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企业银货两讫 台湾亚洲第一 领先中港◆文/迈博《交流杂志109年10月号第173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3

疫情之下,各行各业都受影响,企业若又遭到恶意拖欠款项,绝对是雪上加霜。美国邓白氏公司发布的《2020全球付款研究报告》,丹麦有86.9%的公司准时付款居首;若单看亚洲,则以台湾表现最优,有75.1%的企业准时支付,中国大陆则为26.3%。鉴于此,两岸都曾针对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推动立法,保障中小企业权益,也有助让经济的流动循环更臻完善。

这份收集超过50亿笔会计交易纪录的《2020全球付款研究报告》,分析比较全球38个国家/地区的付款趋势,就欧洲而言,丹麦公司准时付款者所占比例最大,有86.9%,其次是波兰(78.7%)和立陶宛(76.9%)。吊车尾的国家则是葡萄牙和保加利亚,准时支付率最低,分别为16%和19.4%。

在亚洲,台湾准时付款者比例最高,为75.1%,产业别表现为全球最平均,落差不超过10个百分点,其中又以矿业表现最佳;即便是排在末位的运输物流业,也有七成以上的公司会准时支付。而排名第二和第三的亚洲国家,分别为阿拉伯联合大公国(55.1%)与泰国(53.8%)。两岸三地方面,中国大陆仅有四分之一的公司会准时付款(26.3%),香港则是三分之一(33.8%)。在美洲,美国有54.9%的公司准时付款,墨西哥有半数企业准时付款(49.9%),加拿大则在三成左右(31.3%)。

陆企信用风险高 55%遭客户超长期逾期付款

根据邓白氏公司的报告,中国大陆仅有约四分之一的公司会准时付款,无独有偶,在法国科法斯集团(COFACE)去年公布的「中国大陆企业债务信用风险报告」,也可互为印证。

该份报告共取得1500家中国大陆企业的有效问卷,其中私营企业占90%,国营企业占10%。它将2018年中国大陆的整体风险和商务环境,都评为「B」级,显示大陆的信用风险相当高(fairly high risk)。

COFACE的评鉴系统共有8个等级:A1、A2、A3、A4、B、C、D、E,A1风险最低,逐级递增,并设有观察名单。整体风险「B」级的解释为:政治局势紧张,总体经济和金融前景不确定,商业环境有明显缺陷,延迟付款情况较高。而商务环境「B」级的解释为:体制有缺陷,商务环境不稳定,表现不佳,企业报告的公开度和可信度极不稳定,企业应收帐款催收通常比较困难。

该份报告指出,中国大陆企业逾期付款的状况持续恶化,2018年受访企业中,62%曾遭遇客户逾期付款,其中40%企业表示客户逾期付款金额成长;而2017年只有29%企业表示客户逾期付款金额成长。

值得注意的是「超长期逾期付款」,即客户实际支付帐款的日期较约定的付款日迟延180天以上。2018年大陆受访企业中,有55%遭遇客户超长期逾期付款,且拖欠金额在债权企业年营业额中超过2%,是5年来的新高。

该报告分析,客户之所以会逾期付款,主要原因是客户面临财务困境,而造成客户财务困境的原因包括:竞争激烈压缩利润空间(51%)、融资管道有限(20%)、大陆经济成长趋缓(13%)、劳动成本上升(7%)、国际市场需求减少(5%)和原材料价格上涨(5%)。

受访企业中,近40%表示未曾使用任何信用管理工具来减轻或预防坏帐风险的冲击。2018年只有不到20%的受访企业使用过「信用保险」或「征信报告」,与2017年的调查结果相似。2018年大陆受访企业使用「应收帐款承购」(factoring)和「债务催收」(debt collection)工具,分别占受访企业的6%和7%(2017年为10%)。显示大陆企业普遍对减轻或预防坏帐风险的意识不高,故轻忽信用管理的重要性。

防拖款欠帐 需内外兼修

知名律师李永然指出,台商在大陆从事经营,或多或少都会面对倒账问题,尤其现在是信用交易的时代,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交易经常是先供货、后付款,卖方得到的通常只是买方付款的承诺,而这种承诺即是「信用」。

