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美中经济脱钩 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文/李志强(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副教授)《交流杂志109年10月号第173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3

今年5月14日,美国总统川普在接受福斯电视台访问时,发表了至目前为止对美中关系最强硬的谈话,直言:「我们可以切断与中国中国大陆的所有关系。」其后在8月23日川普的连任竞选团队公布其第二任期的施政纲领,有关中国大陆的主题排在十大重点施政领域的第三位,该主题是「终止我们对中国的依赖」,并具体的列出了五项目标及措施:1.从中国大陆带回100万个制造业工作机会;2.为那些从中国大陆带回工作机会的企业提供税收减免;3.对把制造业带回美国的基础产业(制药和机器人行业)实施100%的费用减免;4.业务外包给中国大陆的企业将拿不到联邦政府标案契约;5.要中国大陆为新冠肺炎病毒扩散至全世界负完全责任。加上近几个月来封杀中国大陆手机厂商华为的晶片供应,以及对部分赴美投资陆企如TikTok的打压等,川普的所有动作打破了过去二十年既有的美中贸易秩序,为了降低对中国大陆的依赖,并进一步推动美中双边产业供应链往「脱钩」的方向前进。

美中贸易战 外商纷纷迁出中国大陆

从经济结构来看,经过40年的快速成长,加上长期实施一胎化的结果,中国大陆渐渐失去劳动力便宜的优势,2012年起劳动力数量每年减少300至500万人,导致工资大幅上涨,世界工厂的地位己经面临挑战,不只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外商减少赴陆投资,甚至原来在陆外商也考虑把工厂外移至东南亚。然而随著中国大陆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内需市场的扩大,服务业及高技术外商逐渐增多,总体上中国大陆吸引外资的金额仍在增加,但成长率己趋缓。

2018年4月美中贸易战开打初期,美国对中国大陆部分进口商品课征的高关税并未使跨国企业进一步迁出中国大陆,主要是外商认为贸易战可能只是川普的短期做法,而迁厂却是影响巨大的长期决策。但随后美国不断提高关税税率并及扩大课商品范围,更把战场延伸至科技及金融层面,外商终于察觉美中贸易战有长期化的趋势,并认清美国对中国大陆的经贸政策基调己经从合作转变为对抗,为规避出口商品至美国的高关税,2019年从中国大陆外移至东南亚尤其是越南的劳动密集型外商及陆商明显上升,大都集中于后段组装生产阶段,而留在中国大陆的企业则集中发展中上游零组件,其中以手机产业最为明。

新冠肺炎疫情 促发去全球化与生产在地化

1月底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爆发并扩散至湖北其他地区后,导致大量工厂停工,由于武汉是半导体、面板以及汽车零组件中心,停工后零组件供给中断,使得许多境内外电子及汽车企业产生断炼效应且破迫停顿生产,跨国企业才惊觉到供应链过度依赖中国大陆的后果,其后疫情蔓延至世界各国,外商人员的跨境移动受到极大限制,后来生产及运输逐渐恢复,但这种情况让外商在未来投资布局上必须考虑生产地完全集中在中国大陆的风险,尤其必须纳入人身安全作为投资地的选择考量,这将影响到以后经济全球化的方向,甚至开始有去全球化和在地化生产的可能性,特别是防疫及医疗等影响国家安全的必需品,中国大陆不会再是唯一的投资地区。

美中经济脱钩 保障美国领导地位

外商从中国大陆出走是一段缓慢的渐进过程,真正促成美国要「去中化」,是疫情导致美中关系更为恶化。美国是疫情及经济受损最严重的国家,至9月5日己经有630万人确诊及19万人死亡,第二季GDP衰退34.3%,下降2.15兆美元,失业率由1月的3.6%升至5月的16.3%。由于新冠肺炎刚爆发时中国大陆有意隐瞒疫情以及资讯不透明,川普把这笔帐全算在中国大陆头上以免影响连任选情,加上不满香港国安法的实施,因此升高对中国大陆的经济制裁以拉抬选举气势。美国是全球销售金额最大的单一市场,中国大陆不管在出口、资金以及技术来源都直接或间接依赖美国,美方认为美中经济脱钩对中国大陆的伤害较大,而美国则可透过东南亚取代中国大陆而减少损失,基本上只是顺势而为,对美方的损害相对较轻。

