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台籍医师在陆打拼 林峻生只为一圆中医梦◆文/李宇欣《交流杂志108年10月号第167期(历史资料)》

在高度竞争的中国大陆医药市场,台籍中医师林峻生闯出自己的一片天。他是第一位在陆担任院长职的台湾人、也是看诊量最高的台籍医师之一。外界看到的他,是令人称羡的成功人士,实际电机系毕业、半路出家的他,凭著一股热情,走过艰辛刻苦历程,只为一圆「中医梦」。

基因里的中医血脉

「小时候从来没有把医师当成未来志愿,」林峻生坦言,出生中医师家庭的他,曾祖父曾是地方「道医」,台湾尚未经济起飞前,没有全民健保,地方中医师往往身兼道士工作,出现「右手把脉开药、左手画符收惊」的有趣现象。可惜家族后辈对于医术没有太大兴趣,「包括我自己也无感,曾祖父的珍贵手抄笔记差一点就失传,」林峻生说。

高中选择第二类组,大学读电机系的他,原本过著与医学毫无关联的生活,林峻生说:「自己年轻时对『医』的印象,停留在西医,开刀见血这种场面,我真的完全不行」。直到大学时期好奇心驱使,参加中医社,才唤起他体内封印已久的家族基因,就这样一头栽进中医领域,再也没有回头。

中医社开启林峻生另一扇窗,一头栽入,毫无保留。当时白天学积体电路,晚上去国术馆拜师练习。被问到日夜处在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是否落差太大?「完全不会!机械就像简化的人体,电路和电子元件的逻辑,其实跟胀气与血管类似,很好理解,反而更能融会贯通,」谈到医术就滔滔不绝的林峻生说,当时工程师是他的收入来源,中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目标。

过去对于非中医系毕业,透过自学或拜师,有志投入临床执业者,曾开设中医检特考(2005年已废除)制度,每年录取率仅个位数,难如登天,纵使林峻生多年始终过著白天工作、晚上与假日进修的规律生活,更在检特考前一年辞职全力以赴,依然在第二阶段败兴而归。

台湾受挫开启西进契机

检特考没过竟成林峻生的人生转机,当时在台湾碰壁,很想了解大陆中医的发展情况,买了机票飞去北京参加为期一周的短期班,没想到成果意外的好,坐在台下听著国宝级老教授讲解医术,沉醉在学术的愉悦感,他立即决定报名北京中医药大学,当个28岁的「台生」。

纵使有心一圆「中医梦」,但外在环境依旧险峻。林峻生回忆2002年大陆中医执业相当落后,一般诊所只有三样东西:桌子、笔和纸,连电脑都极为稀少,挂号、候诊、拿药制度更是一团乱,「当年台湾任何一间诊所,无论软硬体都比对岸先进超过一千倍,」林峻生说,在共产体制下、医疗改革前,大陆医师起薪低,主治医师挂号费20元人民币,一般医师更低,曾经遇过只有4元!过去大陆医学院分数拉不起来,主因在于临床环境不佳,医师相当「惨淡」。

当时快迈入而立之年的林峻生,不仅没有正式工作,究竟什么动力,驱使著这个前途未卜的梦想?「单纯与天真,」林峻生笑著说,就是想学中医,通常没有想太多的人,才有办法去实践,自己也了解台湾不承认大陆中医学历,大陆又尚未开放台籍医师执业,西进可谓两边都不讨好,说不定两边尽失,当年虽然看不到未来,依然凭著热情,踏上西进的台生之路。

海基会活动巧遇佳偶良缘

海基会每年定期举办台生研习营,截至目前已举办近20年,让有志西进就学的台生了解大陆现况、熟悉彼此互相照料。当时准备去北京的林峻生,抱持著认识新朋友的想法报名参加,没想到在会场上遇到未来的太太-吕佳憓。

「我当时对她一见钟情,得知她未来和自己同校,还主动留电话给她,」林峻生解释,原本在大型医学中心担任护理师的吕佳憓,工作压力大,日夜颠倒,想换个医界的跑道,选择中医进修,两人在学校只有隔壁班的距离,很快成为男女朋友,没想到隔年爆发SARS(急性呼吸道症候群)事件,北京风声鹤唳,气氛肃杀,「当时处在极度不稳定状态,赶在北京全面封城前一刻,飞回台湾决定结婚,」林峻生说。

走过低潮谷底

大陆近年医疗产业发展快速,上网搜寻「林峻生中医师」,马上跳出琳瑯满目的卫教文章,以及教大家如何避免肩颈酸痛等YOUTUBE短片,曾任北京天承金象中医诊所院长的他,多元发展,不仅是医师也是网红,病患来自大陆各地,还有远从云南搭飞机,或从山东开车前来求诊。

林峻生认为,近年不少台生选择西进读中医系,这是不错的选择,现在大陆的整体状况,比自己当年好很多。「我取得中医师执照时,大陆还不允许台籍医师在陆执业,当时我和太太已经有小孩,压力可想而知,」他说,太太带著小孩回台湾,全家人分隔北京、台北两地长达近五年之久,自己独自留在大陆打拼,咬著牙撑过低潮期。

大陆于2007年实施医疗改革,林峻生是第一批在陆执业的台籍中医师,原本以为终于盼到契机,但大陆没有健保制度,医疗环境与品质有待加强。例如有的陆籍医师拚患者量,时间就是金钱,一天可以看两、三百个病患;还有医师主打免挂号费,重点放在卖药,医病问诊时间可能不到几分钟,却拿到长长的药单,各种光怪陆离的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台湾人真的不能比cost down(低价),因为大陆人可以低到无法想像,」林峻生说,找寻自我定位,做出市场区隔,是他与陆籍医师最大不同之处,仔细对待每一位初诊病患,平均花15至20分钟,好好观察、记录病例,下次患者就算没办法亲自到诊所,也可以线上调方(大陆规定允许第二次以后,可以线上问诊开方),累积好名声。

林峻生坦言,刚开始的阶段最煎熬,一边是养家的压力,另一边是自己面对大陆医疗环境的抗压性,如今事后证明按部就班是好事,逐步建立台籍医师仔细、服务与专业的正面形象。

「台籍医师」烙印在大陆人心中

如今林峻生和吕佳憓夫妇都在北京中医诊所执业,两个儿子也在大陆上学,全家一起替未来打拼,不时回台湾并参加海基会活动,「儿子们很喜欢讲台语,也很喜欢看台湾的影片,」他说,虽然平时主要在北京,但依然与台湾保持紧密连结。

六年级的林峻生,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曾经是「在台工程师」、现在是「在陆中医师」,两个看似违和的不同职业,他却发挥的淋漓尽致,不仅建立起个人及诊所的口碑,也把「台籍医师」的专业形象,烙印在大陆人心中。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