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两岸振兴经济 「消费券」大车拚◆文/蔡敏姿《交流杂志109年10月号第173期(历史资料)》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威胁人类生命安全,也重挫全球经济,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明两年全球经济损失将达9兆美元,规模相当于一个日本加一个德国的经济总量。台湾是疫情相对安全的国家,但也难逃波及;大陆则是首波疫情的爆发地,复苏之路不易。两岸拚经济不谋而同,皆推出「消费券」,比较两地消费券的金额、使用方式、产业上的异同。

振兴三倍券 增加三种数位方式

为了带动经济,台湾推「振兴三倍券」,7月起开放预购,15日开始使用至年底。「振兴三倍券」顾名思义要创造放大三倍的效果,只要具有中华民国国籍的国民、取得居留许可的外籍或陆籍配偶,并支付新台币1000元,即可换3000元的三倍券,新生儿在12月底前出生并取得健保卡者,同样也能领取。三倍券也不排富,120万名中低收入户不需要支付1000元,政府会直接将钱拨入帐户,作为兑换三倍券使用。

三倍券的购买管道不单只有纸本的选项,还增加三种数位方式,行动支付,如Line Pay、街口支付、台湾pay;电子票证,如悠游卡、一卡通,以及信用卡支付等,不过,从台湾民众的反应,数位三倍券的吸引力不大,超过八成民众仍选择领取纸本。

纸本的便利之处在于,容易集资、变现,或者赠送给亲人,比较不像数位三倍券有归户的问题,另外,像信用卡领三倍券,其使用方式是消费满3000,隔月帐单直接扣2000元,方便性似乎不如纸本。电子支付则是直接转入APP帐户2000元,电子票证则是到超商靠卡回存2000元,除了纸本外,上述其他方式都是「三倍券网页」登录绑定消费载具。

自掏腰包1000元购券 政府举债成本相对低

回顾过往政府振兴经济的历史,2008年金融海啸时,为免消费紧缩效应扩大,前朝政府于2009年发放给全国人民的消费专用券,每人额度为新台币3600元,面额有200元及500元两种,总共是三张200元、六张500元,当时仅有纸本的选项。这次的三倍券不同之处在于,除了领取管道、使用方式变多元,由于消费者需自掏腰包拿1000元出来购券,政府的举债成本相对就比较低,每人额度3000元当中,200元5张、500元4张。

事实上,这次三倍券在发行的过程中,面临到一些责难、困境,包括遭质疑为何不直接发放现金、为何民众还需要掏钱购买、为何只有3000元、为何排除电商网购,另外,开放预购初期,超商电脑频出现当机的状况。不过,或许是民众和店家闷太久了,即使三倍券有上述争议,最终发放后仍收到不错的回响,领券的人数相当多,已经突破1000多万,店家也乐得顺水推舟,因应三倍券推出更优惠的折扣活动。

加码发券 惠及艺文、农产、运动、客家文化领域

有趣的是,在中央政府祭出三倍券后,许多部会也都相继跟进「发券」,包括文化部、客委会、教育部、农委会均各自加码,分别推出「艺FUN券」、「浪漫客庄旅游券」、「动滋券」及「农游券」等四款免费电子票券,为各自管辖的产业,增添经济动能。

文化部推出的艺FUN券,面额600元,可用于书店、电影院、博物馆、艺文展演平台等;客委会推出的「浪漫客庄旅游券」,面额800元,用于全台70个客家文化发展重点区;教育部推出的「动滋券」,面额500元,用于欣赏运动赛事、运动场馆、运动用品与电竞商品;农委会推出的农游券,面额则是250元,用于全台1千多处休闲农场,以及农会等。不过,有别于三倍券是全台人人都可领,上述四部会所推的券,不是人人有奖,须透过抽签方式取得。

大陆消费券政策 各省市因地制宜

最先爆发疫情的大陆,比台湾更早推动消费券来救经济,3月起各地方陆续发放消费券,新华网报导,大陆城市多使用微信支付、支付宝线上支付发放消费券,让民众上网抽签领取。全面采用电子券形式发放,使用范围包括餐饮、体育、文化、旅游、百货、零售商品等。消费券面值人民币200元、100元、50元,或消费满200元减50元,消费100元减25元等,视地方政府规画而定。

各省市顺势推出消费主题,例如,北京9月推出「时尚消费月」,数百项商品促销,并发放新一轮140万张北京消费券。其中包括线下餐饮购物消费券100万张、智慧产品消费券40万张。智慧消费券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消费者只能任选其一,不可更换。线上券在线上购买智慧产品时可以使用,满2000元打九折,限北京收货地使用,最高减人民币400元。

为支持体育行业对抗疫情,促进全民健身和消费,上海则推出运动消费券,为一次性电子消费券,面额为人民币5元至80元不等,由政府补贴和场馆让利两部分组成。此外,京东、新世界城、国美、永乐等线上线下的行业龙头企业,也都通过发放消费券等组合拳,来促进上海消费市场回暖。

大陆前8月消费券 发放额近1300亿元

数据显示,今年前8月各地发放消费券总额超过人民币300亿元(约新台币1,290亿元)。大陆商务部表示,目前共170多个地方政府发放消费券达人民币190多亿元;加上7月,阿里旗下支付宝接棒加码,联动银行、商家共同发放消费券超过人民币100亿,发放主体增多,使得8月大陆整体发放消费券总额超过人民币300亿。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曾说,「抗击疫情和发展经济,这两场仗必须同时打赢。」支付宝表示,消费券的杠杆效应不断提升,平均1元消费券能撬动10元以上消费。小店经济成为最大获益者,九成消费券流入小店,支持消费券的小店流水增长超过70%,优于疫情前水平。

不只阿里巴巴,各大电商也加入消费券行列。9月,拼多多发放5亿元丰收节消费券,以拉动农产品消费市场;苏宁易购发放50亿消费券,用于3C家电、批发零售、母婴用品等。京东则携手上千家运动品牌,Adidas、李宁、New Balance等最低祭出五折优惠,还有提供消费优惠折扣券。

专家:稳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才是根本

大陆民众使用消费券多半用在餐饮行业、日用百货。北京市朝阳区的高姓上班族表示,透过手机领取餐饮消费券,一家三口上馆子用餐总消费人民币206元,用一张满160元折60元的消费券后,最终付款146元,觉得很划算。一位苏州王姓台商说,打开支付宝搜索消费券,他领到五张满40减20的消费券,适合小额购物或购买生活日用品,甚至可折抵汽车加油费。「但非人人有奖,需要抽签,办公室里同事约六、七成有领到消费券。」他说,疫情下大陆消费力度明显紧缩,虽然市场已经复工复产,但是整体营收表现大不如前,所谓的「报复性消费」在下半年并未明显出现。

对于消费券在刺激经济方面的效果,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认为,消费券的确是短期内促进消费的手段,但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消费指标的边际变化是有限的,短期刺激政策未必能立竿见影。各地疫情情况和经济水平的差异,决定发放消费券通常是因地施策,短期消费刺激,治标不治本。当务之急是避免中小企业破产,需通过减税降费等方式解燃眉之急。

从疫情防控的角度来看,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称,消费券发放一定会对消费产生效果,不过,只要疫情还没过去,聚集性消费就有风险。此外,各省市频繁发放,可能给地方财政增加压力。从长期来看,真正推动消费市场的发展壮大,应该从稳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增强商品服务质量、完善市场秩序等方面著手才是根本之道。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