川普对中国大陆的经济战,理由包括美中双方不对等的关税及贸易开放环境,因而采取对中国大陆进口商品课征高关税及限制陆企在美投资或上市等措施,然而今年以来美国对中国大陆的政治及外交角色已重新定位,尤其是国务卿及司法部长在7月份分别发表对华政策演讲,显示美方已开启新冷战。从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拜登对中国大陆的发言观察,即使是拜登当选美国总统,美国对中国大陆的政策也不会改变太大,可能只是手段较为细腻而已,主要是美国认为其霸权已受到中国大陆的威胁。去年中国大陆GDP达14.1兆美元,和美国GDP21.4兆美元的差距比10年前大幅缩小,若以购买力平价衡量则己经超越美国近6兆美元。

尽管中国大陆多次强调无意挑战美国在全球的霸权地位,但毕竟双方意识形态与国家体制都处在对立面,让美国很难放心中国大陆持续发展,即使其人均GDP才刚突破一万美元,仍居发展中国家中低收入水准,但中国大陆强调集体主义,国家掌控绝大部分资源,美国认为独裁的中共早晚会冲击到美国各方面的利益,必须先下手为强强力阻止中国大陆的高速发展,才能保障美国全球领导地位,各种对中国大陆的制裁做法包括美中经济脱钩都是基于这样的思维制订出来的。

川普「去中化」 对全球产业链的影响

美中经济关系真的可以如川普所说的彻底脱钩吗?实际上的发展走向可能远比川普理解的复杂,因为对不同产业而言影响不一样,可行性也不同,有些产业早就开始「去中化」,部分仍将视中国大陆为重要生产基地,美中经济不可能完全「一刀切」,而是脱钩到底能做到什程度。中国大陆的外商大概可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类型是低附加价值,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出口商品为主的企业,包括衣服和鞋、玩具、家俱、食品加工等产业,在美中贸易战下,去年有些已逐渐移出中国大陆以避开美国关税,今年1月美中虽然签署了贸易协议,但美国并未取消之前对中国大陆加征的关税,加上目前美中矛盾有增无减,这种外移趋势将会延续下去。

第二类型是受疫情影响,被认为是涉及国家安全的企业,主要生产医疗用品、药物、电信产品及高科技零组件等,在川普政府的要求下,有相当一部分从中国大陆迁回美国,或移到美方认为的盟友国家。为了达成这一波「去中化」目标,川普将动用行政命令或提供补贴等措施要求返美,因此这部分企业迁出中国大陆会比其他类企业要快很多。

第三类型则是在中国大陆生产并主要内销中国大陆市场的跨国公司,这类企业为贴近市场很难迁出中国大陆,最典型的例子是iPhone,其营收近两成来自中国大陆,是iPhone全球第二大单一市场,除非中国大陆工资和欧美相同,否则若iPhone的生产线移到境外组装好后再运回中国大陆销售,在成本上完全不划算。去年美国电动汽车公司Tesla在上海设立大型生产基地,用意也是在贴近中国大陆市场。

此外,在高科技上美国仍控制住标准及规格,相关零组件的智慧财产权大都在美商手上,华为备受打压,为免受制于美国,中国大陆也将要制订专属陆企的科技标准及规格,因此以后在高科技产品极可能出现陆规和美规两套标准以及两条相关的供应链,一条使用美规标准生产商品供应美国市场,另一条则使用陆规提供给中国大陆消费者,至于其他国家使用哪一套标准则视商品属性而定,如属于基建领域的电信业会受到该国政府倾美或倾中的影响较大,一般消费品如手机则取决于市场的接受度,例如过去有电浆及液晶两种电视的竞争。这样的发展型态事实上有相当大的政治干预色彩,长期而言国际市场将要承受生产效率降低的代价,未来全球经济成长也会比以往来得缓慢。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