李永然表示,中国大陆缺乏企业信用的评估监督机构和机制,虽有工商登记资讯可供参考,却不能切实反映企业的真实状况,中国大陆在企业信用资讯的批露方面也少有作。他分析拖欠款项的问题,外部因素包括大陆台商难以充分掌握客户的真实可靠信用资讯,也不能准确判断客户的信用状况,遇到信用好的顾客,收回货款很容易,若遇到信用不好的顾客,货款势必很难收回。

他认为,中国大陆市场主体的信用度,随著同行竞争的加剧与市场秩序的改善,较以往有所好转,但企业若要保证货款及时回收,必须内外兼修,既要加强内部管理,又要谨慎应对外部市场环境。

例如,有些业务人员自认只负责销售品,剩下的工作与己无关;企业通常以销售业务量作考察工作业绩的指标,却忽视了货款回收的重要性;此外,保持与客户的良好关系,避免因严格催款使客户不快而致客户流失,业务人员往往会心虚让步,擅自答应延迟付款,拖来拖去,形成倒账后果。李永然认为,企业可以从做好资信调查工作、加强业务沟通、收款理念和技巧培训,建立完善的收款工作流程、做好帐龄分析、建立定期对帐机制等方面著手。

「货卖出去,钱收不回来」重击企业 李克强:实在不应该

事实上,企业遭拖欠款项,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两岸官方都有尝试解决。

中国大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20年7月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拖欠中小企业应收帐款成为一大「顽疾」,「货卖出去、钱收不回来」成为普遍现象。他直言,这种情况如果延续下去,会大大打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信心。

李克强认为,无论是在产业链还是销售管道等方面,中小企业长期在市场上都处于较弱势的地位,现在面临疫情冲击,他强调,中小企业正处于最困难的时候,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这件事,已经刻不容缓。

在这场会议上,大陆通过了「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草案)」,该条例对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合同订立、资金保障、支付方式等作出规定,规范付款期限,明确检验验收要求,规定不得以负责人变更、等待验收、决算审计等为由拒绝或迟延支付,并建立支付资讯披露制度,要求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在规定时间内,将逾期未支付中小企业款项的合同数量、金额等资讯向社会公开或公示,并设定违约拖欠投诉处理、失信惩戒、处分追责等条款。

李克强说,政府部门拖欠中小企业的帐款,「实在是不应该!」他要求各级机关、事业单位要带头做落实法规、保障支付的表率,国有企业、大型平台企业也要严格执行法规规定。

立专法两派意见 先助企业贷款

再看台湾,尽管国际评比的准时付款者比例高,但不代表不存在拖欠款现象。2018年3月,时任立委余宛如就提案修订《企业公平交易条例》专法,因为她发现有大企业拖欠货款9至12个月,等同于变相把中小企业当融资管道、提款机,因此主张立专法。经济部官员则指出,未来将参考国际做法,决定是否设定一定期限付款日,不过是否要立法强制管理,有两派看法,有的认为政府应该介入协助,但有的认为不应该去管公司间的交易行为,目前过渡期,先以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为中小企业作保,协助其向银行借款度过难关。

中小企业总会直言,拖欠款项是一直存在的问题,且从2008年金融海啸开始常态化,有大企业从原本应该2个月支付的货款,延迟到9个月才支付,导致与其交易的中小企业经常处于资金困难状况,甚至倒闭。目前有一套由公平会制订的「大企业对中小企业价金给付案件之处理原则」在处理个案,但公平会处理原则是不告不理,要由当事人申报,公平会才会处理,对许多中小企业而言,除非是不想再跟大企业做生意了,否则不太会去申报。

对照德国、日本、韩国,都以立专法来规范,要求任何企业间交易的货款,一般不超过30天、最长应在60天内支付,让中小企业的现金流正常化。

根据《2019年中小企业白皮书》资料,台湾的中小企业占所有企业的97.64%,家数为146万6,209家,若台湾在准时付款率已经很高的基础上,再研拟一套法律机制,保障中小企业,不只可有效活络台湾的经济,还可做为世界的表率。

回页首