建。宿舍群是典型的日式木造建筑,周遭树木郁郁葱葱,漫步其中,能深深的感受到一股日式氛围,恬淡而宁静,无怪乎假日总能看到不少民众在此处休憩,让思绪静谧地沉淀在天地之间。

宿舍群对面不远处有一古厝「蔡氏济阳堂」,据传与房里蔡家同一家族,历经1935年大地震及蔡家后代纷纷搬迁,年代久远且乏人照料,多处木构造建筑及交趾陶壁雕毁损严重。后经蔡家后人奔走,被指定为县定古迹并著手进行修复,经整修后已焕然一新,可惜已失去原始的古朴感。山脚国小另一侧则有一座风格独特的教堂「山脚教会」,也是历史悠久,坐落在马路旁甚为显眼,蓝白交错的外墙充满浓浓的希腊风,不少路过民众会被其吸引,成为拍照打卡的好所在。

静谧的氛围加上浓厚的古风,构成苑里最动人的魅力。因位于偏乡而长期被镁光灯遗忘,反而让苑里躲过大规模的开发,为台湾保留下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或许就如蔺草文化一般,历经繁华、没落与复兴,苑里在沉寂已久后也将获得新生,「经典小镇」网友票选第一名的头衔,势将带动这个有著「红砖的故乡」美名的小镇,迎来另一个春天。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